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桂枝汤” 和“白虎汤”乃死生之别—与吴雄志教授商榷

 jiezhukuaile 2020-07-11

吴雄志

我是认真的

中西医不能结合

中西医更不需要结合

中西医能在床上结合为妙

中医完全不需要西医术语解释

西医强行解释中医术语是缘木求鱼

中医正本清源最重要别扯什么狗屁经验

就名医有经验?别人没有经验?就名医会看病?

能读懂仲景之人都能成为“名医”才是中医的伟大复兴!!!

引文:现阶段中医药大学惨遭西医思维的毒害,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甚至崇拜某些西学中的所谓大师;毕业后沦为了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二调子货,甚至很多中医药毕业的学生对中医嗤之以鼻,再不出来说话,中医危矣!

    本文已经被某杂志接受,即将发表,现提前发表在公众号中,欢迎中医各界朋友前来探讨板砖。

摘要:中医高等院校教材《伤寒论》[1]中白虎汤和桂枝汤的证型泾渭分明,近世胡希恕等多有论述,中西结合大家吴雄志教授秉承教材论述,对于桂枝汤、白虎汤的论述多有发明。但笔者对于吴雄志教授的诸多论述实在不敢苟同,故收集整理原文反复对照,发现白虎汤和桂枝汤证几乎无法鉴别,至此方明为何仲景反复强调“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为避免后世蒙昧,立白虎加人参汤实属仲景不得已而为之。

关键词:桂枝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渴;阳盛则毙;

白虎汤和桂枝汤,中医高等院校教材《方剂学》[2]里,一为“阳明热盛证”,一为“太阳中风证”, 言白虎汤主治: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桂枝汤主治: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证型泾渭分明,从未有人质疑,试问倘若二者症状表现差异悬殊,仲景何必多此一举而于《伤寒例》中反复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且关于“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意义,历代医家各有所述,莫衷一是,当代经方大家胡希恕认为:“阳盛为麻黄汤证,所以麻黄汤证用桂枝是绝对不行的,阳盛指阳气盛于表,不是有热。”经方大师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3]中记载:“有人曾于无病时试服桂枝汤十余剂,服后绝无细微影响,而平素肠胃实热,血压亢进之人,究不甚宜,毋须一试,但亦决无‘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事。”王履在《医经溯洄集》[4]中说:“而继以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夫桂枝表药,承气里药,反则为害,是固然矣。”中西结合大家吴雄志秉承中医教材和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论点,并且引入西医的说法,他认为[5]19:桂枝汤的镇痛作用,比如感冒后的一身酸痛……桂枝汤可以治疗交感神经亢进的人,但是这种是虚性的亢进。交感神经的实性亢进,典型的是白虎汤证。白虎汤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是交感神经功能的实性亢进,多是体质壮实之人。虚性亢进发生在白天,白天发热汗出消瘦的用桂枝汤……。

笔者认为,仲景之意深邃,绝非叙述病因病机之浅薄,“承气”二字也可以代表阳明热盛的病机,而白虎汤同为治疗阳明热盛证的代表方剂,因此,笔者试图对桂枝汤与白虎汤进行鉴别,以揭示仲景行文中的玄机。

1.桂枝汤和白虎汤证的鉴别

想弄懂桂枝汤和白虎汤的鉴别,必须从《伤寒论》中找到对二方的所有症状的论述,如下文所述。

1.1桂枝汤的症状表现

由《伤寒论》原文第12条[1]21、第13条[1]22、第25条[1]56、第57条[1]25,《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6]第1条、《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6]第8条可见桂枝汤见证有“恶风寒、发热、汗出、大汗出、烦、闷、头痛、渴、脉洪大、脉浮数、阴脉小弱”。

1.1.1桂枝汤可能出现手足不温

手足不温的机理,除了寒邪凝聚之外,血虚也是其重要病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病治》[6]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可见,血虚可以直接导致“厥”,手足不温为“厥”的症状表现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6]言:“……其证内应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亦为血虚致“厥”的有力证据。因此在临床上桂枝汤的患者,是可能见到手足不温的。《针灸甲乙经》[7]:“脾藏营,……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而桂枝汤恰为太阴病之主方,亦可佐证。

因此,桂枝汤的症状表现可能出现:恶风寒、发热、汗出、大汗出、烦、闷、头痛、渴、脉洪大、脉浮数、阴脉小弱、手足或不温。

吴雄志先生所描述感冒后的一身酸痛,在临床中是典型的湿邪为患,仲景所用乃麻黄加术汤,后世所用乃九味羌活汤等类似的祛风除湿方剂,而湿热证乃使用桂枝汤的绝对禁忌,笔者寻遍《伤寒论》找不出桂枝汤治疗酸痛的出处,不知道吴雄志面对患者一身酸痛使用桂枝汤的理论从何而来。

