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mylxl 2020-07-09

民国元年五月以前,大同府管辖七县二州二厅即:大同县、怀仁县、浑源州、应州、山阴县、阳高县、天镇县、灵丘县、广灵县、丰镇厅、兴和厅。民国元年五月,县一级机构凡称为州和厅的均改为县,同时府一级行政区划消,县归道管辖。

现今山西省境内分为三个道,即冀宁道(阳曲县)辖四十三县,雁门道(代县)辖二十七县,河东道(安邑县)辖三十五县。其中雁门道辖县有: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右玉、左平鲁、朔县、马邑、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忻县、定襄、静乐、代县、五台、崞县、繁峙、保德、河曲。而后期的雁北地区则为十三县:即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左云、右玉、左平鲁、朔县。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大同

大同县城:

民国大同是不称“市”的,是大同县。原为大同府首县,民国元年五月裁府留县,是当时山西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方圆大约八里,城墙高两丈,宽约四米,共有四门即东和阳、西清远,南永泰、北武定。城区以四牌楼为中心,街道向四面延伸,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道绵绵巷”一说,其西街大府巷一带为府城最繁华处。外城有北门外及南门外两城。内外城相加总人口为五千四百户,人丁三万一千余人。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怀仁县城:

怀仁位于应县西北六十里、大同西南八十里。城方圆三华里,高三丈五尺,为明代洪武年间以土筑城,万历年间重修。民国期间城墙就以坍塌,到处为残垣断壁,东西各开一门,街道宽九米,泥土路凹凸不平,居民为二百多户,人丁一千有余。城址为平原,土地平坦,远不见山,为大同府城南门户,南可达山阴、东南至应县、西北达左云,为交通要道,大车、牛、马均可畅通无阻。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应县城:

应县位于大同南面,在山阴县东北,怀仁县城东南,各距六十华里。附近一带系干旱耕地,树木稀少,黄尘滚滚,降雨极少,为大陆性气候。应县城有居民四百余户,人口二千七百左右的小城市,城方圆五华里,高三丈五尺,东、西、南各有一门。

城中心有一座高塔,名叫一经楼(应县木塔),高十五丈,规模宏大,在二十华里远处即可望见,系本地唯一的高大建筑物。城内房舍极为简陋。居民大多以务农为业,养猪户很多。商业和工业均不值一提。市面冷落,居民生活水平极为低下。饮用井水,水质不纯,含有盐分。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山阴县城:

山阴位于大同西南二百华里处,附近地势开阔,北有灰水,南有黄水流过。山阴县城很小,居民一百五十户,人口六百余。县城方圆四华里,城墙高三丈六尺,东、西、南各有一门。据说城始建于宋代,明隆庆年间重修,今已到处坍塌,面目全非。房舍多以土坯垒成,少数屋顶盖有灰瓦,但大多数人家上盖高粱杆、麦秸,再糊以黄泥。通往南北两门的街道极窄,沿街只有二三家商铺,其余全是土墙民户,商业和工业均不值一提。市面凋敝,居民生活水平极低,大多数人以小米面饼和白面饼为主食,尚处于半开化状态。水中含有盐分。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阳高县城:

阳高县城在大同东北一百零三华里处,位于阳高平原的北角,张绥铁路由此经过。西北两面环山,城西云门山高约二千尺,系当地唯一的高山。东南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有通往大同的道路。京绥铁路经县北朝西南方向延伸,东距铁路约六华里处,万里长城几乎与铁路平行地蜿蜒东去,城区周围有城墙环绕,方圆八华里,高三丈,宽约六米。城内面积约有四平方华里。

城中心有一玉皇阁,东、西、南、北四大街呈十字形,由此向四面延伸,街道尽头即是东、西、南、北四门。马路宽约十米,特别是西街,划分人行道和车行道。城区无值得一看的建筑物,唯有北城墙上的阳和台规模宏伟,闻名于世。居民一千户,人口五千。交通以大车、轿车、驴、马为主,偶尔有使用骆驼者。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天镇县城: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张绥铁路沿线,西至阳高五十三华里,东北至张家口一百七十五华里。县城在火车站以南五华里处。南有盘山、玉泉山、阴山等,群峰连绵,西南五十华里处有牛山一脉,东有积儿岭巍峨高耸,北二十华里处有阳高云门山延伸来的一条支脉,在此隆起高二千尺的环翠岭,只有西面开阔,一马平川。来自阳高的南洋河绕经城北向东北流去,在直隶境内汇入东洋河。

