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外汉语 引论笔记习题

 小大王99 2020-07-12

  第一部分  绪论篇 1

1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1

1.1  复习笔记 1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8

2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14

2.1  复习笔记 14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8

第二部分  基础篇 23

3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23

3.1  复习笔记 23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1

4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35

4.1  复习笔记 35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44

第三部分  习得篇 49

5章  语言习得理论 49

5.1  复习笔记 49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59

6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65

6.1  复习笔记 65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74

第四部分  教学篇 80

7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80

7.1  复习笔记 80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95

8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102

8.1  复习笔记 102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09

9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116

9.1  复习笔记 116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29

第五部分  结语篇 138

10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138


10.1  复习笔记 138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41

第一部分  绪论篇

1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1.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分:

(1)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人还会学习和使用第三语言、第四语言,因为学习这些语言的规律与第二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统称为第二语言。

(3) 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的现象。

2.母语和外语按国家的界限区分:

(1)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2)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区分:

(1) 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2)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5.“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

(1) 第二语言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别的国家的语言。

(2) 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进行分工

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则称为外语。

6.总结

(1) 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2) 狭义的“第二语言”

①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

②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学科名称含义:学科名称是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1.对外汉语教学

(1)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 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能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当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英文缩写为TCSL)。这一名称既能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而且还能包括与之性质大体相同的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4.以上三个学科名称之间的关系

(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则涵盖国内外所有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而且也显示了它本身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在学术研究中很多情况需要用这个词语。

(2) “汉语教学”本来既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国际学术讨论中,可以专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5.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1) 提出19世纪末就由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Baudouin de Courtenay)提出。

(2) 含义 

①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词典编纂学、机器翻译学,乃至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②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专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指第二语言教学。

6.外语教学(法)(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这是国外语言教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我国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也一直用它。

问题:不能表示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即使后边加上一个“法”字,仍只是强调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层面。

7.外语教育学(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和教育语言学(Ed·ucational Linguistics)

针对外语教学(法)这一名称的缺陷,很多国内学者(如许国璋先生等)主张用“外语教育学”。

8.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这是一个使用得愈来愈多的名称,在西方有取代“外语教学”这一名称的趋势,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使用也日渐普遍。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1.提出原因

不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正确体现“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1) “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

(2) “教育”的内涵则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对教育的研究,除了教学过程和规律以外,还要研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全过程和教育规律。

(3) 本学科研究的任务也就不仅限于教学一个方面,而是涉及到学习者健全人格的养成;涉及到对一般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的探讨;涉及到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与本学科的关系;涉及到教育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甚至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能提供的教育方面的设备条件等。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1.任务

(1)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 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2.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 内部因素

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②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③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2) 外部因素 

①是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

②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③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及具体的教育单位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1.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

(1) 美国学者斯波尔斯基于1980年提出的“教育语言学理论模式” 

 

斯伯尔斯基模式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主要来源:语言描写、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运用理论,其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又源出于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语言描写也由一定的语言理论所决定。上述诸因素又分别由普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从而构成了斯波尔斯基称之为“教育语言学”的学科。

优点:这一模式不仅较早地提出语言教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更明确指出,单单语言学不足以构成语言教育的理论基础。他具体列出作为该学科理论基础的各相邻学科及它们与该学科有关部分的联系。

缺点“教育语言学”系统内部的层次不够清楚,另外,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这样一些语言教学理论的实质内容未能表示出来。

(2) 加拿大教学法专家斯特恩于1983年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一般模式” 

 

特点 

a.把模式分成三级,模式内部各层次的关系显然比斯波尔斯基模式更为清晰,更体现了系统性。这个三级模式的核心是在第二级,即由语言、学习、教学和语境四个方面所组成的学科体系,相当于斯波尔斯基所说的教育语言学。位于模式中层的第二级理论部分成为沟通第一级理论基础与第三级教学实践之问的桥梁。

b.把“实践”部分(即第三级)纳入到学科体系中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第三级实践部分,即其中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教材、效果评估等不仅仅是单纯的实践,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性,是学科理论的一部分,应属于中层“教学”部分的具体内容。此外,该模式在层次划分上也并非完美无缺。

(3) 我国从事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提出的不同的学科体系 

①张鸿苓先生提出过“中学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

②章兼中先生提出过“外语教育学的理论模式”

③吕必松先生有关第二语言学科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结构的论述

④崔永华先生从学科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人才体系三个方面来论述,并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称为“支撑理论”,以表示这些是别的学科来支撑我们学科的基础理论。

(4)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模式的共同处

①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尽管名称不同,但其组成部分却大体一致。这一理论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②所有模式都强调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受到多种学科的影响;各模式所列举的主要相邻学科也基本相同。

③很多模式都提到教学实践这一层面,把教学实践纳入学科体系之中能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应用性的特点。

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的组成: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 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

(2) 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基础理论包括的四个方面: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

①对外汉语语言学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对外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与母语研究的区别

a.研究的目的不同。本学科研究汉语是为了让常常是从零开始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的词语和造句规则,培养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如何提高早已具备汉语交际能力的人对其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则系统的理性认识.

b.研究的内容不同。本学科主要研究那些通过与学习者母语对比所揭示的汉语特点和汉语作为目的语学习所遇到的难点,也就是汉语的特殊规律,并研究如何将这些规律、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技能;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c.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本学科需要从意义的表达出发,突出用法和功能的研究,多讲句子的条件,建立汉语的组装规则体系;而不是单纯从语言结构出发,集中于描写语言现象、分析语言现象

d.研究的角度不同。本学科要求除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以外,还要从汉外对比、跨文化交际、语言习得、学习者个体差异、认知心理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e.研究的方法也不同。除了一般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外,还要采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心理实验等多种方法研究。

③汉语习得理论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之一—学习者的研究,即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

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把上述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理。

⑤学科研究方法学也是本学科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的成果,甚至影响到研究的成功与失败。

3)学科体系的第三层是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它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三、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1)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

(2)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文)教学。

(3)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又有本身的特殊规律,不同于英语、俄语、日语、阿语等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

(4)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5) 总结

①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②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我国母语文教学和我国的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1) 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

(2)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

(3) 以基础阶段为重点——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基础阶段总是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4) 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5) 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内容。

(6) 集中、强化的教学——相对说来,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较密集,进度较快,班的规模较小。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1) 专门学科的含义:专门学科就是指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2)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现象、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3)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4)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视角:不仅是语言学的,也是心理学的和教育学的,而且是这几方面的综合的独特的视角。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1) 边缘交叉学科:由两门学科相交而介于其间的称为边缘交叉学科。

(2) 综合交叉学科:由多门学科涉及到同一对象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3)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综合了多种学科的理论成果,研究本学科所面临的特殊课题,从而形成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学科理论。

(4)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也是方法论的科学。哲学从总体上揭示客观世界最一般的规律,从而启发人们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的特殊规律,从宏观上、方向上对各学科产生指导作用,因而是包括对外汉语教育在内的一切学科的理论基础。

(5) 数学等横断科学运用于各个领域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数学是从量的角度来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工具,也是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

(6) 20世纪中叶崛起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最初产生于技术科学而后成为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的新的横断学科。这些学科所提出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和功能模拟方法等,对各学科都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7)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等社会问题的学科。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因此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社会学的影响。

3.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决定了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阐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规律以及教育规律。

4.总结

正是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并致力于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在指导教育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体系。

