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小孩不玩手机?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20-07-10

01

智能手机(包括平板等电子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很多孩子喜欢使用手机,看剧、聊天、打游戏,既浪费时间、又损害视力、还破坏专注力,家长们没有几个不为此苦恼的。

怎么能让孩子把手机放下呢?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教孩子和时间做朋友》,里面用了一章谈这个问题,给出了实用的招数。我总结了一个简版,后面再加以解释。

1.让孩子尽可能晚地接触手机

2.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3.把手机、电视、iPad放在家里最不醒目的地方

4.限定单次屏幕时间

5.培养契约精神

6.和孩子一起玩

7.选择需要动脑筋的高难度策略游戏

8.避免大型网络游戏

9.给游戏附加任务

10.让现实世界更好玩

11.把手机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

12.陪他聊天,听他绘声绘色描述他是怎么打游戏的。

13.利用现实的工具重演电子游戏。

个人意见,1-3条,是防患于未然,家长要有意识,及早预防电子产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7条是孩子已经开始使用了,有着迷的势头,以适度使用为原则

8-13条,是孩子已经上瘾了,以疏导为主。可以用一些策略,让孩子既获得玩手机游戏的痛快,又不用真的玩游戏。

02

解 释 说 明

1.让孩子尽可能晚地接触手机

孩子和手机的最初联结,是我们给的。

【思考】

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看到家长抱着手机不离手,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乖,就给孩子一个手机,把手机当成电子保姆,就这么“培养”出了孩子对手机的兴趣。

既然这个联结是我们给的,那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当然也得从我们家长做起。不要想着,自己毫不约束地玩手机,就能让孩子放下。

不可能。

让孩子尽可能晚地接触手机,我理解就是,孩子小时候,家长就要有这个意识,在孩子面前注意电子产品的使用。

越晚接触,越不容易上瘾,因为那时候孩子已经接触到更多更广的世界,有更大的兴趣,也有更大的定力,能和电子产品、虚拟世界抗衡。

我家从大宝小时候,就不开电视机,当时不觉得难。但是我现在发现,不开电视机容易做到,不看手机却很难,因为手机太方便了,随时随地,几乎不受外在条件限制。这就需要大人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如果你都做不到,就别光指责孩子。

2.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思考】

孩子天生会模仿,喜欢模仿,他看到家长玩手机,就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即使咱们不是在玩,而是在处理工作、看电子书、学英语,孩子太小的话也不能理解。

所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用手机。

别强调自己不是在玩,为了自己的孩子终身受益,控制一下呗。

我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开始控制自己在二宝面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能不用尽量不用。有时候看着娃她自己玩儿,我闲着没事就打开纸质书看,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对书的好感和兴趣。碎片时间积累起来,居然也积少成多,给我带来惊喜。

3.把手机、电视、iPad放在家里最不醒目的地方

同样是控制,孩子经常看到手机与很少看到手机,两者需要消耗的意志量是不同的。

【思考】

现代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但是我们可以让它们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就像书中说的,虽然都需要控制自己不玩手机,但是随手可得和放在远处,需要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如果就在手边,想看就能看,就更容易“沦陷”。

4.限定单次屏幕时间

【思考】

躲不过去,控制不住,孩子非要玩怎么办?限定这次使用的时间。玩和玩不一样,有限制地玩,和放纵地玩,大有不同。

书中罗列了一些数据,把这些讲给孩子听,应该有利于孩子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有一组数据,孩子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7秒;平均每分钟眨眼9次。

而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hone,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

美国儿科学会对儿童“屏幕时间”的指导建议:

1岁半以下的宝宝应该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除非是跟家人的视频通话;

2~5岁的儿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左右。而孩子每次玩手机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

5.培养契约精神

研究表明,人的一生,父母的影响是个不断减弱的过程,家庭教育也相应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

孩子0~3岁的时候,父母就是全世界,是神一样的存在,孩子对家长全身心地爱恋信任。

孩子3~6岁的时候,父母是权威,是了不起的人,孩子对家长敬畏有加。

所以,家长想对孩子施加影响,培养孩子形成各方面的习惯,塑造孩子的价值观,这两个阶段最有效果。

孩子6~7岁后,双亲的影响力开始低于同伴的影响力。

对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只有20%,而同伴的影响力可以达到50%。

对16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父母影响力最低,到10%左右,同伴影响力可达70%。

所以父母最好清醒点,学会把残留的权威用在刀刃上,大部分时间和孩子以契约方式互动。

【思考】

遵守契约精神,说得直白点儿,其实就是咱们当家长的,就算是想用家长身份强制孩子听话,也不管用了。根据研究,从6、7岁开始,孩子就越来越不听父母的了,他们更容易被同伴影响。既然强制不管用,那只能另想办法,遵守契约吧!

