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及鉴定方法

 芝润斋 2020-07-12

 一、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已逐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清政府对内,除继续以高压手段加强专制统治外,也实行了一些安抚民心的新政策,如一六九九年实行的“更名田”及以万实行的“攤丁入畝”,特别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地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盘剥和束缚。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总结并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究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及鉴定方法 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大器超过一米,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除官窑器外,民窑日用器数量也相当可观,青花和五彩器广泛流传,贸易瓷外销增多,兴旺的民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技术讯猛提高,品种不断创新。独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珐琅彩等等,为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及鉴定方法 此时的瓷器,胎土冶炼得非常精细,质白甚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艳称。更谦釉质细腻,紧密熔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有“坚白釉”、“粉白釉”、“硬亮青釉”之赞誉。这种胎釉特点,使康熙时的釉上彩、釉下彩及色釉等,显得灿烂缤纷,美不胜收。

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及鉴定方法二、鉴定要点

1.器型敦重古拙,在整个清代器中尤显奇伟浑厚。新创的造型式样繁多,有的仅凭独特的器型便可初步断代。细颈瓶类的颈部,明显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类以墎式为主(参看本节“造型特微”所述)。

2.胎质坚细,塡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一些特殊器型的胚胎处理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如瓶口部宽厚,并加施粉白釉;缸或花盆的口沿呈现齐平、内裹斜平、窄边滚圆等形状;有的则裹外凸起形式成唇边,外口略高于裹口;有的平面口边出沿。筒炉、笔筒类,沿器壁而下胎体渐加厚。早期的盘、盒、洗和笔筒,器口平面下凹成沟槽,或圈足平面凹有沟槽,槽内有的无釉。罐类的口颈与盖内旋痕细密,多不施釉,便于密封。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色逐渐演化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色。器裹修胎虽稍逊于器外,釉面亦有不平现象,但详细观察仍然有紧密坚硬感,与器外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此一特点,在鉴别真伪时切不可忽视。赝品在仿制时,往往只注意外观相似而疏忽了器裹釉面与器足的时代风格。

4.青花色调以翠蓝色为主,中期最为鲜艳,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早、晚期色调呈多样的变化,晚期尤为晕散。中期青花,有的具有仿明代成化淡雅青花的效果,色虽淡却无漂浮感,与清末仿品区别明显。总之,康熙各期青花,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他彩器,早期色彩浓厚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侧视彩器釉面,可见历经岁月而产生的五光十色的“蛤蜊光”与自然磨损的擦痕。五彩、斗彩、粉彩等彩器的纹饰边缘,除个别例外,多数亦常环以这种特殊的反射光晕,它是彩釉古老的标志。旧仿与新作均无此特点,旧仿虽有人为作旧,却不自然;新品则往往有刺目的火气。

6.早期器物,口部长塗酱黄釉。一般器口均加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凸出口沿的感觉,即使白釉器也很明显。民窑器物口与足部加施的粉白釉,多有破泡和自然的毛边,仿品则无此特点。新仿康熙五彩器、丽蓝釉器,口部及器裹釉面粗崧,不及真品的器口白釉坚硬。

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及鉴定方法 7.图案纹饰的时代性此时最为显著,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新颖内容的图案绘画和早期的山水、花卉边饰,更有助于分期断代。

8.器足及器底的处理,因各时时期制瓷的条件、习惯、技术不同,而留下了不可改变的标志,为鉴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康熙时期器足有以下数种:

①平足——砂底无釉,平润光滑,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

②宽厚圈足——常见于盘、碗类,属早期器物。有釉或无釉的圈足宽厚,斜削呈裹低外高状,亦有平切呈硬折角者。此种器足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同时,还有宽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③双圈底——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槽,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裹墙悬空。这种底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延续至康熙中期,见于大盘和厚胎盘类又有圈足上带有窄小沟槽的器物,如笔筒、印盒、小碟和盏托类,槽内施釉极为整齐。

④二层台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从而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使着地面的足端呈齐平硬折方形或略圆的尖状(方形年代略早于圆尖者),俗称“二层台”或“台层底”。多见于琢器类。二层台圈足亦有曲折不圆的现象。

⑤拱壁底——亦称壁形底。多见于笔筒。壁形宽窄不同,施釉于中心凹脐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砂底靠近足边有釉者,年代稍晚。

⑥圈足——早期常于圈足端面挖有细小沟槽。早期的圈足着地处,常呈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旋削为圆润的泥鳅背状;至雍正时,这种足端滚圆的圈足已成定型。民窑器圈足底面隐现跳刀痕。早期圈足较高,内圈足与底面御接处呈弧形,有的为斜削;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渐渐又由高深足恢复为深浅适中的圈足。方瓶多是较宽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处有釉,但三彩器例外。处细釉器外,多数足底留有麻布纹痕。

9.康熙早期多用歧轩堂或干支款,也有的绘以不可识的标记、各种特殊图案和花押作款,如秋叶、鼎炉、方胜、书籍、爵杯、银锭、如意、枝花、七珍、八宝等,并流行至雍正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