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夕阳为什么这样红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刘润清

村庄动迁后,我住进了海天公寓小区。

       小区不大,只有三排六层楼房,但入住率极高,几乎没有空房。这种小产权房有身份的不屑一顾,入住人家基本都是胶南本地平民百姓,大家没有高低之分,和谐相处。

       小区北门出入,出门越过月牙河路就是月牙河,经过前几年的改造,月牙河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弯曲的幽静小道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清早或早饭后,经常会看到一对大爷大妈一前一后结伴沿河散步。大妈还不时哼上两嗓子或扭上几步,很是惬意,估计年轻时干过文工团或宣传队。大爷腿脚不够利索,自然是跟在后面,不言不语,好一幅“妇唱夫随”的画面。

       我对大爷大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空里和他们攀谈,听了两位老人的经历,肃然起敬。

       大爷姓董,藏南镇人,今年89岁,个头不高,衣着整洁,古铜色的脸上,大大小小的斑点星罗棋布,眉毛浓密,又黑又长,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长寿面相吧。


       董大爷1948年11月参军,经历过淮海战役后期、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点不为过,获得过不少奖章,是货真价实的老革命。1952年部队从朝鲜归国后退役,回到家乡教书育人30年,1982年光荣离休(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都是离休)。

董大爷为人低调,不以功臣自居,那些光荣的历史也从不向外人提起,现在唯一的嗜好就是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笔记国家新闻,一个药盒,一片白纸,顺手拈来,记完看看就扔了,他说完全是为了锻炼大脑,防止老年迟钝。我有幸见到一页纸壳笔记,字迹刚劲有力,字里行间充满了一名老革命军人的爱国之情和对牺牲战友深深地缅怀。

      大妈姓陈,泊里镇人,今年85岁,体型还算苗条,从后面看头部,恰似一支棉花糖,雪白无暇,正面看上去脸色红润,褶皱不深。她耳聪目明,举止利落,记忆清晰,口齿伶俐,说话时面带自然笑容,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

陈大妈年轻时候就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黑龙江建设兵团,开发北大荒,1988年退休回老家。现在她热衷于老年舞蹈,几个老太太凑在一起,沿河边走累了,找块河边小广场,从口袋里掏出巴掌大小的收录机,按下按钮就跳起来舞起来。陈大妈年龄最大,舞姿最美,舞步轻松,伸展自如,不看那团银丝,说她是三四十岁的小媳妇没人怀疑。陈大妈不但自己跳得好,还是她们公认的编导。

陈大妈偶尔也自娱自乐地哼上一段小曲儿,由于不识字,有些歌词咬不准,董大爷听着别扭:“吐字不清,跑调万里了。”一盆冷水就泼过去了。陈大妈也不示弱,立即给予回击:“你个老阴天,你那雄赳赳唱得也不咋地!”活像一对老玩童。

面对两位健康长寿的老人,我很是羡慕,常思量着挖掘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以为肯定是长期食用某种珍贵补品,抑或是其他绝招。

开始不好意思开口,相处一段时间,也算是同一小区的熟人了,就没那么口羞了。

“大爷大妈,您这么大岁数身体还这样结实,都是吃些什么补品,看在同区熟人的份上,能透露一二吗?”

大爷还没反应过来,大妈已是笑得前仰后合:“哪有什么补品,现在的粗茶淡饭比当年不知要好多少倍,知足了。”

这时大爷也反应过来了,若有所思的样子:“小伙子,想想战争年代死在身边的战友,想想朝鲜战场上那不堪回首的日子,能过上温饱的日子活到现在,已经是上天眷顾了,还奢求什么补品呢?”


       我感觉脸上发烫了,也不知红到什么程度。


       老人始终没有告诉我长寿秘诀,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当我问及离休工资待遇时,他云淡风轻:“不在多少,我很知足。”


       一句“知足”让我猛然醒悟,心中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足常乐”的心态不正是长寿的秘诀吗?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因争名而怒气伤身,因夺利而费尽心血,到头来两手空空短命而去。也只有那些徘徊过鬼门关的人,才能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心若止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心无太多杂念,活得逍遥自在。

夕阳为什么这样红,我终于有了答案。

作者简介

刘润清,黄岛区隐珠街道阡上村人,黄岛区红军小学教师,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刘培蕊

校稿:毕瑞霞

复审:裴   珊

发布:陈   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