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门第三代拳照集】之九【李先五】(三)

 文苑书店66 2020-07-10


(滑动观看全文

吴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松柔、守静、高寿而闻名,是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拳种。其源于杨氏太极拳老架(小架),经过吴全佑始祖和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人的修订发扬,从北京开始传播,逐渐盛传于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澳门、东南亚各地,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并称为吴式太极拳的三大传承中心和传承体系。
北京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全佑祖师师从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宗师,再经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英杰臣、齐阁臣、常远亭、刘彩臣、刘恩绶、夏恭甫等共同开拓,形成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主要太极拳传承体系。1929年,由吴公仪校正、吴公藻编著的门内第一本同门录《太极功同门录》正式出版,吴式太极拳(太极功)门派雏形已现。
1928年,吴鉴泉宗师移居上海后,北京吴式太极拳以王茂斋郭松亭宗师为首,继续传承,王茂斋宗师弟子王子英、赵铁庵、修丕勋、王历生、杨禹廷、曹幼甫等与吴鉴泉宗师弟子吴图南、徐致一、吴桐、葛馨吾等,在京、鲁、东北、绥远、西北等地传播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民国时期成立的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和1982年成立的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为其主要组织。
1928年,吴泉宗师应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及社会名流的邀请,携家眷弟子南下上海传拳,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外甥赵寿邨于森,家侄吴耀宗及弟子金云峰、金寿峰、马普安、杨孝文、郭启通等在上海广为传播,并及无锡、苏州、杭州、长沙等地,吴泉宗师设鑑泉太极拳社于沪上,传拳授业有教无类,上海遂成吴式太极拳主要基地。上海鉴泉太极拳社近80年的历史,见证了吴式太极拳在上海的传承。
1937年,吴鉴泉宗师携子孙经长沙南下广州、香港等地,于香港成立鑑泉太极拳社。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成立泉太极拳总社,广传太极拳至澳门、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各地,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以吴公仪式方架太极拳为基本拳架、以吴家家族为核心的吴家太极拳传承体系。吴家第三代吴公仪、吴公藻,第四代吴大揆、吴大齐、吴大新、吴雁霞,第五代吴光宇、吴小凤等都为吴式太极拳发扬做出了很大贡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而吴鉴泉宗师南下时所收弟子郑荣光杨华彪等也在港、澳等地传承发扬了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家太极拳,得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宗师真传,而杨班候宗师之拳法曾得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之传,所以吴式拳法亦有武式太极拳之精髓。而1916年,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吴门前辈,又得宋书铭宋氏太极功理法之授,对吴式太极拳理法多有助益。而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吴公仪,青年时代曾得杨家第三代宗师杨少侯大先生亲授,吴家门中再一次从杨家习得杨家正脉之太极拳小架技击架。
吴式太极拳经过诸位前辈的辛勤耕耘,在建国初期已发展成为了仅次于杨式的第二大太极拳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正式将陈、杨、吴、武、孙五家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确定为为太极拳五大流派。1958年,由徐致一编著的《太极拳(吴鉴泉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吴式太极拳这一太极拳流派最终确立的标志。而吴式太极拳也从完成了从杨式小架到吴家太极、吴派太极的转变,最终以“吴式”统称此拳种,涵盖吴全佑祖师以下的所有传承。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不断吸收完善,并不断向外传播,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同时代,不同宗师所传拳架亦各有差别,但吴式太极拳特点和内涵相差不多,同中存异,异中有同,我辈门人当存南方、北方、新架、老架之异,求吴门一脉承递之同,共同弘扬传统武术,传承太极拳和太极文化

