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惹不起!四味药,两天拿下重感冒,外国人开眼了

 繁星1 2020-07-10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中医能治病,这个无法否认。但是中医治病太慢了呀!人家西医,一针下去就治好的事儿,中医用汤药磨叽好久。所以说,就实用性角度来说,西医比中医强太多了。

   这话,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很多时候,中医的疗效,的确非西医疗效那么确切。但有些时候,中医治疗的效果,又的确比西医来得更明显。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从前在经方学习班进修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一张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外国人,从法国来的。到中国工作以后,不久就患上了感冒,出现发热、剧烈咳嗽、口渴等症状。西医检查,都有一点肺炎了。

   怎么办?扎点滴。

  

   原以为,一针能见好。但是这法国朋友,在医院连续扎了一个多礼拜,症状才逐渐有所控制。这一个礼拜,让他备受折磨。

   一顿折腾以后,病好了。但是两个月之后,这人又感冒了。

   这一次的症状,和上回是一模一样。咳嗽、气急、发烧、口渴,只想喝水。

   法国朋友说了,再扎点滴,恐怕要把血管扎漏了。再说,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天天往医院跑,太耽误工作了。

   那怎么办?后来,这个人被推荐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舌苔薄黄,脉浮数,无汗而口渴,发烧、咳喘气急,于是医师赶紧写了一个配伍——

   麻黄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18克。水煎服。先煮麻黄,去沫,然后再纳入其他药材。

   结果,让法国朋友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仅仅一服药,第二天,诸证悉平。咳喘、发烧等现象消失。口渴也有所改善。

   再后来,用药两天,完全康复。

   法国朋友乐了——原来中医这么厉害。

   我还记得,我们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用提高的嗓门跟大家讲:谁说中医是慢郎中?仲景经方里头的好多方子,只要辩证准确,效如桴鼓,是非常快的。

  

   这里头怎么回事啊?我告诉你吧。

   我们先分析这个人的症状特点。我跟你说,他的问题是外感风邪、肺热咳喘。

   你看他呀,先是感冒,然后很快就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这说明什么?说明外感之后,立刻入里化热了。有了热,他就渴,所以总想喝水。由于外感风邪,邪郁肌表而不散,所以他还不出汗。当然,如果有一天,表邪散了,肺热还在里头,那就迫津外泄,导致他出汗了。热邪壅肺,气机逆乱,所以咳喘、气急。鼻为肺之所系。肺热上熏于鼻窍,则鼻翼还可能煽动。

   这个时候怎么办?赶紧把肺热泄掉,表邪散开。

   用啥配伍啊?你记住了,杏仁、麻黄、甘草、石膏。这四味药的搭配,是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配伍。它是专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的。其中的麻黄,能升能散,开表邪,宣肺气,把肺热宣出去。其中的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生津,能泄肺热、滋补肺阴。两味药,一个宣,一个泄,一个升,一个降,好似两把刷子,把肺热赶走了。在此基础上,用杏仁来降利肺气,止咳平喘。甘草除了调和诸药液外,配合石膏能生津,配合麻黄能平喘。这就是基本意图。

  

   也就是说,中医看不到所谓炎症啊、致病体啊什么的。但是中医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热邪壅费的问题,认识到风邪郁表,入里化热的问题,认识到宣肺和清解这两条路,在应对这一病症时候的不同作用。于是,根据中医理论来立方,最终取得疗效 。这就是中医思维特点下的治病过程。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参考、借鉴。我想说的是,中医治病的速度,有时候不比西医慢。我们中国人对中医的信心,应该高涨起来。你说是不是?

   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这里头麻黄和石膏的用量比例,是特别有讲究的。如果把握不准,是要坏事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