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母亲做的元宵

 家在黄岛 2020-07-10

怀念母亲做的元宵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下班路上经过一家蛋糕店,熟悉的旋律送出了甜糯糯的回忆,店主热情推销着自家的汤圆,而我的思绪却回到了儿时。那一幕幕如同电影回放,每个镜头都是母亲忙碌的身影,从备料,到制作,每一颗汤圆----我们称为元宵,都饱含着母亲的辛劳。

  

进入腊月门,母亲会早早准备好糕面子----自家种的黍谷子,经过去壳,几次三番的浸水沥干后,到村中的大石碾上碾成细细的面,回家后放在大笸箩里晾干。为防止结块,每天要不定时的搅拌,确保笸箩内受风均匀。

 

 

正月十五一大早,母亲就开始忙活起来,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核桃放在一起碾碎,掺上红糖,用猪油搅拌后团成一颗颗小球,这便是元宵的馅。把晾了十几天的糕面子倒在小笸箩里,面前放一盆水。把小馅球快速沾水后倒进小笸箩里,双手摇晃小笸箩,小馅球在欢快的舞动中裹上了一层白皙的“外衣”;然后再沾水,再滚动,等一层又一层“外衣”裹上去,小球变成大球,就成了元宵。

  

煮元宵也有讲究,母亲常常会烧芝麻秸秆,有两重好处,一是芝麻秸秆燃烧旺,提供的热量足;二是燃烧过程中噼噼啪啪有响声,如同燃放鞭炮一般,真个好热闹也。等水彻底沸腾后,元宵才可以倒入锅。搅动的时候也有技巧,用力太轻容易粘锅底,太重又怕弄破了皮。

  

通常父亲烧火,母亲掌锅,我们姐弟三人则流着口水围在锅台前,眼睛跟着元宵上下翻腾。元宵在锅里要经过五次轮回沸腾,每一次沸腾后母亲会加一勺冷水。起起伏伏中,原来拥挤在锅底的元宵,撒着欢儿地浮出水面,此时才算煮熟了。

  

软软糯糯的元宵皮,又甜又香的元宵馅,这期待了一年的美味足以喂饱腹内的馋虫。老家的风俗,不过完正月十五就不算过完年,而这甜糯爽口的元宵,便是给热闹的春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今,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早就不再亲自动手做元宵了,超市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从南方的汤圆,到北方的元宵,但无论里面馅料有多丰盛,再也找不回童年的欢乐,寻不到儿时的感觉,我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少了母亲的味道。

张振梅,家在黄岛。闲暇之际喜欢走进大自然,静处之时喜欢读书,听音乐,偶尔堆文砌字,沉迷于唐风宋雨带来的无限快乐中。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静   秋

复审:陈   洁

发布:陈   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