四、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一) “小儿科”论

1.学科定位的含义:学科定位是指某一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位置,也就是科学地确定它的门类归属问题,通常是由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

2.60 年代至 70 年代,对外汉语教学曾被看做是教外国人说中国话,教“人手足刀尺”的“小儿科”,认为“是个中国人就能教汉语”,不承认这是一门学科,需要什么学问。这是早期的“学科否定论”

(二)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1.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就进行过一场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问题的热烈争论。

2.这场争论,初步探讨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推动了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的深入研究。

3.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性质,在姓“语(言)”还是姓“文(化)”的紧迫问题面前,强调了本学科的语言属性,把握了学科的大方向。

(三) “应用语言学学科”论

1.评价

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直接称之为应用语言学是不恰当的。

2.原因

(1) 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的最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如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却最难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去。因此把这一综合交叉学科仅仅定位于其支撑理论之一的语言学,缺乏科学性。

(2)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应用”。

(3) “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此外,这一名称强调的是本学科“应用”别的学科理论的一面和它所具有的应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所具有的理论性。

(4) 如今的语言教学已经进一步发现了自己的学科特征,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 填空题

1.在美国出生的孩子,父亲和母亲都是中国人,孩子的母语是___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汉语 

【解析】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有可能是居住国的语言而不是母语。因此孩子的母语是汉语,第一语音是英语。 

2.第二语言教学的内部因素是指语言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和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本身 

【解析】内部因素主要指: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②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③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二、 判断题

1.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汉语,是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音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的是语言教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专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指第二语言教学。 

4.母语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外语则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解析】这两个概念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有可能是居住国的语言而不是母语。 

5.科学主要通过思想理论途径和技术手段途径来对教育施加影响。[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育都包含一套技术程序,都能加以系统地描述和研究,都能传授和改进。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的新的横断学科等科学,提出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和功能模拟方法等,对于教育都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得教育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三、选择题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实践活动    B.认知活动     

C.课堂活动    D.交往活动

【答案】B 

【解析】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从根本上说,教学活动都要受到这样一些认识规律的制约。但是,教学又不是简单地服从一般认识规律,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A.第一语言教学      B.外语教学     C.第二语言教学      D.对外汉语教学

【答案】C 

【解析】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因此,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传授汉语知识    B.训练汉语能力     C.传播中华文化    D.包括以上三个方面

【答案】D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可以归纳为: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四、简答题

1.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哪四个层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答:1)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四个层面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它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交叉地带。

对外汉语教学包括四个层面的研究:

①本体论,即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②认识论,即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③方法论,即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④工具论,即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2)四者间关系

我们认为应走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单向模式,走向四个层面研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格局,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应有开拓性、原创性,把对外汉语研究看成一个系统工程。

①本体论,即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②认识论,即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主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

③方法论,即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④工具论,即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主要说明用什么技术手段的问题。

总之,各领域间是相通的,不是封闭的。四者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有何特色?

答: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汉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研究“对外汉语”与研究作为母语的汉语在目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均有很大的差别。

(1) 旨在培养外国友人的汉语交际能力

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2) 内容上要求阐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通之处并揭示汉语的独具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特别应点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3) 研究方法多用语言对比分析、教育测量与统计等

这种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研究特点,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本”。

3.请说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名”与“实”,即名称之由来及其本质特征。

答: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l950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①1978年,学者首次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

1978 年 3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了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这个建议得到与会语言学家的支持,形成了会议的共识。 

②1984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正式诞生

1983 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对外汉语教育是在高等学校进行的一种专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教育主体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让人才,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而非生产活动。

五、论述题

1.谈谈你所了解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深入、全面地发展,研究视野扩大、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这一时期,一方面广泛吸收和引进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和自觉的归纳,教学法呈现出多种并举、丰富多样的态势。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主张,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引入功能项目和交际情景,选择符合学生实际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来编排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实施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的一个中心原则就是交际性原则。

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际,并鼓励尽早、尽可能多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②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在注重语言结构本身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之外,还着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法一般以结构为基础,以功能为目的,文化因素融合在语言教学中,并采用通过语言教学导入文化因素的做法实现三者的结合。

③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自觉地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或重点转移。注重研究学生的个性因素和个体差异,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使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主要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侧重发挥学生情感因素,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组织、激励、引导和控制教学活动。

④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科学综合”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法的综合性特点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学法无论是在教学法理论的研究,还是教学法形式的应用上,都呈现出对科学综合性的追求。

2)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

课堂教学技巧主要指体现为课堂教学行为的一些教学具体方法,包括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项目或言语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操练方式,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行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技巧具有自己的特点,分类也有不同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音教学方面的技巧 a.演示法,即通过直观手段而不是教师讲解来体现语音部位、发音方法。

b.对比法,即通过对比汉语语音与学生母语语音在发音方法、部位等的不同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c.夸张法,即通过适当的夸张和清晰的发音,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突破难点。

d.手势法,即教师借助手势辅助,用形象的提示方法帮助学生发好音素。

e.拖音法,即通过延长音程导出新音,以有效地练习舌尖元音。

f.带音法,即使用一个已经学会的发音部位相近的音素带出另一个新的音素。

g.分辨法,即让学生通过视听觉来甄别一个音素发音的正误,体察两者之间的差别,再进行模仿。

h.固定法,即采用突出容易模仿的某一点,然后固定其发音部位的方法。

i.模仿法,分为直接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直接模仿就是简单地跟说,自觉模仿则要依靠听视觉等方面的配合,经过听音、观察、比较、分析后模仿。

②词汇教学方面的技巧词汇教学技巧可以分为展示词汇的技巧、解释词汇的技巧、词汇练习的技巧、词汇积累的技巧。

③语法教学方面的技巧

语法教学技巧可以分为展示语法点的技巧、解释语法点的技巧、练习语法点的技巧和归纳语法点的技巧几个部分。

④汉字教学方面的技巧

汉字教学的技巧可以分为展示汉字的技巧、解释汉字的技巧、练习汉字的技巧、练习查字典的方法。

2.1994年12月“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的召开背景

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出现了摇摆。在这种背景下,召开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

2)《纪要》的主要内容

①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达成共识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座谈会”明确了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惟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

②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

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从而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3.你对最近有人提出的“对外汉语教育学”持怎样的看法?答:对外汉语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1)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①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方面 

不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正确体现“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教学论通常是教育学中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是本学科研究的主要课题、核心课题。

②“对外汉语教育学”的提出顺应时代要求

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者专家都重视教育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国内也正在进行着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研究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当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向,把本学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层面上来。从教育的高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主张应与其他学科教育学的名称相一致,即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比较规范。这一名称体现出本学科的性质及其科学定位。 

(2) “对外汉语教育学”的学科任务

①“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

②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现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教学理论,很多是西方学者们主要以印欧语系语言为基础研究的成果,而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在谱系关系上距离很远,差别也很大。从汉语的特点出发研究汉语习得和教学的特殊规律,则可以丰富人们对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认识。

4.如何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

答: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学科。当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资格时,首先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再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科学体系,最后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成果。综观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都与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要对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严格讲来,这并非学科建设。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研究,是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可能严格体系化的那个部分”。也就是说,对外汉语研究,尤其应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以建立自身的科学研究体系。

(3)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独特的科学体系

按照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同汉语言并列的、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之下的独立专业。后来经调整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下属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属应用语言学,学科归属不言自明。

邢福义先生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两属性、三要素。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两属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的内在机制,编织成学科的自身系统。这一学科的发展与成型有赖于两属性、三要素的有效结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拥有独特的科学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4) 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趋向精细化、专门化。90 年代以来,习得教育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论文。

5.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研究的状况如何?

