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自尊和大度的莺莺 元稹在人家赖了半天,莺莺还是不见她。于是他只好黯然离去,元稹来是想做什么?一开始江湖夜雨对元稹很是厌恶,以为他又来骚扰人家莺莺,但平心静气地想想,元稹此行而来,未必是想再次勾答莺莺,也可能是想当面道歉,说些表达歉疚之情的话。莺莺在他离走时,又送给他一首诗,就是下面这首告绝诗: 卷800_11 【告绝诗】崔莺莺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这首诗写得也相当精妙,明赵世杰《历代女子诗集》卷四中评道:“幽恨无穷”。钟惺《名媛诗归》说:“‘道’字责意严正,不必说出绝字意矣。‘今’字‘何’字俱含怒意,细味自知”。其实细细读来,我感觉这这寥寥二十字中,有情、有怨、有恨、有惋、有感慨、有伤怀,当真是“情媚怨媚,各有其至,千古情人,俱堪矜悯”。(钟惺语)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既然忍心分手就什么也别说了,当年那些亲亲密密的事情还有什么意义?这两句中也是既有愤恨,又有感慨,可谓百感交集,“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也是如此。有人理解成:“少来骚扰我了,还是把这些花言巧语、虚情假义向你的新欢说去吧!”这未免有些过于偏颇。而且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意思,那就不用“怜取眼前人”这样的字眼了,直接用“付与眼前人”,似更为有力。我觉得,莺莺更多地是发于真诚的劝慰,意思是说,你还是好好对待她,爱她(怜取),不要像辜负我一样再辜负她吧。由此可见莺莺的宽容和大度。 对于我个人来说,更喜欢《莺莺传》中的莺莺形象,她宽容大度,敢爱敢恨,她知道和元稹“出轨”的后果--“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但她还是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当元稹无情无义时,她没有哭天抢地,向元稹乞求施舍爱情,也没有投井上吊抹脖子,而是坚决与之断绝来往,决不藕断丝连,纠缠不清。她不像霍小玉那样咬牙切齿:“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并满怀怨毒地说:“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莺莺身上体现了唐代贵族女子的气度,虽有深情真情,但绝不像泡泡糖一样死粘着男人,仿佛离开他就无法生活。
卷422_31 【春晓】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狌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这是元稹集中的一首诗,同样在一个春天,空气中同样弥漫着花香,四十多岁的元稹清晨醒来,突然听到了寺庙里的钟声,他突然想起,二十前年的春天,那个娇羞妩媚的女子,她叫莺莺,她的声音正如窗外的莺啼一样美好,晓钟响了,她要回去了,当时他是那样的不舍…… 由此看来,元稹对莺莺并非毫无情意,在真实的情况中,也并没有莺莺之母的干预,但他们还是没有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正是权与利这两个字在作怪,元稹是为了自己的功名仕途而抛弃了莺莺。这样的故事恐怕在我们今天依旧上演,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两个女朋友供你选择,一个是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家庭背景,在事业上对你毫无帮助,只有拖累你的份;另一个却是某大企业老板之女,娶了她,香车别墅唾手可得,而且在她老爹的帮助下,你很快就能进入公司高层,这是其他人奋斗二三十年也得不到的东西。你选谁?恐怕绝大多数都要选后者吧。爱情?值多少钱一斤?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西厢记》中的故事可能不再上演了,因为 郑老夫人那样的封建家长几乎绝种了,但《莺莺传》中的悲剧在我们今天仍然会出现。鲜艳和脆弱的爱情花朵在权利和欲望驾驶的战车前是那样的不堪一击,注定要零乱成泥碾作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