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7-10

导语

县衙——市民张伸张正义的地方,大家看过古装剧,应该都知道平民百姓会去用敲县衙门口的鼓来鸣冤。县衙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地方,在秦朝建立郡县制以后,县衙的力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清朝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那么很多人也会对信牙的存在产生疑惑,县衙里究竟有多少人呢?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的管理一个县市?

现在在四川省的南充市档案管理还有清代四川南部县衙的档案,这全方位的记录了县衙的管理活动,是清代政治经济等等在地方的缩影。这个档案里记录的一些官吏任免,还有当时的川北兵备道等等,记载了当时县市之间往来的文书,具有非常高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我们研究清代县衙的模范。在这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层贯彻政令的情况,可以看到南部县衙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今天,通过这个档案,我们一起来探秘清代县衙的实况!

古代县衙官职分布杂乱,管理极其复杂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口是远远不比现代的,现在的中国比较强的省,比如广东省,人口就是超过一百万的,但是在古代的话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一般的县都有十万、二十万人已经算是非常多了。那我们再来看看县衙,一般的县衙比较小,是50多个人,大一些的话也就100来人左右。而且我们知道,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办法像我们现在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到对方,各项政策的落实都需要靠知县的管理。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县衙里50-100个人,就算人再多管理一个县市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在古代一个县市并没有现在这么多,能有三、五万人就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了,而且就算是不多的人,古代还经常出现冗官的现象,知道就是一些拿钱不干活的人,在官僚里混吃等死。就算是在清朝,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整个衙门里,不到一百人,就有九个职位。首先是一个县衙里的一位县令。县衙里的知县就是领头羊,是整个县衙的领军人物,掌握最重要的权利,我们知道在古代要当官需要经历过层层选拔,所以一般能当上知县,也是学识非常渊博的人,能够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与尊重。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县令作为七品官员,放在整个朝代的大局里算不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员,但是在县令里是最大的官,并且是实实在在掌握着权力的官位,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一手遮天。有一些赈灾救助的钱款谎报,就是极大的贪污现象。

除了知县之外,官位比较大的另外两位就是县丞和主薄,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助知县,协助知县处理一些县市的工作,是知县的左膀右臂。其中县丞是八品官员,主薄的话就是九品的官员。除了这三位之外,还有典吏部,吏部是古代的一个重要部门,一般都是主管官员的,所以一般都是文官, 也是起到辅助知县的作用。除此之外,县衙里还设有其他六房,人数是非常多的。处理百姓的杂事,收发文件,还要管理钱财等等,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小吏负责一些日常的事务。一般来说,百姓会把小吏地位看的比较高, 可能是因为平常会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他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维持治安的衙役,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站在县衙门口的人就是衙役,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保安。这些人全部加起来估计也很少超过一百人。清代县衙工房,主要是负责修知册和修造工程。

特别的职位'长随'成为县官必备帮手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长随。在清代初期以来,地方衙门沿用长随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长随就是家人或者家丁,是官员自己用来协助政务的,因为是家人,所以会比较相信。而且虽然一开始长随并不被认可,但是到了康熙的时候, 长随太过普遍了,康熙不得不准奏,只是在数量上限制了,规定县城以下的官员只能带十名长随。有的叫跟班,有的叫税务,各种称呼都有。而且在政务比较繁忙的时候,用的家丁更多。 家人的选用常常使得官员左右为难,不能一碗水端平。更是有人把长随分成了三种,一种是超等长随,读书读不出点东西,只能做长随来当一个跳板。还有一种是特等长随,作为客人或者商人,并不是常常在官员左右的,最后一种就是次等长随,不务正业,或者被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不过都是为了谋个生计罢了。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但是长随不是干衙门杂活的奴隶,一般都是参与地方政治事务的,待在官员的身边,地位有的时候还挺高的,有的时候,他的话甚至还可以代表官员,跟其他人进行交涉。比如新的官员到任,有的时候就会通过长随跟前任进行商议。跟书吏和差役相比,长随更接近于差役。

但是毕竟衙门的大小事情长随是不能够自作主张的,没有实权,需要通过及时的跟官员禀告才能够下定夺,如果长官有什么做的不好的事情,聪明的长随也可以献上计策给官员,基本上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一起商议决定怎么办。但是因为他更加亲近官员,所以在地位上更加受到官员的器重。

县衙如何管理是门大“学问”

在清代的县衙里有大门和仪门,县衙的大门进去一般会有一个院子,穿过院子就进入了大堂,宅门内是二堂,大堂就是我们平常电视剧里看到的升堂的地方。大堂的前两侧是吏舍,旁边两侧是各三个房科,一般书吏就会在这里休息和工作。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一般县衙的工作制度是黎明的时候击点七声,七点的时候,第二次击打云板是五声。每次击打声音都有不同的意思。在早堂结束之后,会抬出领文牌,对罪犯进行判定。而且每次办案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除非是一些比较重大的比如涉及到人命,会不限制时间之外,其它都会按照严格的要求去办理,有时候遇到农忙,也会暂停诉讼案件,以农活为主。

在县衙里,新官员上任的时候,要发布若干的告示。比如新县令的政治纲领,以及衙门内部的告示,体现出新官要干一番大事的决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新官员在上任之前都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了解之后才能够制定合适当地的政治纲领。而且最不可松懈的就是整顿衙门的秩序。每个县衙都有各自存在的问题,当新官上任的时候一定要先揣摩手下人的言行举止等等,然后再伺机而动。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县衙里这么少的人,甚至有时候占不到一个县市的十分之一,如果遇到农民起义或者大型打架斗殴等情况怎么办呢?我们也经常会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些比较厉害盗贼是可以把衙役耍得团团转的。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就是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一些办公人员,其实每个县里还会安排巡检。巡检一般是九品的武官,如果是打架,那技术可是了得的,而且每位巡检都会有分配,有一百来名官兵,专门是在不时之需的时候出来的。如果出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的话,会先派他们出来镇压,如果过于大型的话,就会请求上级的支援,比如可以向衙门报告,一般衙门里都会有正规的军队,可以应付这种情况。

在清朝之前,除了县市里设有县衙以外,每个乡或者村都会设立自己的管理机构,名望高的老人就会非常有地位。这个也是也影响到了现在的,但现在很多农村的宗室里还是会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并且一般也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管理者。那么在古代有的时候村民发生了矛盾,会选择去找这些老人处理这样的麻烦。

清朝县衙里有多少“公务员”,他们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

但是这样的话,因为不是按照法律,而是按照情理来分,有时候矛盾反而会越来越大。后来慢慢的,这些管理机构也被规范化。村里的乡绅需要向知县大人报告村里的情况。而且如果不上报而发生内乱的话,乡绅也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代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一般除了社会比较动乱的时候,犯罪的情况还是比较低的。我而且我们知道在古代一般百姓动乱都是因为赋税太重,如果交了赋税就无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了,被逼到没有办法才选择起义,所以一般朝廷也会尽量的改善百姓的生活,不会让暴乱发生。

结语

清代县衙在很大的程度上维持着政府的运转,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在它运转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各种的问题。尤其是对上级的一些命令,衙门内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有的时候难以形成统一。但这样的管理措施有的时候是对国家政令的补充或者延伸,是跟国家措施之间有着相互关联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行政工作越来越复杂,管理的难度增加,行政机构的内部人员也是越来越多了,在社会的实践中检验成果,达到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朝通典》

《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