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孝通和杨绛:你是我患得患失的梦,我是你可有可无的人

 xiaomanmanjun 2020-07-09

有句话叫:有志者,掘井九尺,而不及泉,可以弃井也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掘井九尺就可以了,如果还无起色,不如换个地方试试。

这个道理,用在爱情上,亦然。

可痴情如费老,费孝通老人,尽管他在学术上才高八斗,然而实在是太实诚太老实太一根筋了,年过八旬,还在初恋那儿碰了一鼻子灰。

她就是杨绛。

费孝通老人,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一生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他和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浪荡文人不同,他是做社会学研究,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研究如何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从费老那些等身的著作中,我虽对社会学是外行,但我知道他研究清楚了。但他却没研究清楚女人为何物。尤其是一生“久攻不下”的女人杨绛。

费老的情路坎坷。

他在知道追求杨绛无果后,知趣地离开,小心地包扎好伤口,并努力去爱另一个人。他第一位妻子叫王同惠,二人同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两人有足够多共同话题,相识后很快结了婚。

费老是个专一的人,他梦想着能和妻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过一辈子,他也可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学术上,报效我的祖国和人民。

然而造化弄人。二人刚刚结婚108天,费老前往广西考察,已怀孕的王同惠陪同,却由于考察环境恶劣,费老误入当地村民为了狩猎而布置的陷井,妻子忙着找人救援,不幸失足坠崖身亡

无法想见那阵子,老是怎么过来的。那无疑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之一。后来经人介绍,又认识了第二任太太孟吟,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却与他不离不弃的人哪怕在那段非人的特殊岁月,也与他携手走

可在费老84岁那年,孟吟去世了。费老再次陷入痛苦和熬煎之中。费老虽说是知识分子,学者,但他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澄澈得能照出水来。四年后,当他得知与杨绛恩爱一生的钱钟书先生也因病去世时,他抱着好心好意,去看看当初苦苦追求的杨绛先生,毕竟杨绛也是87的老人了

然而多次拜访,除了杨绛态度异常冷淡外,一次起身告退,在下楼梯时,由于年事已高,他颤颤巍巍的扶着把手往下走。这时杨绛在楼上,一如她当年的孤傲凛冽地补上一句: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不要知难而上了。

杨绛是个心性极高的女人,深受·奥斯汀的影响,就是写《傲慢与偏见》的那位。·奥斯汀有句名言:为了一个人而怠慢了其他人,这难道不是爱情的真谛吗?

是的,没错,当初杨绛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的干脆,做得费孝通心服口服。费老也及时理智止损,果断退出,开始自己的生活。

我就纳闷儿了,众人热捧的“生活家”、“活出人生境界的大师”,对待年轻时的追求者,而今对己无害,而今也是耄耋之年的人了,有没有必要用尖酸刻薄的话让其“一步到位”?话可否婉转一些,仁慈一些?

年轻时的杨绛,没有给费老一点机会。确实干得漂亮。因为不喜欢。不喜欢一个人,他对你再好,也是冬天的冰块夏天的炭火,作为女人,你对他一个态度就够了:那就是心里知道,但就是别鸟他。我在这里还要感谢杨绛,没有用王熙凤的“毒设相思局”,给追求者泼大粪,还算厚道。

杨绛先生自小,即很有个性。

那是1923年,杨绛11岁,费孝通的妈妈看他生性老实懦弱,怕他挨欺负,把他送到了女子学校。杨绛也在这所学校。

费孝通很快喜欢上了这位干练的姐姐,总往人家身边凑。在杨绛看来,这个呆头呆脑的小后生,不会玩游戏,与他玩过几回后就没劲了。其实没劲就别搭理就好了,可杨绛经常用树枝在沙地上给费孝通画丑像:胖嘟嘟,嘴巴老张着闭不拢。并使劲问费孝通:这是谁?这是谁?

费孝通只憨笑,不做声。

哎,这可能是一个追求者必要的忍受吧。

9年后,杨绛与同学结伴北上,出了北平火车站,就看到探头探脑的费孝通。他已经是第三次接站了,前两次都扑了空。当年不是现在,从远在郊区的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园所在)进城接站,而且连续三次,在交通非常不便的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喜欢一个人,这都是必要的付出。至于别人看在眼里,并把你当空气,是人家的权利。

彼此都成家后,费孝通夫妇仍与钱钟书杨绛夫妇,保持友谊。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访美,费孝通和钱钟书同住一个房间。钱钟书的习惯是,离开杨绛后每天写日记,回头面交。费孝通主动赠送邮票给钱钟书,让他寄家信给杨绛。

但当钱钟书跟杨绛谈起费孝通的好心时,却淘气地借《围城》里赵辛湄和方鸿渐说的话:我们都是“同情人”。

        杨绛先生通常被人视为“通达”、“圆融”、“达观”的代名词,而且为丈夫和家人不惜耽误自己的才华,是很多人赞成但并一定会效仿的女性形象。

    杨绛先生在不多的著作里,写过很多“名人名言”,粉丝无数。比如:“我绝非美女。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另一回事”。她在散文《镜中人》里还情人的眼睛是瞎的”。

杨绛先生活了102岁,去世时,全国一片哀鸿。不少女粉丝,既哭她,也哭自己。她们在她的作品里,找到了自己可退步的楼梯,可自己的日子,还得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故作坚强是常态,悲欣交集是结局,有时,更是充满悲伤而又哀怨的调子。

她们在杨绛先生的作品里找到了喘息和人生的真谛,但用在生活中一点儿也不灵。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现如今,男人变得越来越懒散和无赖,女人也越发自负和市侩。

杨绛先生,是我佩服的《堂吉诃德》的翻译者,同时,她和钱钟书先生合作的那本尖酸刻薄的《围城》,我并不喜欢。因为这份尖酸刻薄,他们的生活中也有。他们在清华时,和邻居的关系就很差。他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钱钟书就动不动拿棍子捅房顶,帮助自己的家猫。还有他们将邻居暴打的故事,尽管各执一词,但据说杨绛还是将对方咬得不轻,钱钟书用棍子将对方的胳膊打折。

做人还是要“达观”一点,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是人都会碰到。不过,笔者以为,老年杨绛,面对已构不成骚扰,更构不成威胁的费老费孝通的拜访,直接扔出一句极其伤人的话,实在是过分有余,厚道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