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方传媒】浙江总社《父   亲》文:陈建明‖诵:学与问

 远方诗歌文化 2020-07-11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主播/作者:学与问

学与问:退休人员。喜欢文学爱好诵读,偶有拙作散见媒体平台及报端。

作者:陈建明 主播: 学与问  编辑:张小璇

父   亲

文/陈建明

      孩提时,尚幼稚,也就不懂孝道。初为人父,上有父母、岳母照料,仍不知为父艰难。步入中年,孩子渐大,琐事不断,方略知为父之劳累。此时,想起父亲。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父亲已迈入耄耋之年,看似十分硬朗的身体,其实也有了众多老年人所特有的病痛,尤其是心血管、高血压等疾病更是无不困扰着年迈的父亲,还要照顾脑血栓留下后遗症的母亲,最为愧疚的是作为儿子竟不能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左右。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十八岁的那年,带着父亲的嘱托,亲人的期望,离开了故土,踏上了无限向往的军营。二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始终把追求进步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从战士到干部,虽与地方的“老板”相比,收入反差较大,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从无有过后悔之意,反而却对人生有过当兵的历史感到无比的自豪。可谁会知道,这背后家人要作出多大的牺牲?军人就意味着牺牲,这是常人都懂得的道理,这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事实。记得刚入伍时,父亲还在离家四、五十公里远的一个偏僻山区乡镇政府工作,母亲除了要照顾年事已高的祖母和年幼的弟妹,还要为了生活忙碌地劳作,赚取那一天值不了多少钱的工分来贴补家用,因为当时家庭的收入只有父亲的微薄工资,这对于一个老的老、幼的幼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需要年青的劳力。父亲就是一个这样坚强的人,他默默地承受着、支撑着一个本应由我来分担的家庭重担,反而毫不犹豫地把儿子送到部队,千叮咛,万嘱咐,到部队要珍惜大好时光,在这个大熔炉接受锻炼,练好本领,学好文化。

        年复一年,兄弟都长大成人,娶媳妇,抱孙子,这是父亲的夙愿。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又开始准备着孩子们的婚事,大侄子的出世,使父亲从父辈升到了爷辈。退休后,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过着惬意的清福生活,可父亲总是闲不住,村里的邻里纠纷、学校的传统教育,只要是公益事业,他都热衷于服务,哪里有铺桥修路那里总是有他的身影。岁月的沧桑给父亲的额头刻下几道深深的皱纹,满头的黑发也早已两鬓斑白。这时,当了父亲的我,才发现父亲确实比以前苍老了许多。

        回首往事,以前的我确实幼稚无知,每次与父亲促膝谈心,总觉得与父亲无话可说,因为每次的谈话内容基本是“老三篇”,叮嘱工作要认真负责,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同志们的期望,做人要诚实,不可有占贪之心、私欲之念,特别是在单位当领导后,父亲总是讲社会人际复杂、交友要慎重,要慎用权力,不能贪赃枉法,要守好道德的防线等,此类言辞看似简单,直至转业后成了检察队伍中的一员,我才深切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如今的我,与父亲每次相聚时总感到有说不完的话,谈工作讲人生,可谓是无话不谈,多少都会从中悟出一点道理。

        父亲,今天的我也成了孩子父亲——您的儿子,深深地感谢您的谆谆教导,您的教诲无时不在鞭策着我、鼓励着我。虽然父亲一辈子栉风沐雨,没有给儿子多少物质财富,而他的宝贵精神却让儿子铭记在心,受用终生。祝福您,也祝福天下的所有父亲的晚年健康、幸福! 

【原发首创】

作者:陈建明

陈建明:男,福建仙游人,现在某机关任职,偶有作品发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往 期 精 选

【远方传媒·聆听学与问】安徽总社《当年的夕阳》文:孔宪忠‖诵:学与问

【远方传媒·聆听学与问】安徽总社《那棵老榆树》文:大秋‖诵:学与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