宋代段子:一首千言叙事诗,虽然经过了将近900年,当时人物事件历历在目,后续影响震撼人心。总的来说,它记叙的是一起神异事件,类似情况,历史上并不鲜见,这可以增进人们对于“灵魂”的探讨,殊为难得。 【原文】 庐州自郦琼之难,死者或出为厉,帅守相继病死。历阳张晋彦(祁)作诗千言,讽邦人立庙祀之。庐人如其戒,郡治始宁。其诗曰: 平湖阻城南,长淮带城西。 壮哉金斗势,吴人筑合肥。 曹瞒狼顾地,符秦又颠挤。 六飞驻吴会,重兵镇边陲。 绍兴丁巳岁,书生绾戎机。 郦琼刦众叛,度河从伪齐。 苍黄驱迫际,白刃加扶持。 在职诸君子,临难节不亏。 尚书徇国事,既以身死之。 骂贼语悲壮,摏喉声喔咿。 呜呼赵使君,忠血溅路歧。(原注:赵康国知庐州) 乔张实大将,横尸枕阶基。 至今遗部曲,言之皆涕洟。(原注:统制官乔仲福、张璟以不从乱被害于州治) 法当为请谥,史策垂清规。 法当为立庙,血食安淮圻。 柰何后之人,邈然弗吾思。
【白话语音文字版】
庐州(合肥)经过了“郦琼之难”,死难者的魂魄有的就变成了厉鬼。后继大帅太守等人相继病死。历阳人张祁(字晋彦)作了一首千言长诗,劝告本地人建立庙宇祭祀死难官员。庐州本地人听从了张晋彦的劝告,设立了庙宇。这首长诗是这样的写的:(简释+点评:先介绍庐州城的来历和地理环境:平湖在城南,淮河在城西流过。整个城的形势像个“金斗”,是吴人,也即苏州那边的人建造了合肥城)(简释+点评: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曹操和前秦的苻坚都来过,是个重兵把守、兵家必争之地)(简释+点评: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吕安老尚书来淮西做监军,郦琼挟持众人叛变,过淮河投奔伪齐)至今遗部曲,言之皆涕洟。(原注:统制官乔仲福、张璟以不从乱被害于州治)(简释+点评:这段描述了“淮西兵变”现场情况,很多人不跟从郦琼投降,于是吕安老尚书痛骂郦琼后遭害,兵卒用长矛刺吕尚书的咽喉。庐州太守赵康国、统制官乔仲福、大将张璟等人都遇害。现在这些将官的手下说起当时的惨状,还都痛哭流泪。)(简释+点评:按理说,朝廷应该给这些死难官员相应的谥号,史书上应该好好的写一笔;同时为他们立庙,安排在庐州本地血食供奉。但后来庐州这些当官的,好像根本就没想此事。)【祥宏点评】:这首长篇叙事诗的作者张祁有个很有名的儿子,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也是南宋的一位状元,可谓父强子不弱;介绍一下这首长诗的背景——“淮西兵变”:这是南宋初期一个重要事件,事件中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吕安老(吕祉)尚书,他是朝廷派到庐州的监军官,他是文官。另外一个主要角色是郦琼,他是大将刘光世(中兴四将之一)的手下,当时朝廷想解除刘光世的兵权,郦琼跟另外一个将领王德有矛盾。吕安老到了庐州,看到这个情况,就向朝廷密奏,建议解除郦琼兵权,但这个密奏被郦琼手下截获,于是郦琼带头反叛,结果带了四万多人的军队裹挟十几万的百姓投降了伪齐。这个事件对南宋的打击很大。吕安老尚书没处理好此事,还搭上了性命。此事有比较复杂的背景,牵扯到宋高宗、宰相张浚以及岳飞。本来高宗要把刘光世手下这支部队交给岳飞领导,后来又变卦了,担心岳飞做大,这么一折腾最后导致淮西兵变。其结果就是反叛者杀了很多文官武将,没跟着郦琼一起投降的官员全部被杀。后来,朝廷一直没给这些人正名,那么多冤魂最后无处诉苦,他们就不断的折腾,闹出来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闹鬼事件),导致庐州很多后继的地方官相继死亡。关于“淮西兵变”,还有好几个《夷坚志》故事涉及此事;长诗这一部分描写了淮西兵变的简单过程,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给死难者说法的愿望;历阳,现在的安徽和县,马鞍山地区;庐州,现在的安徽省会合肥,当年淮西路的长州,州太守即是安抚使,级别等同于现在的省长,安抚使另一名号“大帅”。(待续……)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宋代士子与士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