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心理咨询曹怀宁 2020-07-10

 人,是最难被了解的一种生物。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受身处环境的影响,往往需要通过一生的观察才能知晓大概,更遑论一本小说了。而在从2015年迈过2016年的这个假期,一个真实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生活态度,都立体丰满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久久难以挥散。这位男主人公叫做——斯通纳(Stoner)。

童年的斯通纳,在农活的重压下,早早驼了背。父亲希望他去农学院,改变年复一年的农场生活。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却并非以父亲可以预见的方式。斯纳通大二的时候,因为一门《英国文学概论》的选修课,将他的自我意识和未来世界,都引入了新的方向。他抛下了希冀他回农场帮忙的父母,忍受着因不参战而遭受的蔑视,完成了博士学位,成为密苏里大学的讲师。

出于对自己教学内容和从事研究的无比热爱,在工作初期,斯通纳成为了校园中受欢迎的老师,同时随着新书的出版,也被提拔为助理教授。正当他打算在事业上大展宏图时,由于系主任对与其相似的某学生的包庇,与斯通纳的学术底线相违背,这直接的冲突摧毁了斯通纳在职业生涯的任何可能。

他沦为只能教大一新生,喜爱的研讨课被停,在退休前再也无任何晋升,且作为感情出口的婚外恋,也被系主任阴险的扼杀。虽然他在沉寂于自己的研究和学问许久后,终于在绝望中爆发出自己的反抗方式,但那也充其量不过是在课程安排上赢得的一丝微不足道的胜利罢了。

如果说比教师事业的曲折更搞糟的,那就是他的婚姻与家庭了。像大多数因为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年轻人一样,斯通纳很快就被卷入不幸婚姻的漩涡之中。斯通纳的妻子伊迪丝因为从小在思想禁锢的压抑环境中成长,当她借由婚姻逃离父母的精神拘束后,对自由状态的迷茫、对内在欲望的克制、以及对生活和他人的控制,让她潜在的神经质彻底爆发。

当妻子因为嫉妒丈夫的事业和独处的满足,将斯通纳钟爱的书房和女儿一并摧毁。在家中,不仅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与妻子形同陌路,最可悲的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儿,原本是斯通纳唯一情感的寄托,最后也化作虚无的冷漠。

就连斯通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学术、家庭、生活,事业、感情、理想,统统都失败了。尝着苦涩、抱着谅解、含着绝望、怀着憧憬,在他六十五岁即将退休的时候,被癌症带离人世。死后无人问津。

那么,这样失意的人生是如何造成的呢?一言以蔽之,性格决定命运。

斯通纳是个有梦想、有坚持、也有所退缩的人。他希望坚守住内心最纯善的品格,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心灵的避风港,不希望那些他称之为外面的世界——那些世俗之人,比如他的妻子、同事、系主任——来摧毁他所仰赖的净土。

但与此同时,斯通纳在自我的情感上却是一个相对逃避的人。在婚姻中只能一味向蛮横的妻子退让、在婚外恋中也无法放弃现有的工作地位。

他痛苦、他试图挣扎,最后他倒下。听听他临终前的人生困惑吧:“斯通纳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他还期望自己什么呢?他问自己。

一个人该怎么过完他的一生,我想,是不该由任何人来非议的,更不能简单的说成“失败的人生没有意义”。

小说的英文名《Stoner》,大概也暗示这位助理教授的冷漠、顽固、以及不值一提吧。但实际上,斯通纳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诠释了他的人生态度。

他有喜:在那个唯一不会背叛他的世界——学问中得到享受;有怒:当夸夸其谈的人试图践踏他所尊敬的象牙塔时;有哀:在所有的感情生活中,他都难以开花结果;有乐:他与学院院长年轻时的友谊,帮助他在危机中仍能苦中作乐。

斯通纳平凡如你我,在看似无序的生活洪流中,被突如其来的浪花,毫无商量的摆布或颠覆。在他四十二岁时,他曾发出“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何等的悲凉啊,可他仍以一种几乎是自我意志的方式,倔强的对抗命运的安排,试图为自己寻找到避风的港湾。正如《斯通纳》书本腰封上所写的:“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