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岁月飘香杂面汤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我的老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那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但是美食的度数却很高,虽然它们撇开纷繁芜杂,直取事物的本质,但越是地方的,越让人难忘,比如蕴含着豆香、土地香、岁月香的杂面汤。至今,它的味道仍然穿过岁月的风尘,长留在舌尖和心上。

  你若我让我解释什么是杂面汤,我很难找到妥贴的词语去表达我对它的感受。只能简单回答:杂面汤,就是用黄豆、绿豆和麦面做的面汤,说实话,单独的一种豆面,味道很突兀,但当这几种融合在一起,不仅不突兀,反而会融合成一种独有的香味。我也想了一些词去形容,比如,清新爽口,面滑汤鲜,滋味深永等,都无法形容我吃杂面汤的感受,又或许那些轻拢慢捻的时光也是一种特殊的配料吧。

  故乡的美食多出自田地,杂面汤的原料来自自家种植的黄豆和小麦。小时候,村里勤劳的母亲们都是做美食的高手,她们能让简单的岁月变得不单调,将日子擀得面汤一样细长而幽香。一提起杂面汤,我仿佛看见,母亲揭开锅盖,那些游行于青青菜叶间的面汤,在记忆中翱翔。

  做杂面汤,不需要太多面粉,三把豆面一把麦面倒在盆里,然后倒上凉水揉在一起,待揉到光滑后,用面粉扣在面板上,醒上半个小时。醒面的空闲,母亲往往会开始摘洗香菜和小葱,摘好洗好后,接着揉面。直到把拳头大的面团揉的像前屋二胖的脸蛋一样圆润光滑,然后开始用擀面杖擀。擀面杖是主心骨,面团绕着它转动。

  擀杂面汤可真是个技术活,母亲先把面团转着圈地推开,然后撒上一层干面粉,再把推开的面饼卷在擀面杖上,一推一撵,一下又一下,两只手由中间向两边有节奏的挪动,随着前后推动,面饼不断增大;感觉撒上的干面粉进入面饼,母亲赶紧敞开看一下,再撒上一层干面粉,防止粘在一起,然后继续前面的动作。看着简简单单,其实手要把握好力度,擀的时候厚实的地方用力大点,薄的地方用力稍轻点,母亲常年劳作粗糙的双手,一点不失敏感。

  待面饼擀到薄如纸片,四下均匀的时候,再用擀面杖一前一后把面饼松开折叠成多层,母亲左手轻轻扶住这条长长的“蛟龙”,右手拿随着菜刀“哒哒哒”开始切,大有快刀斩乱麻的架势,一点也不“藕断丝连”,左手不断后退,右手不断跟进,动作灵敏而迅捷。切完后,母亲拿来盖帘,“蛟龙”看似跟原来一样,母亲两手抓了一提,一抻,匀称的一缕一缕放在篦子上,面条虽细如发丝,却有自己的筋骨。用去母亲半上午时光的杂面汤,再配上一饭灶地瓜和饼子,能喂足孩子们的胃,没菜一样香。

  擀杂面汤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很高的技巧,和面要把握住软硬程度;擀面的时候用力均匀,否则会把面饼擀破;切的时候,下刀要快要,要直,斜了的话,容易断,三点都把握住了才能擀出一手好面汤。这个度,不好把握,乡下的母亲们却能拿捏适中。那时候村里人还把这个条件当做评判好媳妇的标准,比如说,河西的二婶家真娶了个巧媳妇,擀得一手好杂面汤。

  小时候,当家里的那座老钟敲响11下,胡同里的鸡开始进院觅食的时候,母亲知道我就快放学回家了,她把锅里添上水,风箱不慌不忙的开始“咕哒咕哒”奏乐。水,必须是清水,调味品放多了,喧宾夺主,就少了让人齿颊留芳的原汁原味了。烧到沸腾水花跳跃的时候,母亲端来面汤下到水里。下面汤,水宽了太稀,水窄了会稠成一团(宽窄,多少的意思,老家的一种叫法),也不行,它们必须条条亲密,却又“独善其身”。锅一开,立马下上葱花和数片香菜叶子,放上点盐,滴上几滴香油,盛出来进盆。

  青丝一样飘在盆里的面汤,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香菜,相互烘托,颇有些“斜风细雨”的韵味。进了门,腹中早就一遍遍地唱起空城计,看到杂面汤一碗一碗摆在饭桌上,若有若无的各类豆香味混合着葱香,演变成了特有的味道侵袭着我的鼻尖,挑逗着我的眼睛。我轻轻吸一口湿润的香气,它们像春风一样,一下子就荡漾在我的胸怀里了。

  我赶紧端起热气腾腾的碗,把嘴张成“O”型,对着“噗噗”吹两下,然后轻轻喝一口汤,润润滑滑,慢溢出来一种独特的清香,禁不住直呼,好吃。然后用筷子高高挑起来一撮面丝,迫不及待地送到嘴里,面便顺着喉咙一往无前地进了肚,然后泛起各种面粉相融的杂粮味儿,幽微的香气漾出鼻孔,虽是清淡,却回味悠长,真是有入口即化的感觉。出溜出溜一碗又一碗,真是畅快淋漓,一会就吃得额头、鼻尖汗津津的了。尤其在冬天,喝上这么一碗,驱寒又暖胃,特别舒服。上学后,一下午舌尖还会留存着清甜、鲜香绵软的滋味。

  事隔多年,我依然对杂面汤的原汁原味念念不忘,也一直惊讶于故乡人巧妙的食物搭配。都是乡下常见的普通面粉,但这样一混合,便能做出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的美味。又或许美食不只是舌尖上的盛宴,它携着四季风雨的香,饱含情怀,储存了童年的记忆和乡村生活的特有情感。

  记得刚结婚那年,公公婆婆去我老家,母亲早早起来做了杂面汤,两人吃了皆赞不绝口。回来后,有一次,我从超市买来各种面粉,踌躇满志地按照记忆中的操作流程制作杂面汤,这样“纸上谈兵”的结果是我擀的面汤,用手一根一根捋也顺不了,样子非常地憋屈。做熟了后,没人吃,也没人看,让我尴尬得很,真是愧对了故乡的美食。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豆香沁人的杂面汤早已缠卷在了岁月深处。

  乡人用杂面汤用称呼自己的食物,一种朴实和随意流淌其中。在食品琳琅满目的今天,一碗面汤,看似无足轻重,却依然让人缅怀。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简约的杂面汤,丰富的味道又窜上了我的舌尖,甜甜的滋润着我曾经的岁月。有一句诗写得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接了下句,何以解馋,唯有杂面汤。

文/徐晓燕

简介:家在黄岛联谊会会员,文字常见于报刊杂志。喜欢有质感、有温度的文字在纸上蔓延的感觉,为文的快乐凝结成型的那一刻,便如一朵含苞绽放的花儿吐露着酝酿已久的心声。喜欢在文字里行走,觅心之归宿,感觉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

主播/李华美

简介:小园主人,上泉朗诵社会员,一个从小听广播长大的文艺女,坚信书卷气是最脱俗的气质,而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会化作最自然的妆容。努力追求以有温度的声音,诠释有态度的文字。任岁月流转,只愿心中有故事,脸上无风霜。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裴    珊

复审:刘培蕊

发布:陈   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