县城方圆四华里多,城墙高三丈五尺,宽九米,外部用砖或土坯砌成,内部用土夯实,已有多处坍塌,杂草丛生。城内面积约一点五平方华里,城中心有吴天阁,各条街道由此伸向四方,呈棋盘形。居民四百五十户,人口三千余。马路宽约十一米,分人行道与车行道。城区房屋均以泥土筑成,结构极似我国的寺院,屋顶坡度甚陡。

此地虽在铁路沿线,但距火车站五华里,因而只有车站附近兼营旅馆的批发商行和运输货栈等生意尚称发达,城内多为杂货商,没有一家专业商店。乘火车可去大同、张家口、北京、天津等地。出南门有通浑源县的道路,但因山路崎岖,不通大车,只靠骡子驮运。出北门可至兴和县,出东门可至直隶省怀安,西有陆路可通阳高。凿井极为困难,非挖至七八丈不能见水。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右玉县城:

原为朔平府的首县,民国元年五月裁府留县。县城沿黄河支流乌兰木伦河上游西大河(平时无水),修建而成,在大同以西二百华里,归化城东南二百二十华里处。四面环山群峰林立,盛夏亦不太炎热。此地每到春季便由蒙古地方刮来大风,风势猛烈,挟来大量黄沙,使房屋耕地深受其害,城墙的东、西、北三面常被丈余深的黄沙所掩埋。

城区周围有城墙环绕,南北长约一千二百五十三米,东西长约一千四百四十米,墙高丈余,宽四丈余,四面有门。城内最繁华的街道是牌楼附近的南北两街,但所有店铺均不值一看,居民一千五百户,八千余人。城内大部分是田地,种有小麦、西瓜、谷子等。城墙西北角有约二千六百九十平方米一块土地,系数年前西大河泛滥时,连同部分城墙被洪水冲垮的地段,该处现只有高约八尺,厚约三尺的临时城墙。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朔县城:

位于平鲁东南一百二十华里,代县西北一百五十五华里处,地处所谓朔县平原之一。以地形论,仅西北两面群山在望,其他方向开阔平坦,一望无际。新家河流经城北,灰水流经城南,在城东汇合,继续向东北流去。城方圆九华里多,城墙高四丈,宽九米,四面有城门。街道以鼓楼为中心向四面延伸,比较整齐。南北两街宽约九米,东西两街宽约七米,其他小街亦均在五米以上。南门外有五六十户人家,形成一个市区。居民一千二百户、六千人左右。

城内商贾辐辏,特别是经营羊毛、杂粮以及其他商品的批发商中不乏规模稍大者。当地虽属山西腹地城市,但商业、工业比较兴旺,家庭工业亦颇可观。水井仅城内东街与西街各有一口,深约五丈,全城居民由此用水,故每日清晨街上担水者络绎不绝。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平鲁县城:

位于右玉以南,朔县西北,相距各一百二十华里,四面丘陵环抱,地处海拔一千二百余尺的高台。城区横跨二个高地,城墙的三面建于高地之上,中间部分位于低地,有两条溪流流经城区,一条从城东流过,一条穿过南面城墙进入城内,经过部分城区出城向西北方向流去。此二溪流均系沧头河支流,每年雨季往往泛滥成灾,给沿岸居民造成人畜伤害。前数年县城还曾遭受土匪袭击,城内大部分人家和县衙门的部分房舍被土匪放火焚烧化为灰烬,如今只有烧剩下的钟楼和星星点点重新盖起来的灰土房屋,面貌早已今非昔比。

城墙高二丈五尺,宽约四米,方圆五华里左右,用土筑成居民七八百户,人口三千左右。市居民一般务农,在城内城外从事耕作别无其他生计。商业萧条,只有六十家店铺,主要是杂货铺和面铺等。如上所述,本县贫民很多,而且地处山西不毛之地,居民一般以莜面、小米为主食,生活水平很低。

民国初年的雁北地区,城市人口不足七万人,其中一县城仅仅六百人

注:本文资料数据来自《中国分省全志》,此书是倭国东亚同文会投资二十万,动用上千人,经过数十年调查编撰,是外国人写的中国志书,尽管内容浅陋,文字芜杂,然而却是实地调查,并非人云亦云而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另外此书并未涉及浑源、广灵、灵丘、左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