关于吴门第三代拳照

(滑动观看全文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如今,鼻祖全佑在后辈弟子中,所留资料极其有限,几则逸闻,数句拳诀,如雪泥鸿爪,多有遥不可及之叹。第二代宗师,除吴鉴泉宗师有两套拳照流传之外,其他诸位前辈如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刘彩臣等,皆无更多资料存世,对于后辈来说实为憾事。而第三代诸位前辈,所留资料则较为丰富,其中多人有全套或多张拳照存世,所去不远,亦多有故事留存,给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现将笔者所搜集珍藏之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前辈的拳照陆续分享于此,以飨同门和同道。
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前辈留下拳照总体上其实也并不很多,整套拍摄者据整理者所知,有杨禹廷、吴公仪、吴英华、吴耀宗、徐致一、马普安等,而整理者所搜集的拥有十张以上的有十三位,分别按出生先后排列如下:
杨禹廷(1887)、徐致一(1892)、吴桐(1899)、吴公仪(1900)、马岳梁(1901)、赵寿邨(1901)、吴图南(1902)、郑荣光(1903李先五(1906)、吴英华(1907)、吴耀宗(1909)、马普安(1912)、吴宝祥(?)。
此十三人,除杨禹廷为王茂斋宗师弟子、李先五为刘彩臣前辈弟子外,其余皆为吴鉴泉宗师弟子或门生。
此外还有出版太极拳著作时以手绘图片表示拳架者,也留下了整体的资料,如彭仁轩、葛馨吾等亦一并整理,以窥拳势大概。
后面将按照此顺序,陆续将拳照分享给各位同道。


关于李先五前辈及其拳照

1


李先五,(1906-?),广东南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体育研究社指导员和体育学校国技教员。幼耆技击,7岁从师习拳,因“性情燥暴,思改善之”,遂从刘彩臣前辈改习太极拳。亦曾拜杜心五先生为师习自然门拳术。1928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优等成绩。1928年12月初到达广州,受李济深之请语万籁声一起创办“两广国术馆”,万籁声任馆长,李先五任教务主任。随又函聘尚在南京的顾汝章、傅振嵩、王少周、万籁平、耿德海等人为教官。万、李、顾、傅、王,被两广人士合称“五虎”,此即所谓的“五虎下江南”。该馆解散后,被广东精武会聘为教务主任,后去香港授徒。

李先五于1933年出版《太极拳》一书。据他自己介绍,1929年春他在广州创办“两广国术馆”时,即着手编著本书,因工作生活忙碌到1930年书稿始完成。1932年他三莅南京,旅居较久,在朋友们的督促下,1933年2月“及将旧稿重为整理,如是又需时一月,始得付梓”(见《太极拳·自序》)。书中刊载了其于刘彩臣前辈那里所学太极拳的拳架照片88张和推手照片17张。刘彩臣为吴式太极拳第二代前辈,也曾与吴鉴泉宗师等一同执弟子礼于宋书铭学习宋氏太极功。李先五这本《太极拳》是刘彩臣前辈一脉太极拳的唯一公开出版的著述,也是迄今我们能看到的刘彩臣前辈所传拳架的唯一成套照片,是研究吴式太极拳拳架流变的重要资料。因为刘彩臣前辈学习过宋氏太极功,而李先五前辈在书中在介绍太极拳源流时也引用了《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太极拳源流资料,有人认为书中的拳架就是宋书铭的宋氏“三世七”架。但书中所列太极拳传承系統表与杨、吴一致,并没有将刘彩臣前辈列入到宋书铭门下,书中所述三十七个式子的名称也是杨、吴传统的拳架名称,而且,如若熟悉杨、吴两家拳架,且对吴式太极拳拳架演变所有研究的话,一看就知书中拳架就是早期吴式太极拳定型过程中从杨家演变出来的架子,不可能会是“三世七”拳架。但刘彩臣前辈拳法,包括整个吴式太极拳的拳法中融入了宋氏太极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此书1933年首版,1988年中国书店也曾影印再版。甚为遗憾的是书中拳照初版时印刷不佳,已经不是太清晰,再经影印初版后更加模糊。而整理者手中除了1988年的影印版外,只有早些年在台湾数位典藏中下载到的像素并不高的书页照片,照片清晰度也很差。现将影印版扫描后加工整理的拳照分享,若以后能收藏到原版再作分享。

李先五前辈拳照

(全)





承三丰祖师道脉 得杨家两代真传

合杨武两门精粹 熔宋氏内功一炉

吴式太极拳传承

致敬吴式太极拳先贤前辈

条集吴式太极拳理论经典

研习吴式太极拳体用理法

弘扬太极拳法和太极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