答: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任务型语言教学,既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又是在学习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习得活动,其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是一种职业行为。

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关乎“教什么”的问题,关涉到以下几个方面:教谁、教什么、教多少、何时教、如何教。

①“教谁” 首先,要注意学习对象,即外国留学生。他们不同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②“教什么”

外国留学生,他们的其他知识与技能正日趋完善,他们善于类推,精于比附,故而难免把已知的语言规则的某些部分用于学习之中。所以我们说,教师不是教他们习得语言,而是教授某种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教什么”是汉语本体研究的中心,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彼无我有”或“彼有我无”的语言现象。

③“教多少”

“教多少”是个“量”的问题,比如对汉语语法,我们就有取与舍、详与略之分,这个问题需要在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权衡斟酌之后方可定夺。

④“何时教”

“何时教”是根据语言点的难易度排列教学顺序的问题。陆俭明先生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说,需进行以下一些基础研究:各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词语和语法要点?各个汉字、词语、语法要点在教材中出现时孰先孰后?复现率为几?递增率为几?以及怎样根据不同母语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字表、词表、语法要点表?

⑤“怎样教”  

“教无定法”,因时、因人、因目的不同而异,归纳法、演绎法、解释法、操练法„„方法各异,惟我所用。

⑥“教学过程”的逐步完善

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首先是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所持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求最有效的学习框架。它包括四方面:大纲制定(用以指导教材编写及规范课堂教学);课程研究;教法研究;测试与评估。

总之,“怎样教”的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研究,涌现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对教学原则、教学法路子、形形色色的教法,乃至各种各样的教材和教学技巧,讨论相当热烈,成果颇丰,这都充实并完善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

(2) 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的发展

对外汉语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它已迈出传统语言学的范畴,而广泛地借鉴了许多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3)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有待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从认知过程的角度,结合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重新审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与学习问题,发现过去对一些问题有所忽视。总体来说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意不够。

例如在探索语言教学与习得共性的时候较多地考虑了教与学中的共性问题,而对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关注不够,忽视了对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

又如就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观察,限于条件,不少学校多是各国学生混合编班,使用的是通用教材,往往采用了一种教法一以贯之,最后应用统一试题进行测试。不仅难于“因材施教”,甚至不能针对不同母语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实施不同的语言训练。

2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2.1  复习笔记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年)

(1)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1950 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51 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该班于1952年暑期转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2) 1960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3) 1961年,分别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这两个外国留学生教学机构合并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4) 1953年至1957年间,在广西桂林开办了专门培养越南汉语人才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5) 此阶段特点

①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文教学区分开来,摸索一条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在特别重视学生掌握汉语语法、词汇基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大力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

②很多著名语言学家如吕叔湘、周祖谟、朱德熙等先生在初创阶段就亲自参加这项工作,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实力,也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语言学家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好传统。

③二次大战期间协助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军队特别训练课程中文部”、用听说法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邓懿先生,和40年代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过三年汉语教学的王还先生,都作为组织者(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初期的教学工作,这又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借鉴、汲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好经验和新成果

(6) 历史局限性:本阶段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教学中存在过于侧重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教学的倾向,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具体方法上都远远不够。

2.巩固阶段(1962~1966年)

(1) 标志: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2) 迅速发展的表现 

①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1965年底在校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3312人,是1961年在校人数的七倍多。这四年间共接受外国留学生3944名,超过了前ll年的总和。从事这项任务的学校也由一所发展到23所。

②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本阶段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已着手试办汉语翻译专业。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工作,也由于划归北京语言学院承担而得到进一步落实。

③在教学法的研究方面开始对l5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包括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3) 1966年夏天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对外汉语教学这株幼苗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几乎被扼杀。从此,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断了六七年。

3.恢复阶段(1972~1977年)

(1) 70年代初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美国总统访华所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等一系列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很多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这时国内高等学校已恢复招生,恢复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2) 在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这一阶段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课堂实践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并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3)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进行了句型教学的试验,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听说和读写两类课型分开教学的试验等。

(4) 总结

在前一时期的28年(除去文革时期实际上也只有二十一二年)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虽然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还是由小到大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为以后的学科确立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历史局限性:在主要从事语言预备教育的情况下,人们还缺乏学科意识,当时也不可能致力于科学的、系统的学科建设。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确立学科时期开始于1978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1.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1)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逐渐形成了科学研究之风,在研究课题的涉及面和参加者的广泛性方面都是空前的。

(2) 本阶段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宏观的、系统的研究,逐步建构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框架。

(3) 在这一阶段中,以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和北京语言学院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为基地,开展了本学科首批重大课题的研究,并陆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取得了一些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而且在语言学界和语言教育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4) 在教学法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则”,并紧密结合教学的需要对对外汉语预备教育、短期教育、进修教育及现代汉语专业的本科教育等门类的课程与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试验。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1) 推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的意义最为重大的研讨会、座谈会 

①1992年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②199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

③1997年的“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

(2) 90年代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表现

①语言习得的研究得到高度重视,进一步探讨汉语学习规律,使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对推动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改变了纯语言学研究的路子,更自觉地汲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社会学、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成果,借鉴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测量学、教育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

(3) 研究的重点

①对教学原则的研究和总结,特别是其中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已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②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原因:

1.汉语的重要性

汉语作为各国人民间传递信息、交流科技文化、加强沟通与了解,且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2.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一种语言教学,它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加强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有利于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

(二) 学科地位

1.“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

1983 年 6 月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的学者专家们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2.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做的努力

(1) 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1983年6月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于1988 年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

(2) 为推动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教材建设,先后创办了专业性刊物并成立了专业出版社。1979年9月原北京语言学院的内部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1.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第二时期

70年代下半期,特别是进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第二时期,即确立学科时期,这一教学门类单一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开始了本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2.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表现

(1) 本学科有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

(2) 非学历教育的门类也在不断发展。除了一直有的汉语预备教育外,这一时期增加了汉语短期教育、汉语进修教育和汉语速成教育。

(3) 对海外华侨子弟的汉语教育,对外交人员、商务人员的汉语教育,以及广播、电视、刊授、函授等各种特殊形式的对外汉语教育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网上中文教学、远程汉语教学也正在进行研究。

(4) 现在本学科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能适应各种类型学习者需求的对外汉语教育体系。

(5) 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趋向科学化。不同专业、不同教育类型,如预备教育、进修教育、短期教育、速成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6) 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四)学科理论体系

1.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

(1) 20年的辛勤耕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论文不下3000篇,出版著作近百部。

(2) 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等,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其中,一些基础性的项目研究,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

2.对外汉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学科理论体系

(1)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对外汉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2) 不仅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汉语教材建设和教材编写理论的研究方面,在教学原则的研究方面、在汉语学习理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方面,在汉语教学总体设计与教学大纲的制订、汉语功能大纲的研制方面,在对外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也为世界汉语教学及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教师队伍建设

1.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已从初期的六七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专职教师两千五百多人,兼职教师三四千人。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中年以上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数十年,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科研成果,很多已成为本学科培养的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3.这支队伍中也有很多年轻教师,特别是近年来新吸收了一批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加盟使教师队伍的学历成分有了很大的变化,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三、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