我觉得这挺好,一方面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行事原则,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了,而不仅是小孩子。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觉得触目惊心:

最忌讳一边语言上凌辱他,一边行动上纵容他。

说的就是做家长的,没有能力(主要指智慧)管好孩子,行动上纵容,也不一定是纵容,反正就是管不了了。但是理性上知道不对,就老是说教、唠叨、训斥。这种其实是最可怕的,既没管好孩子,又搞坏了亲子关系。

6.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思考】

和孩子一起玩儿游戏,是一个招数,但进得去还得出得来,玩了以后,更理解孩子,就更有利于教育孩子。注意别自己玩上瘾了。

7.选择需要动脑筋的高难度策略游戏

孩子玩惯了策略游戏,那些打打杀杀的小游戏,也只是放松一下而已,很难真的吸引他上瘾。

【思考】

策略很清楚,就是多给孩子尝试点儿高级的,他口味高了,自然就看不上低级的了。阅读是这样,游戏也是一样。

拿我读武侠小说举个例子。一般家长都觉得武侠小说不是有益的文学读物,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但是我读的梁羽生、金庸很多,基本上没读过杂牌子作家的作品,嫌弃。

8.避免大型网络游戏

【思考】给孩子整高级的游戏,还得避免大型网络游戏,为什么,太有意思了,容易上瘾。

9.给游戏附加任务

把游戏变成任务,这是让游戏“去乐趣化”的“险恶”招数。

【思考】

乍一看不明白,其实就是那个小孩踢球砸坏老人玻璃的故事。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说,就是心理动机边际递减的原理。

一群小孩踢球,经常砸坏老人家的玻璃,怎么说也没用。后来老人想了一个办法,每次踢坏玻璃都给5块钱,小孩子开始很高兴,干劲儿十足。渐渐地,老人有意逐渐减少给的钱数,小孩的动力越来越弱,最后干脆不踢了。老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人为增加孩子玩手机的动机,再慢慢消弱这个动机,逐渐降低孩子玩手机的动力。

10. 让现实世界更好玩

我们要增加现实社会的乐趣,就要放大孩子的世界,放飞孩子的心灵。

倾注心血,大量付出爱与陪伴,带着孩子阅读玩耍,欣赏自然的瑰丽、生命的丰富、知识的迷人,孩子的生命会有无限丰富的可能。

有父母的陪伴,有真实世界的吸引,手机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11.把手机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

【思考】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手机,比如购物、支付、社交、在线学习,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明白,手机也好,平板也好,都只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但不是要成为我们的主人。

12.陪他聊天,听他绘声绘色描述他是怎么打游戏的。

【思考】

特别适合有一定程度上瘾的孩子,不让玩就说说,过过嘴瘾也好。

13.利用现实的工具重演电子游戏。

打打杀杀的小游戏,两个人拿着不同的武器对砍,完全可以用乐高积木里的小人演绎。

比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卡牌化。

对更复杂的战略策略游戏,还可以故事化。

【思考】

其实,还是增加和现实的联系。书中只举了几种方法,肯定不止这些,重要的是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结 语

养孩子这些年,思考教育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家庭教育,家长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智慧。只有有耐心,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只有足够的陪伴,才能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才能“偶得”,你才能不断产生教育孩子的“灵感”。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

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识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故事阅读配有动画,比枯燥的识字纸牌更有吸引力,并且不用担心孩子会误吞卡牌造成危险。听音选字,发音清晰标准,我家孩子一直在学,不会像之前其他应用一样因后续收费导致学习中断,让孩子系统的学习我觉的是很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