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故乡的虫儿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仲夏之夜,繁星点点,一只萤火虫在我眼前飞翔。望着那舞蹈着的萤火虫,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光。我想此时故乡的虫儿一定还在歌唱,那歌声渐渐地走进了我的梦乡。

儿时的故乡真是美妙,不仅有香甜的瓜果、鸟儿的欢唱,还有那虫儿拨着琴弦在花丛中徜徉。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虫儿真是不少。

从我记事儿开始,第一种虫子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那是一种叫“草鞋底”的虫子。有一天午后,我在奶奶的蒲扇下打着瞌睡,“草鞋底”瞧瞧地爬到了我的胳膊上,我猛地睁眼一看,着实把我吓得大哭一场,“草鞋底”也成了我最害怕的虫儿,直到大人们说“草鞋底”最畏惧人的唾液之后我才放了心。从此以后,每次见到“草鞋底”我都向其吐唾沫,效果真是出奇得好,原来“草鞋底”的那些细长腿被唾液给粘住了,弄得它寸步难行。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估计很难见到“草鞋底”的身影了。

如果说“草鞋底”给我带来了恐惧,那么知了带给我的永远是快乐。每年临近夏至,故乡的大树就成了知了歌唱的舞台,而挖“知了猴”也充满了童趣。夏天的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匆匆吃罢晚饭,就相约去挖“知了猴”,我们往往一个晚上就能弄到五、六十只。回家以后,母亲把挖来的“知了猴”清洗干净,再撒上一些盐,半小时之后,一盘油炸“知了猴”就端上了饭桌。虽是已吃过晚饭,但“知了猴”的酥香早就把我们肚里的“馋虫”钩了出来,不到一刻钟功夫,油炸“知了猴”就被我们风卷残云般地消灭掉了。

当“知了猴”的美味还在舌尖上环绕的时候,另外两种蝉早已引起了我的兴趣。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伏了蝉”的歌声格外响亮,我总想抓一只来玩耍,但始终没有得逞,这“伏了蝉”实在聪明,刚一靠近,它就远走高飞了。我曾经问过奶奶,它们的歌声为啥总是“伏了、伏了”的叫呢?奶奶告诉我,“伏了”之意就是酷热的三伏天即将结束,天气马上转凉了,“伏了蝉”在提醒我们秋天就要到了。

在我看来,“伏了蝉”的歌声是一种欢快的节奏,而“鸣蝉”演奏出来的乐曲则是另一种意境,“呜呜呜……哇”的声音似乎在给我们倾诉着它们从地下到树上所经历的那些苦难。

听完“伏了蝉”和“鸣蝉”的演奏,秋天如约而至。故乡的秋天充满着生机,地里的蚂蚱又到了最肥的时候,灌木丛上的蝈蝈更是弹起了优美的旋律。

秋假刚一开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跟着大人们去秋收了。掰玉米、收黄豆似乎引不起我们的兴致,而逮蚂蚱、捉蝈蝈才是最大的乐趣。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秋天的蚂蚱格外喜人,它们浑身油绿,个头威武,后肢健壮,我们给它起了个俗名,叫做“油蚂蚱”。其实,逮“油蚂蚱”颇为省事儿,半天功夫就能逮一百多只,这主要得益于“油蚂蚱”的飞行能力较差,加上笨拙的身躯,因此逮它们那真叫一个轻松呀。午餐时刻,炸一盘“油蚂蚱”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

与“油蚂蚱”的呆头呆脑相比,蝈蝈可就不好捉了。蝈蝈一般都隐藏在低矮的灌木丛中,但那悠扬的歌声还是暴露了它们的踪迹。见到蝈蝈以后,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太毛躁,急于去捉,结果还没等我们的小手落下,狡黠的蝈蝈就唱着歌儿飞跑了,实在令我们懊恼。

记得有一次,我很幸运的捉到过一只蝈蝈,但带回家后,它总是不叫,后来听奶奶说,那是一只母蝈蝈,不会叫的,只有公蝈蝈才会唱歌。其实母蝈蝈还有一个很无厘头的俗名,叫做“妖怪”,真不知给母蝈蝈起这么一个外号到底是何意?

在大人们的帮衬下,我终于有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母亲还用麦秸做了一个精致小巧的蝈蝈笼子。在我的印象里,那只蝈蝈在笼子里整天悠闲自在,每次我喂过它黄瓜之后,其歌声就分外嘹亮。更为奇特的是,在我的精心饲养下,那只蝈蝈竟然安全地度过了冬天。

吃一盘“油蚂蚱”,听一曲蝈蝈的演奏,童年的生活真是惬意。但在故乡的虫儿中,也有一些“坏家伙”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有一种毛毛虫很是让我忌惮,它呈黄绿色,浑身是细细的长毛,故乡的人们都叫它“扫毛架子”。如果有谁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可就坏了,被它蜇伤的皮肤又痛又痒,叫人痛不欲生。有一年秋天,我和伙伴们去山上偷枣,一只“扫毛架子”就爬进了我的衣袖里,着实让我痛苦了好几天。

如果说“扫毛架子”让我体会到了“切肤之痛”,那么“臭大姐”的恶心气味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每到夏末秋初的时候,“臭大姐”就开始活跃了起来,它们往往藏匿于院墙上的爬山虎中,有时候会钻进我们的衣服里,那股子臭味真是让我忍无可忍。时至今天,我每次遇到“臭大姐”这种虫子,总是避而远之。

啊!这就是我那故乡的虫儿!你瞧,萤火虫又飞回来了;你听,知了、蝈蝈又要展示它们的歌喉了,还有让人厌烦的毛毛虫、“臭大姐”也走进了我的记忆之中。

今天,我有时穿越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间,有时坐在充满空调凉意的电脑前,却无暇去和故乡的虫儿进行亲密接触,是什么让我和那些虫儿失去了联系?是岁月,是工作,是生活,还是别的原因,我无法解释,也许当我真正理解《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人生哲学“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之后,我才能找到答案,才能彻底领悟人与自然的美妙玄机!

文/田元武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就职于青岛市黄岛区峨眉山路光谷软件园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热爱读书写作,喜欢用手中的键盘敲出人性之美。

主播/刘佳琦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大二在校生,爱文字,爱音乐,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闲暇之余爱用声音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刘培蕊

校稿:薛素爱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