(1)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是依靠语言在生产劳动及与大自然交往中,相互沟通、团结协作以求得生存发展。今天语言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最主要的载体,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怎样估计也不为过。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仍是今天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 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与人、社团与社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工具。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深化改革开放,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了解外国并让外国了解我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和汉语的语言教育。

(3) 语言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础。第二语言教育不但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开发人的智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多元文化意识,并充分利用其作为目的语文化载体的功能,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在培养21世纪新人、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2) 汉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语言,它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3) 汉语一直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学习者。(4)学习汉字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汉语可以作为儿童的启蒙语言。

5)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世界各国人民与12亿中国人民沟通的桥梁,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政治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

(1)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仅是世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遍布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则犹如汪洋大海,教学规模之大、学习者人数之多、提供的经验之丰富,都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 

①在使用汉语的环境里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②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常常是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1) 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

(2) 特点 

①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非普遍教授语言”。

②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③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 填空题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英文翻译是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解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英文缩写为

TCSL)。

2.________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人、华侨和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为主要对象的语言能力测试。[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汉语水平考试 

【解析】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二、 判断题

1.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学科而被提出来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南开大学2011 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的发展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摸索、试验并不断积累经验的经验型时期。后期为“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时期,学界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学科的规律并大力发展这一学科,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时期。 

2.“教师的语言”指的是第二语言老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师的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刘珣先生论著中对“教师的语言”做了界定,他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三、选择题

1.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课时量限制                B.师生互动难以充分

C.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    D.难以选择最佳教科书

【答案】C 

【解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阶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无法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2.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中“移情”指的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情感转移            B.设身处地领会他人的思想和情感

C.对目的语特别钟爱    D.对目的语失去兴趣

【答案】B 

【解析】移情是指设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 

四、简答题

1.简述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四种主要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学过程,并结合汉语教学淡谈自己对教学模式的看法。[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1)教学模式从不同的基点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例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有皮亚杰的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加涅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模式。

②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

③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如前苏联戈盖巴维利等一批学者创立的合作教育学。

④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把教育看作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它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并驾驭自己的环境,来提高目标行为质量和减少不适应的行为。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加里培林的以

“智力行为多阶段形成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2)“分技能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分技能教学模式”,而且现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一般的课程设置都是读写、听力、口语(后半段增设阅读)。对于该种教学模式,有的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这种模式反映的是

60~70年代国际语言教学的认识水平。

30 年来,国内外在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心理学、语言习得研究、语言认知研究等跟语言教学相关的领域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研究和实验成果不可计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教学模式对此吸收甚少。” 因此,汉语教学模式仍需要很多的探索工作,既要突出汉语与学科相辅相成的专业性,符合学生实践实习要求,又要统筹输入内容的系统性,增加输出的时间要求,使学习者有机会更多关注语言形式,检验自身对语言形式的假设是否正确。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有何异同?

答: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如此,二者在研究对象上还是表现出一些异同。

(1) 研究对象的相同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都关注语言本体的研究。

(2) 研究对象的差异

①研究对象不同

一般的语言学研究是以母语使用者符合母语规则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不符合或者偏离学习者的目的语规则的语言系统。对外汉语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初,常常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吃饭在五道口。”“我把飞机坐到我们国家去。”这种结构是不符合汉语规则的,但是我们不能用母语使用者的眼光来评判“学习者的语言”。

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②对研究对象的关注点不同

语言学把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和研究,目的是探索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3.简述偏误分析的价值与局限。

答: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始。此后,其又先后发表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汇、语法、语用方面产生的偏误的分析文章,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极大关注,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分析的研究报告。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最密集的研究领域。 

(1) 偏误分析的价值 

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分析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汉语偏误分析使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纳入了正确的轨道。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2) 偏误分析的局限已有的偏误分析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①偏误分析理论框架问题

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对观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偏误分析从诞生之初就缺少一种理论框架的支持。即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释。那么,缺少科学的理论支持的偏误分析,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偏误分析疏于偏误产生过程的历时描写与解释

以有的偏误分析,往往局限于共时的语言学的分类,而疏于偏误产生过程的历时描写与解释,然而系统地描写与解释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偏误分析所难以胜任的。

五、论述题

1.怎样看待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答: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们关心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目前涉及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一般意义”上的对比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认知水平等方面显然存在不同。

(2) 学习者的习得机制关于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机制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俞约法(1992)根据前苏联的语言学习理论从学习者言语机制与思维机制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他认为,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和言语机制以及思维机制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特别是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的母语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经形成。母语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使学习者拥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因此他提出,适当地精讲一点语言学知识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而不必再重复儿童母语习得所经历的“直觉一直觉”的过程,也不一定遵循“听一说一读一写”的学习顺序。

俞先生的观点蕴涵着这样一个命题: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习得机制不同,二者的习得过程也应该不同。

如果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言语机制和思维机制已成定势的话,第二语言习得自然得另辟蹊径。按照俞先生的说法,第二语言习得“从自觉到直觉”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途径。

(3)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问题胡明扬先生(1993)提出了二者在社会文化习得方面的不同。

胡先生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母语习得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学习有关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同时进行的。这一点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半个世纪以来,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纯粹的符号系统来学的,把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联系降到了最低的限度。按照胡先生的观点,与第一语言习得相比,第二语言习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完整的学习,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缺陷。因此,他主张充分利用第一语言和第一语言的知识系统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2.试述中介语的定义,并简述中介语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答:1)中介语的定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②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这个系统是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吕必松,1993)

③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的混合体”(盛炎,1990)。也有人认为,中介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及目的语“无任何联系”,而且“不受任何现有语言的影响”(温晓虹,1992)。“混合说”过于强调中介语的字面上的意义,忽视了中介语的本质特征。

2)中介语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基础

Nemser的中介语理论是在一系列的语音对比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也是在

语音对比的实验研究以及句法对比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Corder的中介语理论则是由偏误分析发端的。

②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起点

作为一种分析和描写的工具,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方法是可资借鉴的。

3.举例说明孙德坤、孙德金关于汉语“了”的习得顺序研究的特点。

答:1)孙德坤的研究首次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行纵向考察

孙德坤(1993)发表了关于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了”的个案研究报告。被试是两个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L和W。经过四个多月的跟踪调查,作者记录了两位学习者习得汉语动态助词“了”(即“了1”)和表变化的句尾“了”(即“了2”)的习得过程。这种抵制新规则“过”的现象,正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由Meisel,

Clahsen和Pienemann(1981)提出的“多元发展模式”(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中所说的“语言处理制约”(1anguage processing constraints)策略的表现。

按照这种理论,语言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逐步摆脱语言处理策略对语言处理产生制约的过程。即语言处理制约的策略会以不同的形式对新的语言规则的处理形成阻碍。由于学习者L最先获得的是“了”的规则,那么,只要是与过去时相关的行为,“了”的规则便首先被激活。这种语言处理策略对表“经历体”的“过”的获得便形成阻碍。当他摆脱了这种语言处理策略的制约时,才能够获得“过”的语法规则。这便是L对“过”等语法规则采取抵制态度的根本原因。

2)只要动词与“了”共现的语义特征和语法意义一致,“了”的习得就较容易

孙德金(1999)对汉语体标记“了”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其材料来源是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作者从100多万字的语料库中抽取了579条有效例句。其中与“了”共现的动词共212个,连续分布在3个以上学时等级的(共8个学时等级,每一个等级相当于一个学期)有28个。这种既可作横向考察也可作纵向考察的语言材料为描写学习者习得“了”的过程提供了可能。

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了”的习得过程。一是“了”与动词语义特性的选择关系;二是句法结构对习得“了”的影响。作者在语料统计分析中发现,学习者在习得体标记“了”的时候,倾向于首先选择有终结意义

(如“到”、“过”、“走”等)的动词。非终结性动词与“了”共现,以及有终结语义但有条件限制的动词与

“了”共现,学习者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4.试述汉语否定副词“不”的“外化”过程。

答:在表差异否定的典型结构(“A跟B不一样”)中,“不”和“一样”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但是,

当学习者试图将这种结构运用到其他语境,便产生了“不”的外化现象,即“不”与“一样”分离并外移,例如:

(1) A不(是)跟B[]一样

(2) A不会+跟B[]一样+adj.

