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我陪女儿一起哭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记忆中,我陪女儿一起哭的场景至少有三次,一次是一个端午节,另一次是一起去海边的时候,第三次是高考前。

  那年女儿不到三岁,还上幼儿园。住乡下的父亲早说好了,过了端午节来给我们送粽子。其实送粽子是借口,更重要的是来看他日夜思念的孙女儿。

  女儿也早在十几天前就数着指头过日子,盼望着数月未见的爷爷。“爷爷什么时候来呀?”童声稚气的一句话不知问了多少遍。爷爷的到来是她意识里最大的节日。

  端午后的那个星期六,我领女儿去学校监考。中午学校提供午餐,饭后又约同事打扑克。妻在单位就餐,也没回家。

  下午下班,回家一看,客厅地板上放了一堆粽子、鸡蛋和蔬菜,还有女儿最爱吃的糖包;茶几显眼的位置放了女儿上次回爷爷家时丢下的玩具;烟灰缸里积满了烟灰;半杯残茶早已凉透。

  显然是父亲来过,他有我们家的钥匙。父亲一定以为我们出远门了。想到父亲满怀兴致而来,却带了深深的失望和遗憾而走,我万分懊悔中午没领女儿回家看看。

  妻见厨房里一块干冷的馒头少了一角,轻描淡写地说:“可怜的老人,中午没吃饭,也不舍得吃粽子和鸡蛋,只啃了几口干馒头。”

  只见女儿悄悄推门进了自己卧室。

  妻和我在议论这些事的时候,全然忽略了最重要的角色——女儿,直到听到紧闭房门的卧室内传来抽泣声,我们才意识到这一点。妻推门进去问:“玉,怎么了?”

  女儿哽咽着说:“爷爷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坐很多的车,中午只吃一口干馒头,这会儿一定饿了。”

  我和妻一时无语,即见妻两行泪扑簌簌落下,我也鼻子发酸,眼睛发涩,干脆放掉男人的那点所谓面子,也抽泣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在女儿面前哭。

  另一次,是在女儿上高三时的一个周末,那天阳光明媚,我们相约去唐岛湾海边讨论地理问题。期间当我跟老同学打电话时,她去海边跑步,看见一只孤零零的大雁从空中飞过。高三本来就是多愁善感的时光,孤雁飞过,一定让她联想到了什么。

  此时,一位老爷爷用笨重的老式大金鹿牌自行车驮着用塑料泡沫制成的简易保温箱,在卖冰糕,保温箱周围还缠着一些宽宽的暗黄色胶带。这种卖冰糕的方式已经多年不见了。大概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在农村老家还是常有的。这场景瞬间引起了她的怀旧情绪。

  也许是又跑了一圈后回来时,再次看见这位卖冰糕的爷爷弯腰在海边洗手,老人的背影让她一下子想起了她的爷爷,想起了小时候爷爷用大手拉着她的小手,买冰糕或零食之类的幸福时光,此时眼泪已经控制不住了。

  她边流泪边跟我说:“所有美好的事物就像那只飞过的大雁,转瞬即逝。”我能听懂她心中的意思: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童年,每个幸福的童年都会转瞬即逝。

  我也十分伤感,真想好好流泪一场,但我终究没有当面哭出来。我们爷俩沉默了几分钟——也许不到一分钟,我说我先走去给自行车补胎。

  路上,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趴在父亲的背上去二三里路以外的毕家村(我们邻村)看露天电影,回来时还是趴在父亲的背上睡着了,父亲的背是摇篮,我的小脑袋肯定晃来晃去,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我永远无法得到了,只能留在回忆中。想起这些,我也想哭来着,但马路上熙熙攘攘,人声嘈杂,不断分散我的注意力,我终于没能享受流泪的幸福。作为社会的人,我连这点机会也没有了。

  难道成人连哭的自由也没有了吗?我索性回到女儿身边,尽情的流泪,不再顾忌什么。

  第三次陪女儿一起哭,是在高考前大约两个多月的一个晚上。下了晚自习后,我跟在女儿后面一起回家。到小区门口路边石崖子上,女儿一屁股坐下,就开始哭了,原因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或者说高三生活太单调了,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天天做题,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在她所坐位置的后面,是一棵树。我站在树下。此时大约是十点钟光景。正有下晚自习回家的同事不断从身边经过,他们问我站在这里干什么,我轻轻摆手让他们走过。直到夜深人静了,女儿还坐在那里哭。这期间,我一句话也没说——面对一个十七八岁的优秀学生,还有什么道理可讲的?难道让我说说高考的重要性?

  我保持沉默的另一条思考是:我相信女儿能够过去这一关。虽然在潜意识里也做过这样的最坏打算:如果你过不了这一关,爸爸也认了,大不了将来给你嫁个好老公——女孩最重要的事情是嫁个好老公。但其实心里清楚,她不会过不去这一关的。

  虽然我心里能想通,但看见自己的孩子那么难过,我也在默默流泪,没有声音,也许女儿能够感觉得到。

  就这样,我们爷俩站着或坐着哭了将近两个小时,快十二点的时候,她站起身来,背着书包回家了。

  读者朋友肯定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第二天,按时起床,哼着小曲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后来,我看到有关文章,说,人在悲伤的时候,体内产生毒素,而眼泪能够排出这些毒素,这时哭出眼泪是有利于健康的。就算不知道这个科学道理,我认为,我还是做对了。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

  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同哭、同乐、同喜、同悲,还孩子一个真情实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做孩子的朋友,需要的是“做”,而不是“说”。家长放下架子,孩子自然就高大了。

文/刘胜本

简介: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中学教师。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清溪诗社社员。祖籍胶南琅琊。

主播/刘佳琦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大二在校生,爱文字,爱音乐,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闲暇之余爱用声音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刘培蕊

复审:静   秋

发布:静   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