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卷)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I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0-07-12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好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禹梳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   ▲   ,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野火沃土,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   ▲   ,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  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         B.以身试险  多难兴邦  不卑不亢

C.以身许国  一言兴邦  不卑不亢         D.以身试险  一言兴邦  不屈不挠

2.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瘦西湖的景秒在巧。   ▲      ▲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回视小金山

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又在另一拱门中

A②③④①⑤   B②⑤④①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③②⑤①

3.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

B.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李白)

C.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4.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时间节点

1994—2008

2008—2016

2016—

技术特性

PC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互联网

联结主体

电脑互联

人与人互联

物与物互联

代表性应用

门户(邮件、搜索、新闻)

博客、微博、微信

云、短视频、VRAI

普及率

0—20%

20%—50%

50%—

中外比较

追随阶段

部分自主阶段

部分引领阶段

A.自1994年融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现在已经超过50%

B.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

C.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云、短视频、VRAI等。

D.中国互联网从模仿与追随起步,同步多年努力,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为置侧室高,礼训慈育,闺内穆如。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亦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泣且拊                            拊:抚摩

B自有妇卜太夫人                        卜:选择    

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          适:出嫁

D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                    风:劝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幸赖外祖母的呵护,母爱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C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时,因于公务繁杂,后顺从妻子的意愿而选择了辞官归里。

D作为外孙,撰写外祖母的行状,袁宗道既不敢虚美外祖母,也不愿隐瞒外祖母的美德。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8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 潼关怀古》)

7)投我以木桃,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卫风 · 木瓜)

8)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答客诮》)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株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蹩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的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斯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从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的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课时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别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竞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了一会就不了,里突然升一个庄严的头:从今以后,我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确的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

B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

C在看到那个人”逮黑鱼后,河生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自己没有到鱼而感到自卑。

D小说在刻画河生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13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14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泻的,无控制的,容许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提高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项是3分)

A.传统戏曲中的台词与话剧台词要求不同。

B朗诵中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

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

D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弥补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诗歌朗语中存在的间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

B.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C.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

D.诗歌朗通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

17.如何纠正诗歌朗诵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概括。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

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8.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19.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20.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