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琮形制的演变(四)

 RK588 2020-07-12

玉琮形制的演变:南宋、元、明、清

陶瓷中的“琮瓶”指形制上模仿良渚文化玉琮内圆外方,多节型为基本造型,封底并加圈足,口缘突出,可以做为瓶子使用的器物。琮瓶的制作最早可上溯到南宋,官窑、龙泉窑、吉州窑均有这种器型,并沿袭到元明清。随着琮瓶从皇权祭祀、礼仪功能向强调装饰的陈设器转变,并由单一釉种到青釉仿哥釉、仿官釉、炉钧釉等多品种转变,其文化内涵深深扎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

【南宋】

宋代的复古、仿古风气同士大夫在文学领域提倡古文运动和当时出土大量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并热衷收集、整理、鉴赏,进行史学研究的金石学兴起有关。台湾学者陈芳妹在《青铜器与宋代文化史》导言中说:“其关键因素恐怕在于地下出土物遇上新兴的饱读三代经典的士大夫,他们透过器物出土地点及铭文,证明是三代之器。这种提供跨越千年的圣王时代的视觉物证的新出土,证据力是如此明确而具体,建立复古排它性的新价值基础,对于当时流行的集汉唐经典注疏大成的《三礼图》所建构的三代器物视觉认识,具有矫正的作用。”。琮瓶的出现正是处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南宋绍兴年间由于制度初创,节省财政支出,国家祭祀仪式中多数祭祀礼器从青铜、玉器改用陶瓷器。礼部太常寺在纂修的《中兴礼书》记载:“明堂大礼,正配四位合用祭器,已降指挥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郊庙祭器“并依新成礼器仿《博古图》,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博古图》不该载,见依《三礼图》烧造”。可见官窑琮瓶代替玉琮成为祭祀礼器,受到国家礼制重建并主张恢复三代礼制的影响巨大。在杭州南宋官窑遗址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中,出土了瓷琮瓶的窑址标本。

日本米内山氏采集的宋郊坛窑瓷片

《中国陶瓷史》,作者叶喆民

宋官窑青釉琮式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中国陶瓷史》,作者叶喆民

上篇文章的图文中提到了玉琮出现在三星堆一号祭祀坑遗址、金沙遗址(至今出土玉琮最多的商周遗址),说明玉琮文化在商周时期就传播到了四川地区。这直接关系到宋代四川广安、遂宁地区完全有可能根据地下发现的玉琮来仿作琮型器。广安窖藏同出有“大观通宝”铜钱,由此可见此窖藏出土的铜制琮型器出现于北宋晚期,并且出自本地。而南宋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瓷制琮瓶则定购于浙江龙泉窑,并且是成对出土。

南宋时期的陶瓷琮瓶,琮体上的多节基本模仿良渚玉琮。其造型古朴、体量稳重;色泽淡雅、舒和清宁,表述着 “时代之美,不可重复” 。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南宋

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

遂宁作为宋代经济最发达的商业城市之一,花卉业是其不可缺少的产业。与花卉息息相关的花瓶与插花,成为当时室内陈设的点缀。如在台北故宫收藏的一件宋代尺牍,杜良臣《劝顾贴》的笺纸装饰暗花纹样上,发现一个陶瓷琮瓶图案,该琮瓶安置在底座上,插有类似水仙的花卉。可见,利用陶瓷琮瓶来插花已经成为南宋大众日常风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宋杜良臣《劝顾贴》笺纸暗花所见琮瓶图案

图片来源网络

年初在首都博物馆《望郡吉安》展中见到一件江西吉安市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南宋釉下彩绘锦纹琮式瓶,该器采用了琮瓶的器型,腹部主体纹饰为菱花形织锦纹,纹饰繁密规整,华丽精致,主题纹饰突出。因其别致,极为少见。

可见陶瓷琮瓶在宋代既是庄重、神秘、肃穆之气的祭祀礼器,也是典雅高贵的陈设器。


釉下彩绘锦纹琮式瓶

吉安市博物馆收藏

【元代】

元代陶瓷琮瓶已在官窑中停烧,但在龙泉窑续烧。琮瓶式样基本沿用南宋造型,出现了带座的式样,并在底座上装饰蓍(shi)草纹样。带座式样的出现可能仿照当时玉琮陈设于木座之上,也可能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从目前考古发现,元代除了龙泉窑还未发现别的窑口烧造这类带座式样的琮瓶。

