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炕听瞎话 | 三兄弟创家业

 家在黄岛 2020-07-10

围炕听瞎话儿

点我查看

征文通知

围炕听瞎话儿征稿

诸位看官,您可听说过瞎话儿?所谓瞎话儿,就是我大黄岛方言对民间传说故事的称呼。在那个没有路灯、没有电视的年代,每到晚上,小孩子们都喜欢围在炕头上,于火焰跳跃不定的煤油灯下,央着祖辈们讲一些皮狐子精、牛郎织女、黄大仙娶亲等等瞎话儿,一时之间,仿佛置身于古怪离奇的幻境里了,听着害怕却是上瘾......征稿邮箱:jiazaihuangdao@163.com

三兄弟创家业

文/李继龙

图/牛鸿志

这个瞎话是老母亲在世时经常讲给我们兄弟和我的儿子听的,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就来叙述给大家听听。

从前,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早已成亲,老三刚娶亲半年,不大会干活,为这常被二哥数落懒油滑皮不正干,媳妇们有时也背地里嚓咕事,特别老二家的老是争多嫌少,议论我干多了你干少了,弄得家里不大和睦。

李老汉夫妻很是烦恼,两人晚上坐在炕上就商量怎么办?老婆子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样下去,家就散了啊。”老汉说:“咱把儿子们发出去,让他们自己闯(意思是闯荡生活),到时看谁创得好,也堵住媳妇们的嘴。”两人商议停当。

第二天早晨,老汉把三个儿子和媳妇叫到跟前,说道:“你们都成家了,该出去闯一闯了,趁着我和你娘还硬朗,你们兄弟三个都出去闯闯,三年后回来看看谁创得好,谁就当家,都准备准备三日后走。”这三天里,婆婆带着儿媳给三个人烙干粮,准备出门的衣服鞋袜铺盖。第三天一起早,李老汉就把大家叫起来,吩咐三个儿子背上行李,送出家门,嘱咐儿子们“三年后的今天,不管创得怎么样,都必须回来。”

兄弟三人拜别了父母,吩咐媳妇好好孝敬父母亲,一起上路了。三人走啊走啊,一起走了三四天。

老大想:“小弟年龄小,才成亲半年,出去这三年怎么办啊,我得多陪他们走几天。”

老二则想:“我一定好好干,争取创得最好,回来好当家。”

老三小也不舍得和哥哥们分开,就这样兄弟三人一起走了六天,恰好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老大说:“弟弟们,这有三条路,咱们一人选一条走,三年后的今天还在这里聚齐回家。”于是老大走中间那条道,老二选了左边的,小弟走右边那条路,老三依依不舍和哥哥们分道而行。

先不说老大和老二如何闯荡,先说老三吧。他和哥哥们分开后,沿着路走啊走啊,一直也没碰到个村庄,捎的干粮也吃完了,眼看要挨饿了,这天终于看到村了,恰好是个集市,他就想看看找个活干,于是就在集市上溜达来溜达去。突然看到前边一个老汉掉了一个荷包,他上前拾起来,一看里面放着一些散碎银子和一个金元宝,他就想还给老汉,可他紧赶慢赶就是撵不上,他快追老汉也快走,他慢走老汉也慢走,就这样追出去老远,终于老汉停下了,他赶紧把荷包递给老汉。老汉很高兴:“小伙子,你怎么才来,我等你好久了啊,跟着我做我徒弟吧。”老三高兴地拜了师父,跟着老汉又走了好几天,才来到一座大山里的一个院子,到屋里一看也没别人,老汉说:“厨房里还有一碗饭,你先吃了吧。”老三赶紧跑到里面一看桌子上放着小半碗米饭,他三两口扒拉下去,哎!居然饱了。

第二天,师父吩咐他:“后屋那些油篓里有些滑石蛋子,你去全取出来。”老三二话没说就去了,可是那滑石蛋子浸在油里很滑不好拿,老拿不出来,他也不泄气,天天去拿,空了师父还教他些拳脚刀枪的功夫,这样一直拿了快一年,才都拿出来,他高兴地跑到师父跟前报告“师父,我都拿出来了。”“ 奧,你再装回去吧。”他又费了小半年功夫装回去,“师父,我装回去了。”“好,这里有双铁筷子,你去把茅房里的苍蝇夹没了。”老三也不嫌脏又拿着铁筷子每天去夹苍蝇,可是,铁筷子沉苍蝇会飞老夹不着,他就天天夹,这样又夹了一年多,这会苍蝇飞着飞着他一伸筷子就能夹住,就这样跟着师父快三年了。