(3) A不像8一样十adj.

例(1)(2)中,“不”已经和“一样”分离并外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外化”。事实上,这种“外化” 是导致学习者习得行为改变的心理过程而言的。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结构本身并不存在这种外化过程。因为“A 跟B不一样”和“A不跟8一样”两种结构在汉语中都存在。我们之所以将这种现象称作“外化”,是因为学习者是在“A跟B不一样”这种典型结构的基础上习得“A不跟B一样”这种结构的。因此,“A不跟8一样”这种结构的习得隐含着“不”与“一样”的分离和外移这两个心理操作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可以外化。比如,例(3)就不具备外化的条件。因为,不存在“A像B不一样”这种结构。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

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现在,跨越了近三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自身的发展,其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不言自明。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具体表现在: 

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

正如Ellis(1994)曾经指出的那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一种相依共生的关系,二者彼此借鉴。

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语言的获得必然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领域,因此二者密切相关。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有共通之处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特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这种跨学科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相关。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系统的研究,它还涉及获得语言系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因而必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的某些领域

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情感、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关系更为密切。

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人文学科的某些领域

此外,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等级对语言习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研究必然涉及教育学、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

第二部分  基础篇

3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 

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完全是“约定俗成”

的,由社会习惯所定。但符号一经由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变更。

(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系统又是分层次的结构 

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的形式的音位和作为使用单位的音义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列—— 词、句子等层次构成,这就形成了语言大系统下面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以语义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紧密联系。语言系统及其分支系统、甚至每个符号内部,都是依照一定结构规则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作的。

(3)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的启示

①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②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③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1) 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①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

②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2) 对外汉语教学应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 

①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②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语言有生成性

(1) 语言有极大的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每种语言的音位只有几十个,但语素则有几千个,由语素构成的词有几万个,而能生成的句子则是无穷的。

(2) 语言的生成性的启示

①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强调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能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

②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学习第二语言不能单凭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而是要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灵活运用目的语。一定的操练模仿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而是要帮助学习者归纳、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则,并能在各种情况下运用自如。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艺术创作的工具。语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际工具。

(2) 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活动进行表达和理解。表达往往采用读和写的方式,理解往往采用听和读的方式。

(3) 启示

①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②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1) 思维的含义

①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②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概念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

(2) 启示

①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介绍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②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1) 语言离不开民族或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

(2) 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1) 语言只有人类才具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类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除了交际的实际需要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即发达的大脑和完善的发音器官。只有人类才先天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并能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学会并运用语言。

(2)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这一特征给人们的启发

①语言是可以学会的。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也能学会第二语言。

②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学习。

③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e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

(1) 方法: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2) 意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研究,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3) 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1)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 意义 

索绪尔的学说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20 世纪前半叶,以索绪尔的学说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

(3) 30年代有三个学派 

①强调语言符号的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

②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

③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4)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①创始人: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和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

②代表人物:《语言论》一书的作者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

③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

(5) 结构主义学派的贡献 

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不仅对语言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方法论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研究。

(6) 结构主义学派的问题: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3.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1) 时间20世纪中期。

(2) 标志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

(3) 主张 

①乔姆斯基提出区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 (linguistic peformance)——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映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实际话语(语言表现)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创造性的特征。

②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为此,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和“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

(4) 意义: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出现,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4.功能主义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这是语言学研究领域又一次拓宽。

(1) 代表人物:英国的韩礼德、法国的马丁内等著名语言学家。

(2) 中心:欧洲。

(3) 主张

在对语言的系统和结构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关系。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4) 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这一理论影响了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1)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表现

①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

②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

③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

④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

⑤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

⑥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

⑦最根本之点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2)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3) 交际能力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4)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 

语法性——指语法上是否正确;

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接受;

得体性——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否恰当,是否合乎社会文化习惯;

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

(5) 卡纳尔概括的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参加者(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共同的背景知识)场合、交际目的和话题、会话的规则等。

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如避免交际中断或增加交际效果等),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这些策略有解释、更正、强调、重复、夸张、迂回、回避、圆场、委婉、猜测等,也就是指应变能力。

2.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1)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2)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3)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就掌握的七种功能

工具功能——用语言来达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控制功能——用语言来支配或控制别人的行为;

交往功能——用语言与别人交际;

表达个体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发现自我;

启发功能——用语言询问以认识周围的世界;

想像功能——用语言创造自己想像中的世界;

信息功能——用语言传递信息,是儿童掌握的最晚的功能。

(4) 成人的语言功能

①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

②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

③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1)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2) 话语分析 

①定义: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②提出: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于1952年提出

③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句子间的结构衔接与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信息等。

④由于语话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会话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等分析自然话语指出会话的特点

①“话轮替换”,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会话中每次须保持一人说话;

②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变换角色,轮流发话。会话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毗邻应对”,即会话双方的发话与应对一前一后紧密相连;

③有时也会出现“插入序列”甚至出现打断发话者的“分岔序列”;

④在做出请求、邀请、宣告前,为避免遭到对方的拒绝,常用“预示语列”以进行试探;

⑤一般会话都有“开头序列”和“结束序列”。

⑥会话规则主要体现在语义的连贯性和双方共有知识,以及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1) 言语行为理论

①提出: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提出

②理论内容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2) 会话含义理论 

①提出:6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他认为会话能顺利进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 a.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b.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c.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

d.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1) 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

(2) 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这就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全部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汉语声调的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可循,没有不发音的哑音节,易于掌握。

(3) 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 语法方面:汉语词没有形态变化固然带来方便的一面,但对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来说,要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来代替早已熟悉的语法手段,则比多记一些不规则的动词变化更为复杂。

(2) 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

(3) 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的四字成语,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不少古汉语的词语。

(4) 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1.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1)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 狭义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2.教育的作用

(1) 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2) 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3.教育的目的

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1) 德育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确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并贯串于教育的始终。

(2) 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3) 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及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4) 美育指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互相渗透,对整个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

(1) 教学的定义: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 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为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教学论定义: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称为教学论

(4) 教学论的研究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检查等。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直接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去亲身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然后再应用到实际中去。

(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靠自己摸索,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3)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4) 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3.教学过程的模式

(1) 教学过程的四种代表性模式 

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

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发展式,与前三派不同,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2) 启示 

①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的教育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

②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4.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 普遍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对学生传授的科学知识应体现科学的正确性,能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要在科学性中包含并渗透思想性。本项原则体现了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两项紧密结合的教学任务。

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使学生积累知识,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中对知识的数量、质量和难度的要求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3)总结 

