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收时节的记忆

 家在黄岛 2020-07-10
 

西


  前几日下班回家时,偶然发现路边的小贩已卖起了杏儿,杏儿是麦黄杏儿,黄橙橙的在车斗内堆成了小山,看着就讨人喜欢。杏儿的到来颇有些追赶季节的意味,虽然近些年厄尔尼诺恣意横行,不过这老黄历依然是看得的,万物始终保持着追赶节气时令的禀赋,这竟然是气候变化所无可奈何的事情了。杏儿上市了,麦收也就不远了。

  记得前些日子同母亲唠家常,娘俩儿还说到了今春的雨和今年家里麦子的长势,娘虽在青岛却仍然惦记着麦田和粮食的收成。聊天儿的一对母子,一个已年过八旬,连自己都记不起经历过多少麦收了;一个是少小离家多年的游子,不侍稼穑多年,脑子里仅存的只是童年乃至少年麦收时的记忆,娘俩儿竟会在这个如期而至的季节里,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麦收。

  人常说,人上了年纪就容易怀旧,不经意间已年近不惑,怀旧的情结也愈发浓了起来,如同陈年的老酒越陈越香。比如说,童年的麦收时节。

  城里人喜欢农村,多是因为农村空气的清新和漫山遍野的绿树鲜花。在我们农人的眼里,最美最开心的季节莫过于收获季,就如同城里的我们发工资或奖金的日子。端午节前后,北方的日照便开始充足起来,记得地理书上说,此时应是太阳照射北回归线的时期吧,总之充足的日照让光合作用变得剧烈起来,经过一个冬天的睡眠和开春后的返青、灌浆,终于到了孕育“果实”的时节,小麦在日照的作用下开始逐渐地由绿而黄,黄非枯黄而是金灿灿的麦黄。站在山顶,放眼望去,目之所及从洼地到山岭,整齐的梯田里到处都是金黄的麦田,微风过处,籽粒饱满的麦穗会在风的吹拂下形成一层层起伏的麦浪。金色的麦芒,如同刚理过发一般,整齐而精神地护佑着正在成熟着的麦粒儿等候收割。

  麦子熟了,乡亲们也开始忙碌起来,起早贪黑的开始了一年当中的第一次收获。麦子不同于一般作物,在农村生活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传统的农耕时代,小麦年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所以农村的麦收季都会有与其他季节所不同的忙碌。天刚蒙蒙亮,勤劳的乡邻们便开始忙活起来,找出封存了一年的镰刀,在磨刀石上起劲儿地磨着,一手握着镰刀把儿,一手握着镰刀头儿,随着刀刃在磨刀石上有节奏的上下滑动,起初还是锈迹斑斑的镰刀刃,在水和磨刀石的联合作用下开始变得光亮起来。磨镰刀的人还会不时地用拇指肚儿摸摸刀刃的锋利程度。钢火好的镰刀遇到技术好的磨刀人,取一根头发丝往镰刀刃上一放,只要轻吹一口气,发丝就会断成两节儿,如同武侠片里英雄好汉的宝刀般锋利。同时准备的还有铡刀,一个现在听起来都有些陌生的名字,木锨、叉、搂耙等一堆的工具。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在麦收的准备上是在恰切不过的了。


  麦收是个速度活儿,麦季的天太阳炙热难挡,麦子成熟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村里老人有句老话说,麦子头儿掉地里还不着急,这是形容一个人办事邋遢,这样说是有道理的,成熟的麦穗是等不得的,如果收得太晚,麦穗在麦杆上就干了,麦粒儿就会摆脱麦糠的包裹散落到地里,造成巨大的浪费,在过去小麦产量不高的年代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事情。所以每年的麦季各家的田里都会上演一场场精彩的割麦子比赛,勤快的人面对金黄的麦地和丰收的麦穗心里充满的是希望,所以总会跃跃欲试恨不得一口气把满地的麦子全部割完或薅完;懒惰的人面对一望无际的麦田只会望麦兴叹,心里总想着一地的麦子何时才能收完,完全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勤劳人家的麦收没人下指令也会干得很欢,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是满地希望。割麦子的姿势很多,蹲着收割的,左手搂麦秸右手勾镰刀,所到之处镰到麦倒势如破竹,不一会儿功夫,麦秸便整齐地铺满了麦地。站着收割的,左手虎口顶住麦秸抓握右手乘势勾割,速度完全不输蹲姿,一饷地的麦子很快就结束战斗。

  麦收时节也是对准女婿和新媳妇的一次农活考试。都说丑媳妇怕见公婆,其实也不尽然,在农村农活不治的媳妇也同样怕见公婆,记得村里有位割麦能手的邻居,不仅农活干得好而且家教亦挺严,这严体现在媳妇身上就叫有“老家法”,影视剧里的家法伺候就是这个意思,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规矩的,我们家也不例外。巧合的是,那年麦收正好也是儿媳妇刚刚过门不久,乡亲们着实都为这个新媳妇捏把汗。俗话还说的好,真金不怕火炼,结果几个回合下来俩人战了个平手,在村里传为佳话。商品经济时代跟农耕时代找女婿的标准是不同的,象大成老师作品里的拉拉爸就是一个极看重钱的人,这是典型的商品经济时代的择婿观。在农耕时代因为要种地,所以在择婿方面则更加看重小伙儿的身板和农活把式,身体是摆在面上的东西,而农活是需要下地比划比划的。农村有惯例,农忙时节,家里的农活再忙准女婿也要抽几天功夫帮未来的老泰山忙活几天,春耕时甚至要自己带着耒耜和耙等农具,当然耕牛是必须的,至于耒耜和犁以及绿据是不是一个东西待考,反正柳花泊也是这样叫的。

