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和王阳明人生修行的方法论

 浮海曙雀 2020-07-10

王阳明讲: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居仁行义;就是达到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就是致良知,达到让良知良能,无所不能;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追求中庸。让天理自在人心,不偏不倚,不被私欲蒙蔽。终极就是要达到行动上听指挥,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练自己,达到心如明镜,物来则照,良知良能,无所不能。

孔子讲:存心养性,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不二过;就是达到生知安行的程度,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世间万物,整个宇宙,只是一个理,而具体落实到一事一物和人的一言一行,又各有各的理。总的来说是个天理,分开来则有物理,有伦理,有事理。所以格物致知,要一事一物、一言一行地格,条分缕析,了了分明。合起来呢,则能得到天理的全体。王阳明就说,这样是得不到全体的!因为他年轻时格过,他这么勤奋地往死里格,也没格出什么东西来,所以后来有了龙场悟道、致良知之说,知道了要向内求,不向外求。那怎么向内求呢?

关键点就是在事上磨练。知行合一,不做愚蠢或让自己感觉不好的事,做一个专业领域的老司机。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强调要诚意,要立志,要事上磨炼。我们说要修得心如明镜,物来则照,良知良能,无所不能。那这心如明镜,物来则照,遇事无所不能,剖决如流,从哪里来?主要从事上磨炼来,从历史经验来。因为你有那么多具体的阅历、经历、经验,然后知行合一,才能有那物来则照的心之明镜。如果只对着自己的心去求,就成了坐禅,那就又和王阳明少年时对着竹子格物一样,一无所获,未免又要怨王老师也骗人了。但朱熹老师说要穷尽世间万事万物之理之后,再合成一个理,你穷尽得了吗?王阳明老师说穷尽不了,肯定是王老师对!谁穷尽得了呢?肯定把人都给搞宕机了。这里的结合点、关键点在哪儿?就在于立志。志有定向。我们说“止定静安虑得”,志有定向,就能知止,有做事的知止,也有学习的知止。你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就要用一生去追求穷尽。真正的穷尽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方向。就像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只能无限趋近,不可能达到。正因为不可能达到,永无止境,才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在边界上知止,在方向上永不停止。

王阳明说:“反省体察是在有事时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在无事时反省体察。”儒家的存心养性,不是坐禅养生。坐禅养生是什么都不想,而儒家呢,是随时都在反省,都在给自己纠错。做事的时候,一边做一边反省,做完了要复盘,再检查反省。没做事的时候呢,晚上躺在床上,还要三省吾身,把今天的事过一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听起来,做个儒家真是很累!但是如果你真养成这个习惯,一是可以少犯好多好多错,二是错越纠越少,后来你想犯错也犯不了了,因为稍微不对劲你马上就会自动报警,你会不安,会自动调整过来,这就达到了中庸,实现了孔子70岁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境界?就是“生知安行”的境界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强调不犯错?我们说,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而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我们进步不了,都是因为经常退步,如果每一步都巩固,一点也不退,不管多么慢的进步,最后都快过所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