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少有能比肩西方的科学巨匠?

 小浪底不浪 2020-07-12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品,如“四大发明”、“地动仪”、“木牛流马”等,它们也代表了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准

然而,这些成果在当代人看来,只能归为科技发明的范畴。如果提升到科学层面,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毫不夸张地说,在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01 李约瑟难题

20世纪中期,英国有一位学者李约瑟,专门编写了一部长达15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近代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与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李约瑟专门跑到中国找答案。他对中国科举制度、古代礼仪等典籍著作进行了一通研究,最后也得出一些了结论。比如,古代中国缺乏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中国人治国用道德,不用数学,自然也就无法诞生自然科学体系等。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多个领域,李约瑟的结论是否正确,连他自己都没法说清楚。

很多人对李约瑟的分析不置可否,认为其过于片面,缺乏对中国历史系统的剖析

一个从四十岁开始接触中国的外国人,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编写了一部所谓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很难让人信服。毕竟要了解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02 近代科学的萌芽

十六世纪之前,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实远远超过欧洲。

战国时期的指南针、东汉的造纸术、东晋的火药和唐代的印刷术随着繁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西方。在那个时代,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一度被西方人“封神”。

他们对中国极度崇拜,曾形容道:赛里斯人身形高大异于常人,红发碧眼,声音洪亮,寿命超过200岁。在他们想象里,中国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度。

罗马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书中写道,“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他甚至将中国定义为万里之遥的“北风以外”,即被太阳神阿波罗所宠爱的民族。

丝绸之路

西班牙学者门多萨说:“在中国,到处都有了不起的建筑家,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

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科学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真正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却是这些欧洲人。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近一千年间,欧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等皆成宗教附庸,呆板死滞,毫无生机。

从14世纪起,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文艺复兴运动”,诞生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伟大的成就,直接奠定了近代文明的基础!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打破了天主教推崇上千年的“上帝创世论”,即人类是宇宙的中心。

伽利略在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引发了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热潮。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揭示了天体运行的普世真理。

艺术领域“空降”的三位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度让人类的文艺成就达到了顶峰!诗人、作家、音乐家也相继走上历史舞台,极大地滋养了人类干瘪的灵魂。

欧洲文艺复兴“三杰”

此外,数学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在他的著作《大术》中,发表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

物理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抛物线和钟摆运动三大定律。

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在他《人体结构》一书中,对血液运动规律心脏工作原理做了完整的阐述,促进了近代生理学的诞生。

航海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大航海的繁荣时代。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地球是圆的”!

从此以后,人类文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1760年的工业革命、1870年的电气革命,到1945年之后的信息革命,短短两百余年,催生出了无数的璀璨科技和成果

03 “严重偏科”的古代中国

纵观中国古代文明史,不难发现,中国人在思想层面上成就卓越,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老庄之道”,再到讲究因果循环、普度众生的“佛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学说

这些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相融相济,携手并进,让中华文化有了根,有了魂!中华民族总能在面临危难总能爆发出无穷的潜力,几千年经久不衰

这也是中国能在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三大文明相继灭亡后,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

绵延存续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中国人勤劳刻苦的优良品质,这种特质让我们在不同时代中缔造了无数的辉煌和奇迹

然而,当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品,创新就会被扼杀,尤其是立足于农耕文明的封建时期。对于帝王来说,对百姓思想层面的控制排第一位,顺应皇权就能保证江山稳固。

因此,忠君爱国、入世勤勉的儒家思想逐渐取代其它流派成为正统

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的科举制度,虽为中国选拔了一系列的治世能臣,也从思想上禁锢了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沉浸在精神的乐园里,中国的人文科学在出世和入世的不断辩证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唐宋八大家

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治学态度也从人文领域影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诸如数学、几何、化学、生理学等现代学科一直沉睡在岁月的长河中。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学科也曾燃起过星星之火,却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平生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我国古代,尤其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沈括与他的著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中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阐述自然科学知识,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古代帝王们都喜欢炼丹,他们将“长生之梦”寄托在方士的丹炉里,一方面醉心于那些五颜六色的药丸;另一方面却不愿去揭示隐藏在这神秘方术背后的原理。

中医在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了一套集经脉、阴阳、药理、针灸等的诊疗和用药体系,但提到其中的药理成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今天,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各种萃取中药问世,但说明书中各种“尚不明确”的药理说明,却成为用药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云。

在数学、几何方面,虽然诞生过《九章算术》、《算经》等数学典籍,但更多地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后人很少在此基础上去做进一步的剖析和归纳

当然,这与封建时代的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丰富的人口与土地完全能满足帝王们的统治需求,“奇技淫巧”的科学和发明,并不能引起当时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广泛关注。

04 现代大学体系的诞生

当然,近代科学并不是西方人凭空创造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的集中爆发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艺复兴的自由氛围则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中,除了前面所说的政治因素之外,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古代中国曾经有过不少高等学府,如书院、太学等,培养了一代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唯独缺少伟大的科学家

这些现象在今天看来,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偏科”。大家都忙着去搞文科了,搞理工科的不仅少之又少,而且多以“师傅带徒弟”式的实用主义为主,缺乏理论层面的积累。

相对而言,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创办于中世纪的1088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所大学!

世界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这种现代意义的大学,门类虽没有现在的丰富,但也涵盖了现代主要的人文和社科门类,最终诞生了但丁、哥白尼、马可尼等文学大家和科学巨匠,极大促进了西方科学体系与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发展!

此后,大学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十二世纪,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创立;十三世纪剑桥大学诞生;美国紧接着也相继建立了它们最早的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自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现代学科体系,西方最新的思想理念和科学成果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

现代大学将社会文明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和门类,给了不同领域爱好者自由交流的机会,思想的碰撞催生了知识的创新,推动着文明的巨轮不断向前。

这也是人类能在短短几百年里实现科技巨大飞跃的重要原因!

农耕时代下的古代中国,凭借代代相传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创造出了瞩目世界的文明,基础科学的短板也完全掩盖在了帝国的繁荣之下!

如今,农耕文明已逐步被工业化和信息化取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百花齐放的现代科学带来了交叉学科的繁荣,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借助各类学科工具,极力剥去经验主义的外壳,去探寻和揭示其内在的科学机理

如今,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已经到来。我们在享受科技繁荣的同时,更要擦亮眼睛,耐心梳理其背后蕴藏的规律,这样才不至于迷失在漫天的“热点”和“风口”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