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驶牛犁地的老把式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耕牛,在过去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也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解放初期农村划分阶级成分时,因为有一头牛而戴上地主富农帽子的也不鲜见。在生产队时期,一个生产队有四五头牛就算是富有的了。

牛可以拉车,故有“老牛拉破车”之说;牛可以拉碌碡脱粒,故有“懒牛上场屎尿成行”之谓;其实它的主要任务是拉犁,故有“牛犁春田千重浪,人收秋后万担粮”之誉,那驱赶耕牛犁地的人称为“驶牛人”。

  一个生产队能熟练驶牛的至多三两人,我的邻居大伯就是驶牛老把式。

  一挂犁具,一头耕牛,一个驶牛人,就是一个组合。犁具由一根粗壮的上弓弯横木和一根前弓弯竖木扶手为基本构件,“弯弯木头随性使”说的就是这种弯木吧,横木前端向下安装一段十厘米的撑杆,中间部位下接一段竖杆,竖杆底端与扶手底端有一短木相连,短木前头是挂犁子的模型,扶手中部向后安装一个提手。

耕牛配备一件牛梭头,就是一个弯曲大约成90度角形状的木拐角,搭在牛颈上部,底部一根绳带揽在牛脖子上,使其不能滑落,牛拉犁的力量全靠这里传出,所以既要结实又要光滑。

牛梭子两端各有一个孔,一根拉绳从两孔中穿过,在耕牛后栓在一根长度相当于牛体宽度的横木上,撑开的宽度确保拉绳不会磨伤牛肚皮,横木中间固定一段拉绳连接犁具。还要一根长度适当的撇绳,一头拴在牛鼻圈上,另一头由驶牛人手控,指挥耕牛方向。驶牛人还拥有一根牛皮鞭子,这是控牛的“尚方宝剑”。

  耕耘春的希望,收获秋的金黄。到了细雨霏霏轻雷声声的惊蛰时节,和风习习泥土松润,大伯的主要任务就是耕地犁田了。

  早饭后大伯早早来到饲养场,选一头健壮的黄牛,先提来一桶水饮牛,再收拾犁具牛具扛在肩上,牵上黄牛出工了。

  来到地头套好牛具,先观察地形,如果中间太高就劈着耕(从两边向里耕,翻土向外)逆时方向转圈,如果中间不高就扶着耕(从中间向外耕,翻土向里)顺时方向转圈。如果扶着耕,还要测量一圲地两头的中点,或插上一根秸秆或拢起一堆土做好标记,一般驶牛人还要用脚趟上一条线,大伯就不需要了。做好这些准备就可以开犁了。

  大伯握着犁具提手,在牛前拉人后拽的作用下,使犁子离地,随着一声声“伊唻唻”(向左的口令)“wao啦啦”(向右的口令),加上撇绳的操控,让牛走上了指定位置,放下犁具改握扶手,随着犁具前行,“沙沙”向右翻起了一垄新土,大伯眼睛盯着前方的中心记号,随时调整方向,“wai——”(停止的口令)一犁到头回头望,一条直垄清晰可见。“wao啦啦陡回”(右回头的口令)再次调转犁头时,耕牛自己就上道了。耕牛是通灵性的,所谓灵牛耕田不需绳,就是说有灵性的牛在耕田的时候,不需要绳子栓牛鼻子,不需鞭子驱赶,就会自行拉着犁耙耕田耙地。

  蓝天下原野上,耕牛伸长脖颈,一边悠闲地甩打着尾巴,似乎是拍打着节奏,一边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急不缓,向前,向前。老伯一手扶着犁具扶手,一手握着撇绳和鞭子,调控着犁子的深浅和方向。一条条翻过的鲜土,如长龙翻鳞,排排整齐,如水波海浪,一层一层翻滚而来,煞是壮观。新翻泥土的气味裹携着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亲切、自然、清新。那些羽毛黑白相间的长尾巴小鸟,专好在刚翻起的鲜土里寻找食物,因此得了一个“驶牛郎”的美名。

  好一幅悠然恬静的春耕画卷。

  约么半个上午,需要休息一阵。人要吃袋烟,牛要倒倒嚼(反刍),牛是一种反刍动物,吃草时,把草吃下去,休息时,再把草倒上来,进行咀嚼,补充能量。

  有一次生产队安排我跟随大伯耕地,把土杂肥堆好培实。看到大伯轻松地驶牛犁地,心血来潮,想体验一把驶牛的感觉,大伯就批准了。大伯喊住了耕牛,把犁具、撇绳和鞭子交给了我,我学着大伯的姿势,一手扶住犁把儿,一手握着撇绳和鞭子,“驾——驾——”,那牛竟然不搭理,悠然地甩着尾巴一动不动,似乎是在嘲笑我,公开和我叫板,是时候请出“尚方宝剑”了,鞭杆一动,鞭绳还没甩过去,黄牛就窜出去了。它这突然一窜,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犁子已经漂到地面上了,我压住扶手,企图把犁子按下去,却是徒劳,我还就是不服了,扔下撇绳和鞭子,双手按住犁具,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仍然无济于事,犁轻牛快,最后把犁子甩下来也没能征服它。看来驶牛犁地不是个粗活啊。

  谷雨过后进入春播春种季节,大伯和他的黄牛更加忙碌了。

  栽地瓜打瓜岭,需要四犁完成,一般驶牛把式需要一人牵牛,大伯和他的黄牛自己就能完成,每到地头,黄牛就会自动走到正确的墒沟,真正达到了人牛犁三位一体的境界了。一条条瓜岭笔直平整,岭距均匀,岭宽得当,如同复制。

  每当收工送回饲养场,大伯总是亲自选一抱上好的青饲料放进黄牛的槽子里,摸一摸黄牛的头,大伯说黄牛是有灵性的,这样能培养感情。

  如今耕牛在农村几乎绝迹了。无论你走到哪个村庄,已听不到旷野里驶牛人“唻唻”“啦啦”的喝令声,看不到阡陌中耕牛的甩尾蹒跚,寻不到田地中耕牛的躬耕,耕牛已黯然退出了田园的舞台,只留下勤劳的身影于岁月的深处,但它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不知疲倦、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都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从未走远。

文/刘润清

简介:黄岛区隐珠街道阡上村人,退休教师,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主播/孙晓飞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喜欢朗诵,愿用朴素的声音表达心灵感悟,在诵读中静心享受自然与恬静。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丁秀荣

复审:裴   珊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西海岸新区人文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