①上述九条原则,既包括了用现代理论阐述的传统的五条原则,也包括了反映当今时代教育特点并被实践检验了的新的原则。

②其中,第一至第五条为总的原则或基础性原则,第六至第九条原则涉及到教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这些原则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③这些原则长期指导教学实践,被认为是反映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原则,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都是适用的。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普遍原则,形成本学科教学的具体原则。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1) 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

(2) 课程的含义 

①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除了作为“正式课程”的必

修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外,还包括作为“隐性课程”的学校教育环境,如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等。

②狭义的课程则指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3) 课程论的含义: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

(4) 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 

在我国孔子时代和欧洲的希腊罗马学校中早已有之,17世纪的夸美纽斯和18世纪著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这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这种课程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课程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2.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2) 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教学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和效率。同时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形成健全的个性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①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随着对教学规律以及学习规律认识的加深,就会出现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

②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不断扩大和改进,促进新教学方法的产生。

③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变化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4)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①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即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

②创造某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法或局限于几种限定的教学法的主张,早已被证明是不现实的。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多种教学法的组合,关注指导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5) 主要教学方法

①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②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③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④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语言存在于________之中。[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符号 

【解析】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存在于符号之中。 

2.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其最本质的是________功能。[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社会【解析】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艺术创作的工具。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其最本质的社会功能。人们运用语言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人们在交际中学会使用语言,语言也在交际中得到发展。

3.在教育系统中________中心,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核心部分。[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教学 

【解析】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它是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进行智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是中心,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核心部分。 

4.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和活动课程论。[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学科课程理论 

【解析】课程论是指导课程设置的理论。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在我国孔子时代和欧洲的希腊罗马学校中早已有之,17世纪的夸美纽斯和18世纪著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hart)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仍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大多数学校所采用。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这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

5.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概念 

【解析】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其中概念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6.教师和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学生 

【解析】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7.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和对________发展的影响。[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社会 

【解析】教育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因此,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教育的基本功能。 

8.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 Hymes)首次提出________的概念。[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交际能力 

【解析】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60年代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9.一般来说,17世纪夸美纽斯的著作________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大教学论》 

【解析】在教育发展史上,17世纪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划时代著作《大教学论》(1657)即标志着教学论的开端。 

10.听和读的技能属于第二语言的________能力。[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语法 

【解析】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M.Canale)等的理论,语法能力是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其他三种能力分别为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二、判断题

1.素质教育也称为全面教育,均衡教育。[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即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2.课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课程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模式大体包括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和发展式。[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在教育发展史上,从17世纪夸美纽斯(J.A.Comenius)发表《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开始,几百年间不同教学论思潮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模式多种多样。其中代表性的模式有四种,即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和发展式。

4.教学过程的性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学过程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5.一般认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厦门大学2010 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学法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检查等。 

6.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阅读和朗读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

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海姆斯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7.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学生获得知识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原则对一切教学活动都有指导作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一切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有指导作用。 

9.功能、意念、交际场合、社会地位、语体等因素属于语言学能力。[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它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10.检验语言学习成败的标准是学习者能否在交际中使用这种语言。[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11.精讲多练体现了汉语作为第二种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只有首先掌握理论才说得上联系实际。因此教学中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同时培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12.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即是从狭义角度理解的教育,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13.教学模式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提炼。[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开始,几百年间不同教学论思潮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模式多种多样,代表性的主要有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和发展式。任何一种模式都应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工具性、技能性的特点。

三、选择题

1.几百年的不同教学论思潮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模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大体有以下四种,传授式、发现式、活动式和(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发展式    B.启发式    C.产生式    D.任务式

【答案】A  

【解析】在教育发展史上,从17世纪夸美纽斯(J.A.Comenius)发表《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开始,几百年间不同教学论思潮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模式多种多样。其中代表性的模式有四种,即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和发展式。 

2.语言是一种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要素的(    )。[厦门大学2011年研] 

A.助能    B.符号    C.意义    D.系统

【答案】D 

【解析】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系统又是分层次的结构,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的形式的音位和作为使用单位的音义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列——词、句子等层次构成,这就形成了语言大系统下面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普遍的教学原则(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答案】D 

【解析】普遍的教学原则包括九条。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的培

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4.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导向作用    B.示范作用    C.价值判断活动    D.惩戒作用

【答案】C 

【解析】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思维是以(    )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感性材料    B.理性材料    C.推理     D.表象

【答案】A 

【解析】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6.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B 

【解析】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简答题

1.在汉语作为第二种语言教学中,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有哪些?[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革、变化,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主要有:

(1) 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随着对教学规律以及学习规律认识的加深,就会出现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不断扩大和改进,促进新教学方法的产生。如录音录像技术的提高为语言教学视听法创造了条件。今天电脑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将对教学方法产生极大的影响。

(3) 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变化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则决定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教师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

2.简述听说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点。

答:1)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①语言学基础

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主张对活的语言(口语)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而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教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②心理学基础

其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2)听说法的主要特点

①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

②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

③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④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⑤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

⑥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从多种途径强化刺激。

4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4.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的生理一心理基础

人脑主管全身的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所在地,也是言语中枢的所在地。人的语言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与大脑有密切的关系。人的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以及发达的发音器官,是语言的生物基础。

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1) 皮层感觉区

①视觉区——位于枕叶,是视觉的最高中枢;

②听觉区——位于颞上回,是听觉的最高中枢;

③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中央后回,接受来自全身的冷热、痛等感受。

(2) 皮层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主管全身各部分的运动。

(3) 皮层联合区:是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加工、储存信息、支配人的言语和思维、规划并确保人的行为等高级心理活动的部位。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

(1) 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

(2) 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①布罗卡区的前言语区,主要与语言表达功能有关;

②韦尼克区的后言语区,主要与语言理解的功能有关;

③位于顶叶、枕叶、颞叶联合区的上言语区,与咽、喉、腭和舌的活动有关 

 

大脑左半球侧面示意图 

3.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1) 提出:伦尼伯格(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critical pe riod)或称“临界期”假说。

(2) 定义: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记忆的类型

(1)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 第二语言记忆: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

(3) 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的字母、音素、词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第二语言学习中从某些对话、朗读或表演等活动中体验过愉快情绪的记忆。

运动记忆 

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包含有运动技能如发音和书写动作的记忆。

(4) 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短时记忆 

又称操作记忆,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在拨电话时记住刚查找的号码,打完电话马上就忘掉了。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长时记忆 

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度的,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也有特别强烈的感知记忆一下子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的四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1) 识记

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a.无意识记:常常是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的对象引起的。这种识记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

b.有意识记:是具有明确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

识记依照材料是否有意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a.机械识记: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照机械重复进行识记。

b.意义识记:是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识记。

(2) 保持 

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之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这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3) 再认和重现这是记忆的第三个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

再认: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识记保持和巩固的程度,也取决于当前呈现的第二语言材料与过去识记过的材料所形成的记忆痕迹的接近程度。

重现:重现也称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再度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重现按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无意重现是没有预定目的触景生情而自然产生的回忆,有意重现则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回忆。

再认和重现都需要一定的线索进行联想,以恢复已经建立的联系。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可以分为四种: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1) 第二语言的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2) 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暂时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恢复。

永久遗忘:是指已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

(3) 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干扰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

(4) 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

①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前摄抑制,也就是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

②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倒摄抑制,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5)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

遗忘规律启示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复习的间距由短拉长。

从识记的内容来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

从识记的数量来看,识记的数量越大,遗忘得越多。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当识记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也会遗忘得很快。因此在第二语言教材中要掌握好“量”的因素。每课内容要适量,采用分散识记的原则,每次识记材料不宜过多,复习也应采取分散的方式。