1.2白虎汤的症状表现

 原文第176条[1]156、第219条[1]157、第350条[1]287可见仲景于书中直接记载的白虎汤证仅有:脉浮滑、脉滑而厥、自汗出。与流俗的“大热大渴”之说相去甚远,笔者不免疑惑,如此重要的白虎汤仲景居然仅仅以零星数语论述,不合常理,且参阅后世方著作《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书发现,其中记载的白虎汤条文与仲景书中白虎加人参汤条文竟然一致,是后世错简,还是别有用意?其中究竟,已成千年疑案,后世注家对此皆避而不谈,甚为可惜!

1.2.1白虎汤证可能有“恶风寒”、“头身痛”

原文335条[1]286:“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此条言厥,虽然可能为承气汤证,但参照原文第350条[1]287,也可能为白虎汤证,笔者根据“而反发汗者”反推,医生必然在患者身上见到了可发汗之证,故白虎汤证可能见到恶风寒。且《神农本草经》[8]言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亦可佐证。《名医别录》[9]石膏:“解肌”,《伤寒论》原文16条[1]28:“桂枝本为解肌”,而石膏主治亦有“解肌”,根据经方研究三大规律[10],更加说明白虎汤证可能也具有头身疼痛之证,而白虎加桂枝汤可视为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1.2.2白虎汤也可能烦躁

由上文可知,白虎汤可见滑脉。《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诸病源候论·肠痈候》[11]:“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诸病源候论·坏伤寒候》[11]:“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滑数胃气实,荣长阳即盛,郁怫不得出,胃实即劳,大便难即干燥。”以上可以得出,滑为“实”。《诸病源候论·痰饮候》[11]:“脉偏弦为痰,浮而滑为饮。”《脉经·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12]:“脉滑者多血少气。”《脉经·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12]:“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可知,滑脉为阳入于阴,故笔者认为,白虎汤为湿热结于阳明,灼耗津液之病机。原文269条[1]225:“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结合上文滑脉的定义,白虎汤可见烦躁之证。

《金匮要略·湿痉暍病脉证第二》[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白虎汤为湿热证,故有口燥烦之证。清代医家薛雪的《湿热论》[13]纲要:“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亦可佐证。

综上所述,白虎汤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恶风寒、头身痛、烦躁、口燥烦、自汗出、脉浮滑、脉滑而厥。

2.白虎汤与桂枝汤之羁绊

由此上文1.1.1、1.2.2的结论可见,白虎汤和桂枝汤的症状非常相似,从字面上看二者相异之处唯有脉滑、厥。白虎汤虽见浮滑脉,但桂枝汤亦有洪大脉,二脉俱盛,临床鉴别难度极高,二者皆有发热,故浮数脉也无鉴别意义。且虽滑脉与弱脉理论上一虚一实,但是王明炯认为[14],厥阴病的病理基础为下焦气血阴阳俱伤,在此时虽有阳气来复而成白虎汤证,但滑脉的强度必然不如阳明病,此滑已非彼滑,因此在临床与弱脉也难鉴别。厥之一证,可能出现手足寒冷,而桂枝汤也可能出现手足不温,且厥尚有寒热之分[15],未必表现为手足寒冷。但吴雄志[5]133教授说:“摸着是一个滑脉,滑数有力的脉。这条手脚不能温,是休克,是严重感染导致的休克……你们觉得用白虎汤行吗?我觉得不行……。”笔者认为,虽厥阴病本虚,但热复阳明见“脉滑而厥”时,仲景明言“白虎汤主之”,敢问吴雄志教授何来依据与仲景相悖?

因此,在临床中白虎汤证和桂枝汤证几乎一致,难以鉴别,故张仲景才在《伤寒例》中反复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而吴雄志的论述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逻辑体系,引入虚无的交感神经,凭空臆测桂枝汤的发热时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有哗众取宠,误导后人之嫌疑。

3.白虎加人参汤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由上文已知,桂枝汤与白虎汤证二者临床症状表现都完全一致,叫后世如何鉴别?在此危难之时,张仲景独辟蹊径,以其天才的智慧完美地解决了这一个难题。