琮瓶在元代可能还是外销瓷,在日本福岛县世原馆番匠地遗址出土有元龙泉带座琮瓶等。

带座式琮式瓶

龙泉窑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

明代随着龙泉窑的衰落,琮瓶的烧造转至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等地。

明代琮瓶的脉络特别需要注意晚明文人对于书斋生活的经营,他们承袭了宋代文人的趣味。精于鉴赏的明人项元汴所著《历代名瓷图谱》中记载:“宋紫定小蓍草瓶一件,外形与琮式瓶无异。”并附文“小蓍草瓶,鉴家以为花器中款制上品,此瓶大小适中,以供砚头插花最妙。”。插花的琮瓶在当时被称为蓍草瓶,明人张谦德作《瓶花谱》曰:“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次则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亦可供插花之用。”。 明人袁宏道所著《瓶史》记载:“大抵斋瓶宜矮而小...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磁器用官、哥、定窑古胆瓶,一枝瓶、小蓍草瓶、纸槌瓶,余如暗花、青花、茄袋、葫芦、细口、匾肚、瘦足、药坛及新铸铜瓶、建窑等瓶,俱不入清供。”

蓍草有占卜,预知天命的功能,又象征了长寿。西晋·张华编撰《博物志》记载:“ 蓍草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 。明代表现文人书斋设计的版画中,有直接在琮瓶中插入条状蓍草的琮瓶图像,说明其据有富贵长寿平平安安的寓意。

同时明代风水观念日渐兴盛,琮瓶上出现了八卦纹饰。这类琮瓶保留了琮瓶的基本造型,瓶体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仅在琮体四面装饰有模仿八卦的一长一短爻画图案。此时琮瓶之前祭祀、礼仪功能早以不复存在,这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八卦纹一直影响到了清代。

宜兴窑灰白釉八卦纹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宜兴窑仿哥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清代】

清中后期瓷器工艺迅速发展,带有八卦纹饰的琮瓶成为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历代官窑必烧样式,受到相当的重视,直到宣统年间。其中在清宫内务府档案中就记载了不少乾隆皇帝关于琮瓶制作的指示。他还把玉琮称为“瓶”、“辋(wang)头瓶”,在吟咏古代玉器诗的八百余首诗中,有“辋头诗”近二十首。并在乾隆五十九年的《咏古玉辋头瓶有序》写到:“呼此罄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今查辋头不载字典,类其韵盖掆(gang)字之讹。字典音岡,去声亦作平声。又《字林》称捎与掆皆舁也。盖古时舁(yu)辂辇或以此饰竿头,其无底而通亦一证也。今定为掆头,旧讹为辋者,亦不必更易。”

相较于晚明文人将琮瓶作为文房清供,清代帝王即视其为仿古风雅之物,又转化为一种对汉文化认同的载体,成为了陈设器。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收藏

结尾

从新石器时代良渚玉琮到南宋以来陶瓷琮瓶形制的演变,其传播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不断变化,反映了每个时代的审美品味与思想心态。但在玉琮形制演变的实际情况中,复古、仿古问题很复杂,正如巫鸿教授认为:“复古是从现在向过往的回眸,标明回归目标而将过去历史化,隔开现在和某个特定过去的“间隙”。任何复古尝试都必须跨越年代和心理上的距离来重新亲近“古”的价值与品味,并将已身融入其中。“复古”同时也是重塑历史、再造传统的一个文化生成、发展与延续过程。”。李零教授在《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中写道:“前代所遗,只能算古董,还不能叫仿古或复古。同样,古玉被后人改制,也不能叫仿古或复古,因为它不但不是为了追摹古代,反而是破坏古物,以为今用。” 

很明显在宋以前,玉琮的仿古、复古是零星的,延续性不够显明。宋之后复古成为运动,陶瓷琮瓶经历了有意为之,少数到多数这一过程。练春海教授在他的新书《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中更详细说明了:“复古不同于仿古,复古既是一种主义,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具体的实践,是传统中断以后的复原,很多所谓的“传统”其实就是“创新”。而同种材料的仿古,由于制作传统一直连续,只是观念刻意回避时代特征,那其本身不存在创新的问题。但,如果二者材料不同则另当别论,特别当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会催生一系列的仿古试验,这些仿古都是以技术突破为前提。”

所以回溯每个时期的玉琮形制的演变,到底是算改制,还是属于仿古、复古,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意中带入,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