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 150%时遗忘最少。低于这一限度,记忆的效果就会下降;而超过这一限度,记忆效果也不再继续上升,成为无效劳动。应鼓励学习者采用“过度学习”的策略。

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要慢得多。第二语言教学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增强记忆能力。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l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1) 奠基人:冯特。

(2) 典型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3) 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4)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的方法,将内省与实验相结合,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实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的学派。

(1) 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

(2) 代表人物:杜威等人。

(3) 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4) 研究方法:主张采用内省法,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1) 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nmer)、考夫卡(K.Koifka)和柯勒(w.Kohler)。

(2) 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 研究方法: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的实验研究。

4.行为主义(Behaviourism)

行为主义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界出现的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另一种思潮,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

(1)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

(2) 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3) 两个主要特点

①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②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4) 影响:行为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派,直接影响到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并推动了心理学在医疗、教育、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学法等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5) 缺点:行为主义心理学片面强调人与动物共有的外显行为,把人等同于动物而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1) 创始人: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

(2) 理论来源:精神疾病治疗的临床经验。

(3) 主张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动之中。

②人出生后的愿望由于不容于社会标准而受到压抑,不能得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这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通过与病人谈话、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引导病人说出来,紧张心情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缺陷:这一学说过分夸大了无意识因素在人的整个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基本上是由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这种观点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拒绝。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1) 创立

①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②广义的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

(2) 主张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

积极的有机体。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3) 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其影响不但遍及整个心理学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认知心理学已成为认知法教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_stic Psychology)

(1) 创始人:马斯洛(A.Maslow)。

(2) 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

(3) 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认为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能认识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正确方向,要关心人,信赖人,真诚待人。。

(4) 研究方法:强调用与抽象思辨和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的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5) 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已成为60年代以来兴起的咨询法、默教法等人本主义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6) 总结:就第二语言教学而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影响最大,从而也对一些教学法流派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一)

(一)语言与文化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

狭义: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2) 文化的分类

①按内容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a.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属整个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是表层文化。

b.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c.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官制、兵制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

d.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2.文化的特征

(1)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2) 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3) 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4) 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的体系。

(5) 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

(6) 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历史的积淀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是人们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语言也同样具备。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2)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是文化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语言不仅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且还是记录其他部分文化的符号,成为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之所以能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特别是书面语的记载,而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播更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重要工具。

(3)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上边谈到文化是由于有了语言而得以表达、保持和发展、传播,语言的丰富多彩由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所决定。文化的发展必然带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与语言也在互相制约。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就无法理解、体会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又形成了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规律的差异,从而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启示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 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同文化交流,由于双方享有同一文化,不会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交际障碍。而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对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程度是不同的,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偏误,甚至能引起矛盾和冲突。

(2) 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但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就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

(3) 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一般说来,人们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续一生。特别是在单一文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难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没有获得异文化社会环境的实际体验情况下,只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人们也往往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偏见。文化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偏见,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4) 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跨文化交际中尽管存在着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但交际双方为了使信息传递顺利进行并实现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出现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特别是在双方或其中一方交际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都有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愿望,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当发出信息时,也尽量用最简易的、对方能听懂的语言来表达,甚至会反复解释、变换说法直到对方听懂为止。文化方面的趋同则需要对对方文化有一定认识基础。

(5)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汲取对方文化的某些方面,并使自己的文化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不平等的交流中,特别是与政治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也可能发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和挤压,甚至同化。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从文化不适应到适应过程的四个阶段:  

(1) 蜜月阶段。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或进入第二文化的环境,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趣,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

(2) 挫折阶段。新鲜的感觉过去,开始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产生迷惑、沮丧、孤独、失落和烦恼、焦虑、悲伤、思乡的情绪。  

(3) 调整阶段。经历了挫折期以后,人们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方法。

(4) 适应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对生活环境渐渐感到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能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甚至对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要求自己理智地对待。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 尊重不同的文化。

(2)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 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 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所谓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提现的是那一种文化。

4.交际文化

80 年代初的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

(1) 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2) 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3) 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概念提出的意义: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认识,突出了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第二语言教学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建立了一个标准,对语言教学有实际意义。

(4) 不足:这两种文化的区分也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论:除了对交际文化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性提出质疑外,主要认为只强调交际文化会造成对知识文化的挤压。

(5) 总结:跨文化交际应当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1) 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

(2) 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

(3) 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2.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是三个层次

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1) 语言的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2) 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指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知识。虽然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一定造成交际中的误解,但却是掌握目的语和进行目的语交际所必需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 专门性文化知识

①这是在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为高年级开设的文化课中。

②这类课程在介绍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完整性,它强调“对外”的特点,要考虑外国学生的需要,要适当照顾到学生的目的语水平,甚至要有一定的语言要求。

③在课程内容方面,它强调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它所考虑的主要不是如何达到该专业(如中国历史)的目标,而是如何为实现本专业(如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1)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2) 汉语结构的特点

①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的特点 

②语言结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③汉语句式结构还体现叙事一般按时间或事理顺序排列,说明事物常由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先原因后结果、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等反映中国人注重直觉体验、善于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特点。

2.语义文化

(1)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2) 语义文化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①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

②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

3.语用文化

(1)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2) 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 

①称呼;

②问候和道别;

③道谢和道歉;

④敬语与谦辞;

⑤褒奖与辞让;

⑥宴请与送礼;

⑦隐私与禁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1)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本学科、本专业的性质所决定的。(2)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就必须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需要相适应。

(3) 文化项目的选择也不能脱离语言教学阶段。要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要“适度”,不能借题发挥、喧宾夺主,把语言课上成文化知识课。

(4) 这要求文化因素的教学和文化三层次的教学有一个体现量化和序化的文化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以及文化教学大纲。

2.要有针对性

文化教学要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项目并做出解释和说明。

3.要有代表性

(1) 文化教学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或部分人群的亚文化。

(2) 文化教学中所介绍的文化首先应该是当代的活生生的文化,这对培养外国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直接帮助。文化教学中所介绍的文化,还应当是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3) 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指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与不同文化的接触而受到的影响,特别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在对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时,不能绝对化,要适当说明这一变化趋势。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能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自觉遵守社会规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实践。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1.文化揭示

(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人称为“文化导入”,有人称为“文化揭示”。

(2) “文化揭示”的说法更为科学。既然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知识是语言所负载的,那么文化教学的作用应该是把语言中已有的文化内涵揭示出来,而不是从外边再导入什么。

2.文化揭示或文化教学的方法

(1) 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 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3) 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记忆分为两种类型:语义记忆和________。前者存储意义信息,后者存储事件信息。[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情景记忆 

【解析】E.托尔文把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作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情景记忆即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 

2.记忆按保持状态和时间分为________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实际上是体现了信息的输入、储存和________的过程。[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感觉;输出 

【解析】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这实际上体现了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其中,再认识和重现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输出。

3.记忆按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________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逻辑记忆【解析】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 

4.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语义编码 

【解析】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记忆代码主要是语言的,特别是语义编码,主要储存概念和规则。也有表象编码,储存语言材料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运动编码则储存运动技能,如发音、书写的技能。

5.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首都师范大学2011、2012 年研] 

【答案】感觉记忆 

【解析】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6.第二语言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________四个环节。[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重现 

【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这实际上体现了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 

