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0勇士换127件中国瓷!这类明清瓷器,曾经征服了世界

 千冰室 2020-07-10

最近,笔者的一些藏界朋友拿来几件清朝时期的外销瓷让我欣赏,引发了我写这篇小文的想法。

说到外销瓷,从唐宋元时期就销往海外诸国,到了明代,由于陆上和海上交通的繁荣,瓷器的外销达到鼎盛时期。

中国瓷器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无与伦比,还曾发生过“瓷器换将士”的趣闻:1717年,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与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协议,用其手下600名骁勇的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其中18件被称为“近卫花瓶”的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内。

刘 超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明清瓷、近现代瓷、杂项

华夏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院士、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瓷器鉴定专家、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法国华人收藏协会海外顾问、上海市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艺术品鉴赏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上海卫视《好运传家宝》节目特邀鉴定专家,原上海虹桥古玩城常务副总经理。

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明代瓷器外销方式大概有三种:

一是入贡国得到明朝赠送的瓷器和附带货物经交易而购得瓷器;

二是中国官方商船抵达各国进行交易,如郑和下西洋陶瓷得大量输出也是方式之一;

三是民间私人贸易,包括走私商人进行贩卖和大批出国华侨带出陶瓷。其中第三种方式是明代广销海外的主要途径。

从现有发现的材料看,明代中国瓷器如青花瓷、白瓷、青瓷等,特别是青花瓷器,几乎遍及亚非欧美各洲。外销瓷不仅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缩影,更是中国陶瓷工艺与异域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

明清两代外销瓷的销量已达到鼎盛时期。新航路开辟之后,对外交通更加便捷,海洋贸易兴盛,海陆并进,外销瓷的数量大幅增加。郑和七下西洋就向海外输出大量瓷器,外销瓷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有外贸交易的外销瓷,更有很多外商来中国订购、订造瓷器,销往国外,输出范围从亚洲扩展至欧洲、美洲,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外销瓷市场。

外销瓷体现了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审美和艺术追求,也充分展示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外销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样式、图案都异常特殊,在国内很少见到,他们是中西合璧的特殊产物。

在外商订购的外销瓷中,许多纹饰图案是依照外商的样品而绘制的,这也是外销瓷最具特色的,其题材大致为纹章、人物、船舶、花卉四类,而画工的表现方式也是符合西方的审美需求。

其中,纹章瓷是最富特色的一类,纹章瓷是欧洲各种组织、皇室、贵族、军队等群体委托在中国的贸易公司定制烧成的瓷器,在这些瓷器上,都绘有代表群体标志的徽章。很多家族的传承脉络通过纹章瓷体现的一清二楚,不同的纹章也成为不同时期外销瓷风格特征的断代依据。

纹章瓷

在现存的外销瓷中,我们看到很多瓷器已经过改装,形成怪异的结合,比如,在瓷器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镶嵌不同的金属饰物或加盖作为装饰。这种做法一是防止瓷器受损,为了保护瓷器易受损的部位,他们用金属材质进行保护。此外,在陶瓷配上金银装饰,不仅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也迎合了贵族奢华生活的需求,提高了瓷器的地位。因为这样的改装,外销瓷的形状不仅发生改变,也获得新的功能。通过在不同部位搭配相应的配件,一支瓷碗可能变成杯子,花瓶可能被改造成执壶。

清代外销既保留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在瓷器外观上与同时期销于国内的瓷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变化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器外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闭关锁国的中国社会渐变的痕迹,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在外销瓷器的外观变化中,由于题材变化的缘故,所制器具中包含了“国外人文习俗的主题元素”和“宗教与神话的传播”及“凸显家族荣耀的纹章瓷”等内容。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中叶,销往世界各地的外销瓷,其中不少运往目的地后都进行了二次装饰。加以装饰后的中国外销瓷与中国本土瓷器的风格有着颇多不同,但这些累以珠玉或补缀金银的二次装饰也不失为外销瓷的一大亮点。以其装饰目的是为了丰富用途或迎合购买者的审美清趣。

分析中国外销瓷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因素”和“西方宗教”的影响。

十六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意大利王室通婚时,由异国引入进食时注重精美餐具的时尚,从此每每法国宫廷与当地贵族举行的宴会上,少不了这些精美的青花瓷器具。而中国外销瓷的精美奢靡又使喜好排场与炫耀的法国贵族爱不释手。

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盛行,法国路易十五时代,中国与欧洲文化碰撞产生的洛可可风格确立并很快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崇尚小巧玲珑的理念,主张细致别具一格的设计,其东方文化色彩浓厚,上述特征均一一映像到这一时期的中国外销瓷上。

不仅是在欧洲,就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瓷器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根据 葡萄牙人达米澳欧·德·哥伊 (Damiao de Gois) 在 1541 年的记载,瓷器是以贝壳制成的,非常昂贵,其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数位奴隶的价格。

因为瓷器对于十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那么稀少且昂贵,因此它们往往被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有关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在整个十六世纪都很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这个“特性”被当成瓷器的固有魔力,被当作是瓷器制作时候的设计。