这天,老三跟师父说:“师父,我跟你老人家学艺快三年了,当年我们兄弟三人有约定,我得回家了。”老汉说:“徒儿啊,你跟我三年,我也没啥东西送你,西墙上挂着的那个要饭棍要饭瓢给你吧,以后你就靠它要着吃。”老三也没嫌弃取了那个瓢棍拜别师父下山去了。

老三下了山,走着走着觉得饿了,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没处讨饭,心里想:师父你老人家给我个要饭的瓢棍,叫我要着吃,可这里没人家我哪里去要饭啊。忍着饿又走,实在走不动了,坐在那自言自语:“有盘饽饽来碗肉就好了。”刚说完面前居然真热气腾腾摆着一盘饽饽一碗肉,老三高兴了,原来师父说“要”着吃,是这么回事啊!

这回好了,老三饿了就向瓢棍要吃喝,走累了就向瓢棍要匹马,或要顶轿子坐着,头前一天就到了那个三岔路口了,路口有座小山神庙,他就躺在神像后面睡觉等两个哥哥。

且不说老三在那里等两位哥哥。再说说老大和老二,两人自分开后各有机遇,创得都挺好。到聚齐那天,老大先到了,你看他穿着绫罗绸缎的衣服,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后边还拉着两匹大马,马上驮着两个银垛子,马脖子上带着铃铛走起来叮铃当啷的响,老大到了庙门口一看两个弟弟还没来,就把银垛子卸下来,把马拴在门口左边,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歇歇,叹了口气:“唉!不知小弟创的怎么样啊,老二能干倒是不愁。”

正在观望路口,老二也来了,他也穿着绸缎的衣服,骑着一匹马,后边也拉着两匹马,驮着两个银垛子,马铃铛也叮当乱响,来到庙前拜见大哥“大哥好,你早到了。”

“刚来没多会。”老大帮着老二卸下银垛子把马拴在右边,一起坐在那里歇着。“二弟,你闯的不孬啊,就是不知老三咋样。”

“哼,他懒油滑皮的哪能创好。”

“三年前咱们兄弟三人一起出来,老三年纪小,创不好回家面子上不好看啊,还得挨咱爹娘训斥,三弟媳妇得抱怨啊。”

“咱们一起出来,他不好好创,怪得谁?”

“唉,不知老三什么时候来啊。”

“他再不来,就不等他了,咱们先走着吧。”

这时老三在庙里说话了:“大哥二哥我早来了。”两位哥哥一看老三还穿着原来的旧衣服,拖着要饭棍要饭瓢,就知道他没创好。老大就商量老二:“咱们一人匀给老三一匹马,一个银垛子吧,这样咱们三人都一样,回家也好看,老三也不用挨训。”

“凭什么啊,我们辛辛苦苦创的分给他,要分分你的,我不分!”老二斩钉截铁地说。

老三说:“大哥,二哥你们挣的我不要,我有要饭的瓢棍,也不见得比你们差。”老二撇一撇嘴心想:你就嘴硬吧,一个破要饭的瓢棍,还比我强。老二吆喝道:“天不早了,快走吧,要不错过宿了。”说完把银垛子装上马就走了。老大就要把自己的马分一匹银垛子分一个给老三,老三死活不要“大哥这是你挣的,心意我领了,我就靠这瓢棍生活了。”没法子老大只能自己先走了。

老三等他们走远了,对瓢棍说:“来三班衙役,四人轿一顶。”话音刚落,人马轿夫齐了,老三坐上轿子,衙役们鸣锣开道,不一会就追上了老大,老三吩咐:“别惊了老大的马。”衙役们偃旗息鼓过去了。

过了一会追上老二了:“挡了老爷的道,给我打。”噼里啪啦老二挨了一顿打,打得他吆天呼地的乱叫唤。老三过去后找个僻静地方,收回了人马轿子躲起来。

老大追了上来,老二埋怨:“我真倒霉,碰着过老爷,没来得及躲开被打了一顿。”大哥帮他把马牵过来,扶他上去先走着。大哥又等了会小弟,才又上马赶路。

老三等他们都过去了,又对瓢棍说:“来旗罗伞扇,八抬的大轿。”这会更威风了,很快又追上老大了“别惊了老大的马。”衙役们悄悄地抬着轿子过去了,追上老二了:“挡了老爷的道,给我打。”老二又被打了一顿,这回可打厉害了,连马也爬上不去了。

老大来了老二还抱怨:“你说今天怎么老过大人老爷啊,被打两次了,我倒了八辈子的霉了。”老大心里纳闷:怎么碰上我就说别惊了老大的马,都是偃旗息鼓绕过去的啊。

老三呢,这会儿早找旅店住下了,老二没法骑快马,老大就只好陪着他,走了半天才赶到旅店歇着。第二天老二没法走路,又歇息了一天,第三天才上路。就这样老三一路上不时变着花样收拾老二,老二吃得屈没法说啊!