  麦收并非单纯割麦子和薅麦子那么简单,打麦场、晒麦子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处所------场宛。人们经常说,害羞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仅是笑谈罢了。其实最爱钻地缝当是麦粒了。麦粒因颗粒小所以很容易掉到地缝里,打麦场是不能有地缝的,否则辛辛苦苦种出的麦粒又会重归大地,颗粒归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想想种庄稼时那一个汗珠摔成八瓣的艰辛,谁有能容忍粮食的浪费呢?所以压麦场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儿。压场宛之前先得在地上泼些水,让土由干变湿利于地面变得光滑无缝。压场宛的工具叫碌碡,一个一头儿粗一头儿细的光滑石磙子,两边的圆形平面中间各凿有一个小窝儿,把用很细的小树在火烤之下做成的碌碡锅装上去,拿绳子拴在碌碡锅上就可以压场宛了。火烤成型的实例古来有之,记得《劝学》里面就有“木直中绳揉以为轮”的句子,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一头儿粗一头儿细的碌碡转起来总是圆形轨迹,这与场宛的圆形形状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一圈圈地转下来湿漉漉的地面就会在碌碡的作用下逐渐变得光滑无缝,摸起来都滑滑的,看着都有在地上躺会儿的冲动,小时候其实是经常这样做的,总之有种难以名状的喜欢。这种特殊工具已经不多了,记得在前几年在东洞门的一个生态园中见到过一个,过去寻常的农具如今却成了难得一见的“文物”。

  麦收时节最有趣的应该是打场了,说打场是有原因的,敲打谷物收获粮食的做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不为过吧。记得小时候有个笑话,说一个人从地里背一捆成熟的谷子回家,路上觉得累得不行,于是乎从路边找了条棍子使劲地敲,结果重新背起谷子后顿觉轻松了许多,由此得出了没有东西是不怕挨打的“道理”。过去打场因没有机械,只能全靠人力和畜力。打场一般由一个人来完成,看起来十分有趣其实操作起来十分辛苦。但见打场人怀抱一根上下一般粗细的木头,不能太粗。木头的一半由打场人抱着,另一半前面用毛驴套上套绳拉后面用绳子栓几个带棱的小碌碡,小碌碡上下一般粗细,表面由石匠用凿子凿出一圈宽度均匀的槽,栓碌碡的绳由外向内依次变短,这样保证驴子跑起来后各个小碌碡之间各行其道互不“打架”。通常驴的屁股后面要系个口袋的,我想不说大家也明白他的用途,也有拿瓢的名称请大家去猜吧!麦收时节的天酷热难捱,更何况还要抱一根木头,即使戴着苇笠一会儿功夫就会汗流浃背,其中的辛苦程度的显而易见的,但正是这样近乎原始的打场方式不知养活和延续了几代人。

    小麦是一种最易种植的庄稼作物,头年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中间除了浇水几乎不需要其它的田间管理。然而小麦又是最好的庄稼,改革开放前,能吃上白面就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日子。小麦全身都是宝,麦穗自不必说,单说麦秸就要数不清的用途。长的麦秸可以用稻草编成苫粮仓的苫子,蒲松龄的小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一文中有“苫避成丘”的句子,长长的苫子盖在粮囤上头形成尖尖的圆锥形说得就是这种情形。下雨时,无论是草垛还是粮囤苫子都是上好的遮风挡雨的“农具”。麦秸还可以用来苫屋顶,接近小麦根部的麦秸粗壮中空,与竹子的特性类似,因此通常把这种特性称作“竹性”,麦秸这种特征让麦秸不易腐烂,这段麦秸用铡刀切割整齐后,在抹好黄泥的屋顶上一层层地摆放整齐,然后用一种叫做胚耙的专用工具拍成整齐的斜坡,与屋顶的坡度类似,麦秸由此就变成了为全家遮雨保暖的房瓦,其功用类似与海边人家盖房子的“海草”,记得黄岛论坛网友曾多次在空间内晒类似的照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夏天太阳晒不透可以起到纳凉的作用,冬天北风吹不透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今年的黄岛论坛里曾有网友发过这样一段民谣:拍打拍打燕子窝,下来麦子蒸饽饽,民谣很顺口也符合天时变化。农家的房檐甚至堂屋内常常都会引来燕子筑巢,这都是被认为是很好的事情,也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拍拍燕窝看看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没有。如果家里的小燕儿回来了那么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了,麦收还会远吗?民谣是对农村儿童期盼麦收,早日吃上新麦馒头的真实写照。小时候也曾玩过此类的游戏,拍得是一堆细土,小伙伴儿都亲切地叫做“面面儿”,特殊年代的称谓寄托了我们吃上白面饽饽的美好愿望。如今生活好了,面粉已是寻常的食物,甚至还学着西方国家DIY面包蛋糕等食品。无不反映出在乡村和城市的巨大变化。过去,农村勒紧裤腰带缴公粮给国家,农人则靠玉米瓜干等粗粮度日,回首往昔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变化!


  记得上中学时,曾记得这样一句标语: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如今这一农村期盼已久的梦想都陆续地变成现实,联合收割机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特别是在丘陵地区的使用让广大农村乡亲从繁重的农忙里逐步的解脱出来。过去我们曾经疑惑,发达国家的农场主十几个人种植近百亩的土地是怎么实现的,如今也终于找到了答案。


  怀念儿时麦收时节,怀念曾经的往昔岁月!

作者简介

杨西域,一名穿行于乡间的社区工作者,家住灵珠山街道辖区。喜欢文学却很少静下心来读书;喜爱摄影却没怎么拍摄照片,喜欢上班的快乐,喜欢回家的温暖,很保守却又很随性,就这样忙碌而充实的活着。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编辑:jing1qiu,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