3.1桂枝汤之“渴”为小渴

在《伤寒论》中,“渴”证病机有二,一为阳明实热,灼伤津液,一为水饮内聚,津不上承,小柴胡汤之渴亦为阳明之热伤津,故仲景去半夏加天花粉[16],而桂枝汤为太阳中风,故不渴,所以在外感热病中,见“渴”证,当慎用桂枝。而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6]“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笔者认为,此处之“渴”非外感病。理由有二:(1)《诸病源候论·寒热结实候》[11]:“外为风邪客于皮肤,内而痰饮渍于脏腑,使血气不和,阴阳交争,则发寒热。”此处仲景言“无寒热”,并非言无寒热之症状,而是意图说明没有外感风邪及痰饮的病机;(2)《诸病源候论·虚劳不能食候》[11]:“虚劳则脏腑不和,脾胃气弱,故不能食也。”仲景意图用“不能食”,意在说明脾胃气弱的病理基础。《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17]:“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故此处之渴,应为妊娠之时,气血皆充于胞宫,脾胃化源不足,机体没有足够的津液散布于口中,故渴。由此可引申为,其人素来营气虚衰,津不上承,而作渴,故桂枝汤之渴实为内伤,内伤之渴,当为小渴或微渴。

3.2白虎加人参汤之渴的特殊意义

通过《伤寒论》原文第26条[1]75,第170条[1]159,第222条[1]159,第169条[1]159可以看出,白虎加人参汤的出现的症状有“脉洪大、恶风、心烦、背微恶寒、无大热”等,与桂枝汤症状神似,但是张仲景对于白虎加人参汤证“渴”的程度重点着墨,每个条文都特意强调了口渴的程度,如“大烦渴不解”、“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渴欲饮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口燥渴”等证。笔者认为,仲景如此强调白虎加人参汤之渴的程度,因为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与桂枝汤证在临床中唯一的鉴别点,如下图所示:

而白虎汤为桂枝汤与白虎加人参汤临床动态过程的中间态,故张仲景原文第25条[1]56论完桂枝汤后,而直论26条白虎加人参汤使其与25条作直接对照,实乃妙笔生花之高论。

4.再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总之,张仲景在《伤寒例》序言中谆谆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而历代医家见此句,或望文生义,或以病机释寒热之理,或置若罔闻。寒热之理,甚为明了,浅显之极,圣人何以浅薄如此?故仲景在此反复劝诫,乃是因为白虎汤与桂枝汤之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无法鉴别,仲景方才警示后世,使用桂枝汤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就会造成如同29条,30条那样的厥逆重症!故王叔和[18]嗟然长叹:“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陨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乃生死之危急时刻,学者不可不明辨。

惜去古已远,明珠蒙尘,而近世胡希恕等论兴起,今世吴雄志先生背弃仲景教诲,对桂枝汤白虎汤的临床上的鉴别避而不谈,强行引入西医概念,用“虚性亢进”、“实性亢进”等虚无缥缈的词汇来解释白虎汤桂枝汤,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贻害无穷。故笔者不揣浅薄,撰写此文,示警同行,临床之中对于桂枝汤白虎汤的使用万万不可孟浪,以免抱憾终身。

【参考文献】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287

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李冀主编,2006:27-71.

经方实验录[M].学苑出版社,曹颖甫著,2008:16-17.

医经溯洄集[M].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元)王履,2011:87.

吴述伤寒汇通[M].吴雄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9-133.

金匮要略[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永升,2016:29-168.

针灸甲乙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 (晋)皇甫谧编集,2006:92.

神农本草经辑注[M].人民卫生出版社,马继兴,2013:54.

名医别录[M].人民卫生出版社, (梁)陶弘景集,1986:78.

王明炯,王文华.论经方研究的三个重要规律[J].国医论坛,2015,30(04):1-2.

诸病源候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柳长华,2015:79-137.

脉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晋)太医令王叔和撰,2007:32-91.

湿热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清)薛雪撰.2017:3.

王明炯,王文华,余钰.厥阴病治法乃“辛苦酸甘”并用之法[J].河南中医,2019,39(07):973-976.

王明炯,陈艳.论《伤寒论》中“厥”之本意[J].中医药导报,2016,22(14):11-12.

王明炯,王文华,余钰.谈《伤寒论》之渴(上)[J].河南中医,2019,39(09):1297-1300.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玉兴,2013:129.

备急千金要方[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唐)孙思邈撰.2011:256.

作者简介:王明炯,男,湖南益阳安化人,湖南省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出生于中医世家,2001年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2008年研究生毕业,2008年开始在长沙各大小诊所门诊,直到2011年调入长沙医学院教学临床至今。 在2016一年之间完成中医经典的核心论文近三十篇,带领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杀入论文质量的全国23强。(全国一共50所中医院校参加评选)擅长病种:对于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各种失眠、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疱疹、闭经、崩漏、强直性脊柱炎、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内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头痛、咳嗽、中药改善毒品戒断症状以及各种老年病,欢迎微信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