终于赶着日子回到家了,老二急急忙忙向父母报辛苦邀功,父母问老三的事,老大也不做声,老二尖刻的说:“他创得好啊,三年就创了个要饭瓢要饭棍。”看老三抱着要饭的瓢棍进了门,父母恨得牙根痒痒:不争气的东西,再偏向着你的话,怎么向老大和老二说啊。老三媳妇一看人家男人都三匹马两个银垛子,自家男人抱着个要饭的瓢棍,羞惭交加跑回屋里不出来,老三回屋里也不稀得问候,老三告诉媳妇“别小看这瓢棍,咱可以要着吃。”

“你就这样子可不得要着吃啊。”媳妇恨恨地说。

第二天,三个儿子媳妇都到父母跟前,老爹说:“三年前说好的话,你们看看谁来当这家啊。”老大就推举老二当家,老二也不推辞:“让我当家,就得分家,老三懒油滑皮不正干,把那三间看场(晾晒粮食、柴草的地方)的场院屋子给他,南山脚下那五亩地分给他就行。剩下的是我和老大的,老人轮着养。”

老三也不争,回屋收拾收拾,领着哭哭啼啼的媳妇去那看场的场院屋子住,媳妇埋怨老三“你看人家创的,你就剩个要饭的瓢棍,咱们吃什么,怎么过日子啊!”

“不用愁,饿不着你,你先收拾屋子,待会我要饭你吃。”媳妇没法子,只能去收拾这破烂不堪四处透风、墙角还有个大老鼠洞的场院屋子。等她铺好了炕席,老三说:“我要饭你吃吧?”

“你那去要?可不准上二哥家要啊。”老三让媳妇坐炕上,拿着要饭的瓢棍:“来一桌八盘八碗的席面。”话音刚落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摆上了桌,把老三媳妇惊得闭不上嘴。

就这样,老三家两口子每天侍弄庄稼,吃饭就向瓢棍要鲜肉活鱼白面大饽饽吃,空闲了就收徒教功夫,媳妇又勤俭,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且说,分家后老大怕老三缺吃少穿,就带些银两吃食,叫上老二去看老三,老二呢就想看老三的笑话,老三把哥哥们让到炕上坐:“大哥二哥今天我要点饭给你们吃。”

老大赶忙说:“我带来了,让弟妹收拾收拾吧。”

老三笑了笑对要饭瓢棍说:“来十六盘碗的大席和一坛好酒。”眨眼的功夫,酒菜上了桌,把老二惊得眼珠子瞪得老大,哎呀,饭菜滋味那个香甜美嘴,真是从来也没吃过。

回家后老二告诉自己媳妇“咱们白创了这么多的家产,不如老三的要饭瓢棍啊。”他一五一十的叙说老三家的生活,把他媳妇馋得猫爪挠心,就撺掇老二拿自己家的财产去换老三的瓢棍,老三起初不换,老二就三天两头去软磨硬泡,后来老三也想:自己不能靠要饭的瓢棍过一辈子,还得靠自己劳动生活,最后在老大作证下两人就互换了。

当天老二两口子高高兴兴去住场院屋子,美美地吃了两顿大席,心想着从此不用干活就能过好日子吃好饭,结果当天晚上来了一只大老鼠把要饭瓢棍拖进老鼠洞里去了,老二听到动静就想着快抢回来,可是总是差那么一点够不着瓢棍,于是他就拆块石头想扩大洞口,这样拆啊拆,拆啊拆,最后把房子拆塌了,要饭的瓢棍也不翼而飞了。两口子没地住没得吃,整日哭天嚎地,求父母,求兄弟,老大和老三就常接济他,才没有挨冻受饿。后来老二两口子找爹娘弟兄连连认错,老大和老三顾念兄弟情分又帮他盖起了房子,并分给了一些家产,老二两口子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是,从此勤于劳作,孝敬父母,兄弟三人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最后,我的老母亲说:“一家人过日子就要和和气气,你帮我我帮你,要勤俭,做人也不能太贪心。”老娘虽不识字,但已经理解了故事蕴含的道理。她的这个瞎话也影响着我们兄弟和她老人家的孙辈们!

文/李继龙

家在黄岛。教育工作者,喜读书好旅游,偶尔写点小文自娱。以教书育人为乐,颇得学生喜欢,甚慰。

图/牛鸿志

教师。作品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优秀作品奖。山东省青年画院画师。微信号:HuaLaoShi1226(花关索)。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主编:jing1qiu(静秋)

排版:jing1qiu(静秋)

校稿:裴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