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宗教绘画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瓷器的踪迹。著名意大利画家乔凡尼 ·贝理尼( GiovanniBellini)在 1514 年创作的名作 “诸神的盛宴 ”中就画有明代中国瓷盘,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瓷器在当时欧洲的崇高地位。

诸神的盛宴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出兵平定台湾,东南各省疆吏乘机请开海禁。次年,康熙帝以开海既 “于闽粤边海生民有益” ,又可 “充闽粤兵饷,以免腹地省分转输协济之劳” ,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首先在福建厦门,继之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江南松江,分别设立了闽、粤、浙、江 4 海关与外国通商。至此,海禁放开,中外正常贸易关系得到恢复。

清朝在开海以后,民间私人出洋贸易和口岸中外互市一度都有所发展。但从康熙末起,主要是从政治安全出发,海外政策又日趋保守,限制逐渐增多。尤其到乾隆朝以后,重新进入半闭关状态。乾隆二十年代以后更将对外贸易限制于广州一口。这也为广彩的命名奠定了基础。

清代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来华外国商船逐渐增多,当时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广州码头,于是大批外商纷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为了适应外销市场需要,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景德镇釉上彩瓷在这里与当地的铜胎画珐琅艺术相结合,融汇中西,使得釉上彩瓷出现了广彩这一新的装饰形式。其特点是构图丰满、绚彩华丽、金碧辉煌。

清代的外销瓷很大比例通过海运销往欧洲,而欧洲人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故外销瓷作为西方传播宗教的媒介之一,常常带有西方宗教的痕迹。圣经中的人物、故事常现于外销瓷上。

克拉克瓷的由来

中国明代后期是瓷器外销的鼎盛时期,其中最有特色的外销瓷是万历年间烧造的克拉克瓷。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同年和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两艘葡萄牙商船“Sao Tiago'和“Santa Catarina”,后者装载的10万件青花瓷器同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因搞不清这些美丽瓷器的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Kraak,这个名称来源于当时葡萄牙在亚洲运送这种货物的商船Carrack)。这是一种外销青花瓷,是转为外销设计的新品种,在东南亚、东亚和欧洲有大量的发现,由江西景德镇和福建漳州平和、泉州德化生产。上述克拉克瓷器在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都有生产。

克拉克瓷器最早是由景德镇生产的,图案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吉祥物等样式,到后来也出现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新颖的郁金香纹样和西方的神话,宗教,人物和社会生活图案。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画工精美,胎体轻薄,釉水明亮,发色雅致,颇受欧洲贵族厚爱,几乎畅销整个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高档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以优质高岭土掺合瓷石制作。器壁薄腻,胎骨洁白,透光度好,青花呈色兰翠,优雅、明快、绘制萧洒生动,完全可以和明清官窑最佳瓷器媲美”。

欧洲人以藏中国瓷为时尚

十六世纪中期,随着葡萄牙人大量从带回中国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

十七世纪以后,中国事物风行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中国风格已经成为文化,地位,财富和荣耀的象征。启蒙时代的人对欧洲社会的一切都要求重新评价,但对中国社会却几乎全盘肯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651年,荷兰联合省执政弗雷德莱克·亨利的女儿嫁给德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嫁妆就是一大批中国瓷器。而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也带来了瓷器作嫁妆。

英国女王亦不能免俗,十七世纪后期英国光荣革命后从荷兰迎来的玛丽王后也带来了时髦的中国癖好。十七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形容当时的中国热说:“女王本人喜欢穿中国服装出现。我们的屋里充满了中国的东西”。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说女王“在海牙就养成了对中国瓷器的喜好,收集了奇形怪状的中国瓷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更是于1670年忽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装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风格”。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色彩模仿中国的青花瓷器,白底加蓝色的图案,摆上中国的瓷花瓶,绸帐与金流苏。

整个十七世纪,中国的瓷器在欧洲仍被视为珍玩,到十八世纪初仍然如此。只有在象西班牙马德里和法国凡尔赛这样的少数大宫廷里才有较多的瓷器陈列与收藏。贵族家庭和有钱人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正是因为中国瓷器的珍贵和魔力,即使是拥有少量中国瓷器的王公贵族,也没有人会真正拿瓷器来使用,而是作为贵重的物品加以珍藏,只在重要的宴会才会拿出来象征性的使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最贵重的沙拉、水果及果酱,不用瓷器盛着就什么也不是了,教皇、国王、君主、公爵、侯爵都遵循这个习惯”。

外销瓷掀起回流热

中国艺术品市场及收藏火热也促使外销瓷回流高涨,几年前,阿姆斯特丹的古董街随处可见外销瓷,但最近几年,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买家过去“淘宝”,使原本价格不高的外销瓷价格飞涨,数量也变少了。现在,在阿姆斯特丹买一件外销瓷有可能比在国内买一件还贵。

出现在内陆市场的外销瓷,在2005年前,一般的价格就在1000元左右,然而,在最近几年,外销瓷的平均价格已上涨10倍左右。

最近一段时间,从国外带回来的外销瓷受到爱好者的欢迎,这些瓷器的质量和工艺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认可,而且相比之下,价格也不高。如果,外销瓷的收藏形成高潮,到那时,价格高了,收藏的成本也相应提高了。所以,可以这样说:目前收藏外销瓷正是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