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了解成功者的故事,可以去翻阅《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许那里会告诉你答案。而《斯通纳》,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也是值得每个人都读读的故事。斯通纳如此接近我们,我近乎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父母那辈人以及我身边大多数人的影子。  斯通纳,出身美国一个偏远农场,19岁考入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因为父亲期望他学成归来更好的务农,改善家里的经济情况。他在学校读书期间,晚上要在亲戚家打一份工,但是他有自己学业上的乐趣,开始讨厌因为窘迫不得已在亲戚家农场干活儿花费时间。因为这样他很晚才开始学习,他感觉自己学习的冲动非常强烈。当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时间那么少,而要读的东西那么多,必须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他辛苦追求的宁静,开始破碎了。当一个人的认知逐渐增长,全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就会有种再怎么努力都觉得不够的紧迫感。
入学一年后,在大二的一节文学课上,他洞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放弃了农学,转修文学。而专业的切换,恰似一个人顿悟的某个时刻,探寻到一些灵光,发现了自己的渴望,并且抓住正当好的机遇。 可能在放弃农学的那个时刻,他就已经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到农场了,他有了自己这一生另外的打算和追求。生活并没有按照斯通纳父母的期许那样运转,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密苏里大学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斯通纳在读博士期间,交到了两位朋友,分别是马斯特和费齐,他们经常在星期五聚会,喝啤酒,海阔天空聊到深夜。是啊,人是需要朋友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慰藉,驱赶漫长人生里的孤单。马斯特将大学比作必庇佑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当战争来临的时候,马斯特和费齐选择了参军,他们认为在走向等待与世隔绝的慢性灭绝之前,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能会很有趣。斯通纳因为与文学结缘,才从过去那段在农场生活的死寂中复苏过来,他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决定留在学校。 斯通纳在自己老了的时候回首,或许马斯特是在以死亡来对抗生活这场惯常的虚无。而费奇,手中有权利,学校里有声望,在名利场里,过着自己看似完满的一生。 那么斯通纳呢?
斯通纳20来岁开始教书,10年后升为助教,其后30余年,学术上再无建树。
他在事业上,常年被上司打压,空有一身本领,却只能教新生最基础的课程,带研究生的资格也被剥夺。
一辈子活得努力、克制,兢兢业业,直到退休仍然是个助理教授。
斯通纳年轻的时候,在院长的家庭聚会上,遇到了一温柔、娇羞、家教严格的姑娘,他迅速堕入情网,以为那是自己理想中的对象。
在他们彼此还没有过太多了解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走进了婚姻。虽然在婚前,他突然对降临在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有种莫名的陌生感,并且开始质疑自己处理即将要做的事情的智慧,但是他想所有的男人都会跟自己一样,会产生同样的犹疑。
他们蜜月还没过完,婚姻就成了无用的摆设。和谁结婚都一样吗?真的不一样。经营固然重要,但选择好像更重要一些。
直到有了孩子,她开始变得愈加冷漠,讨厌与斯通纳有任何肢体上亲密的接触。
她或许将婚姻作为交易,以此逃离自己的家庭,完成一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结婚、生子,诸如此类。
斯通纳精神上受困于自己神经质的妻子,就连家中的书房都被妻子征用,他在家里唯一的容身之所,是一个堆满杂草且无法取暖的玻璃门廊。他和妻子育有一个女儿。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未曾与女儿建立亲密联系,只有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他们在书房里一起共度过一些温馨的时刻。
他曾努力试图去建立父女之间的亲密联系,都被神经质的妻子打断。
他的妻子刚开始还关注艺术,但在她父亲死去之后,她开始关注女儿。她总能想到办法,来阻止这对父女之间的连接,她始终以预防和抵抗的心态,站在这对父女之间,凭借着自己心中一种叫做嫉妒的情绪。她也曾试图努力改变,但都用力过猛,感情的事情用不得一丝蛮力。

斯通纳在自己的课堂上,遇到了自己的挚爱,一个女大学生。
他内心重燃激情,点亮了对生活的期望,渴望天天见到她。或许是因为那些积压已久的苦闷,让他在遇到她之后更加激情,澎湃,尽情释放。他好像忽然明白,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但是因为他上司的搅扰,最后这个女生不得已被逼退学。
他受困于现实,无法选择逃离,即使他深深知道,遇到灵魂伴侣多么不易,终究还是选择了告别。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离开,对彼此来说,都是自我毁灭。他选择留在这座高墙里,他就是要这种庇佑,唯有如此,得偿所愿。他爱的姑娘走之后,他开始耳聋、腿脚不方便,甚至变成了一个遭人嫌弃的糟老头。而他对此似乎毫不在乎,甚至跟他的上司横冲直撞起来,但却因着这样的鲁莽,他又重新回到高年级英文课的教室,生活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斯通纳有自己一生热爱的文学相伴。
他守着自己的文学,守着校园这方小天地,过着自己的小人生。斯通纳在密苏里大学,度过了自己的一生——46年的人生,最后罹患癌症。
斯通纳的女儿为了逃离家庭的困扰,不惜在高中学校与男同学有了孩子。她觉得很惭愧,因为自己的想要逃离家庭的愤懑,害了这个年轻的生命。他只是自己在黑暗中不下心抓到的一棵稻草而已,他有什么错呢? 作为一个读者,当你看到某种不幸正在降临,就像你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不幸来临那样,心里很是清楚,你对它无可奈何,任由它发生而已。斯纳通一生,职业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家庭生活又凌乱不堪,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失败的。虽深陷困顿,但他并不关心世界大战,不理会职场纷争,不纠结感情挫败……他在持续不断的不幸中,并没有被现实所击垮,从而掉入堕落的深渊;他始终饱有内心的宁静,即使在看起来的荒凉与绝望中,依然有着自己的坚守——文学和教师。我也不禁问自己:人这一辈子,是不是守住心中的一方热爱,就足够了?我们这个时代,允许我们像斯通纳一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吗?我们也可以选择只做一个软弱的、守着自己一方天地生活的人吗?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忙乱中,忽然看到斯通纳这样如此纯粹面向生活的人,我忽然被他的固执所打动。这种感动,就像我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对面忽然有一个人向我走来,我浑身泛起了鸡皮疙瘩。面对世界的坚硬和冷酷,现实的无奈与荒凉,能保守住一颗完整的内心,他就是高贵的、是坚韧的、是顽强的。也许,世界本身就存在两张面孔,天使与魔鬼,总是轮番交替上演。也如甜甜圈的圈和空心,没有圆圈也就没有圆孔,我们不能忽视圆圈,否则的话圆孔也无法彰显出来。我们自己,也同样拥有正反两面,而只有将自己的正反两面都注意到的时候,才有机会体验并拥有真正的幸福。《斯通纳》,1965年出版,只卖了2000多册,销量平平,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 直到2006年,作者去世12年后,这本书突然在欧洲流行起来,一个月之内销售了12万册。在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荷兰,销售超过50万本。著名演员汤姆·汉克斯在采访时曾说,《斯通纳》是自己最喜欢的十大小说之一。我们之所以喜欢读书,不就是在这荒芜的世间,找寻一份慰藉吗? 我们能如同他一般,恪守内心,做一个内心清明的普通人吗?搜索公众号 " 七十二朵云 " 遇见小云,陪你成长。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企业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