7.所谓记忆,也就是对信息的________、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输入 

【解析】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理论来看,识记阶段就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保持阶段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并储存,再认和重现阶段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并储存。 

8.10~12岁前,大脑的可塑性好,学习能力强,因为是用左右脑运作语言。10~12岁以后,大多数人的语言功能逐步转移到左脑,语言学习的能力减退。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假说。[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________假说试图解释语言习得和学习的最佳年龄。[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关键期 

【解析】语言习得关键期,是指在青春期(12 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

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二、判断题

1.大脑左半球则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关系、艺术、情感等。[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为: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2.长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在拨电话时记住刚查找的号码,打完电话马上就忘掉了。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是备用的、静态的、潜伏的,只有经提取回到短时记忆系统,才能处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才能重现。 

3.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一分钟左右。[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后,就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临时储存。感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一分钟左右,通常是以听觉形式编码,且基本保持逐词逐句的内容。 

4.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如10分钟能背诵一首诗,则学习15分钟的保持效果最好。 

5.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本身具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基础心理学归为自然科学范畴,应用心理学归类于社会科学范畴。因此不能绝对地说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

6.外语学习者由于对文化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深度焦虑感,如孤独、气恼、悲伤、思乡、浑身不适乃至生病,被称为“文化休克”。[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也称为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具体表现为迷惑、沮丧、失落、思乡等情绪,有可能产生敌意心理并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7.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行为主义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8.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先快后慢。[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三、选择题

1.人们能把一张张静止的画面看成连续活动的电影,正是(    )作用的结果。[北京大学2010年研]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逻辑记忆    D.感觉记忆  

【答案】D  

【解析】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人们能把一张张静止的画面看成连续活动的电影,正是感觉记忆的作用。 

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中国传媒大学 2010 年研]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而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3.一个留学生在口语中常用“寒舍”、“高见”、“贵国”等词语,听起来不够得体,原因在于他对中文的(    )理解、掌握的不够好。[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语义文化    B.语用文化    C.语构文化    D.国情

【答案】B 

【解析】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寒舍”、“高见”、“贵国”等属于敬语与谦辞。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 

4.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

【答案】D 

【解析】行为主义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行为主义者认为意识是看不见、不可靠的,因而无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可以测量的外显行为。

5.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功能主要定位在(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大脑左半球    B.大脑右半球    C.脑干    D.小脑

【答案】B 

【解析】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为: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为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为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6.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研究人脑加工的内部机制和过程的心理学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结构主义

【答案】C 

【解析】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不是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7.记忆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叫(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答案】B 

【解析】遗忘分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暂时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恢复,如一时提笔忘字或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过一段时间就能想起;永久遗忘是已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 

8.保持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记忆阶段是(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登记

【答案】B 

【解析】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感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一分钟左右;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9.言语阅读中枢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布洛卡区    B.韦尼克区

C.角回区    D.中央区

【答案】C  

【解析】角回区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顶叶的沃尼克区后部。其主要功能是把语言转换为视觉信息,使人能写下听到的话语;又能把文字信息转换为语音,使人能诵读诗文,从而在书面语的视觉表象与口语的听觉表象之间建立起联系。它被称为言语阅读中枢。

10.言语表达中枢是(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布洛卡区    B.韦尼克区    C.角回区    D.中央区

【答案】A 

【解析】布洛卡区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言语中枢。1861 法国医生布罗卡的研究表明,这一区域受到损害的病人丧失了说话能力:说话缓慢、发音走样,只能说一些孤立的词,缺少语法成分。 

四、简答题

1.在汉语作为第二种语言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语言训练与文化知识讲解之间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用双向互动来概括,具体地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人类物质世界的特征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精神世界的状态可以利用语言

去进行周密地阐释。而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隶属于文化,因此,语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2) 语言记录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3) 语言促进文化发展

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随着这种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

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历。可以畅所欲言,就可以加深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彼此所处的环境文化的了解,这样就间接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 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综上所述,首先教师要树立起并使学生也树立起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思想观念。要认识到,了解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不仅是学好目的语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种目的。要正确使用目的语,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尽量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运用在交际中,使交际自然、得体。

其次,教师应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对外国学生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部分有深入了解,对中国人常见的习俗文化等更要了然于心,即对交际文化方面的知识应烂熟于心.对知识文化部分也有通盘的掌握。

再次,教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备“双文化意识”并重视非语言交际因素的意识。

最后,教师对文化问题应保持“不卑不亢,平等尊重”的态度,要重视中国人与外国人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尤其是与西方人的思维差异。 

2.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一语言学习的差异。

答: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的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多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的学习主体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

(2) 学习的起点不同

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 “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并认识它。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并认识它。

(3) 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

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语言学习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外语,课下使用母语。外语在生活中没有跟母语相当的地位。

(4) 学习的动力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跟社团的成员交往,因而动力强。他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主要包括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

(5) 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基本上是不用“教”的,是自然习得的。输入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语言”,其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有具体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输入的情况则异于儿童第一语言输入情况。

第三部分  习得篇

5章  语言习得理论 

5.1  复习笔记 

一、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1.学习

(1) 定义

学习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出生后的咿呀学语到掌握各种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贯串人生的始终。

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也是学习的广义概念。

②人类的学习则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2)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①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为”

②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1) 学习理论:又称学习论,是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是学习规律的理论。

(2)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认知学习理论。

(3) 其他流派

①两派之间的折衷主义学习理论,或称认知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来源: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③观点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mdike)于19世纪末首先用动物实验进行学习的研究,通过他的饿猫的“迷箱实验”,提出了联结试误说。

b.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也称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④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a.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也就是完形——不是孤立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由于新经验的发生,对问题的情境以及情境各部分的关系需要进行知觉的重组或认知的重组,即由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从而实现顿悟。因此学习就是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也是实现顿悟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顿悟学习可以避免盲目的试误学习,学生通过顿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才能成为其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可以运用于解决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而且通过顿悟的学习是不容易遗忘的。

b.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发现法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强调学生好奇心的内部动机而不是受家长影响或与同学竞争的外部动机。

3)总结 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刺激一反应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建立直接联结并由于强化的结果而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以后在遇到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就会有自动的反应。

认知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在大脑中进行完形构造形成认知结构的主动、积极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1)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signal learning)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建立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对信号刺激所做出的特定反应的学习。

刺激一反应学习(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这是比前一类稍复杂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是建立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基础上的学习。有机体做出的操作性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获得经验。刺激一反应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做出特定的反应,即操作性行为后必须立即得到强化,刺激的情境也必须多次重现。

连锁学习(chaining) 

是建立在两个以上或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序列基础上的学习。连锁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首先必须掌握每一次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并按一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形成连锁动作。强化对连锁学习也是不可少的。

言语联想学习(verbal association)

与上一类动作的连锁学习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指言语的连锁,即一系列连续性的言语的刺激反应。言语联想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言语连锁中的词语基本上应是学生已学过的,教师必须按适当序列呈现单词,并利用外部刺激提供线索,帮助学生学习。

多种辨别学习(multiple discrimination)

这是对多种刺激的异同进行辨别的学习,其实质是做出知觉的分化。辨别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必须具备再认或再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连锁的能力,需要提供较多的对比练习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反馈。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在辨别学习的基础上,对外部形式不同但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做出反应,实际上是用概念对同类事物的特征进行抽象。加涅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和定义概念——抽象的、通过定义来学习的概念。概念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要求学习者具有辨别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必须提供大量的事例。概念学习同样需要强化和练习。

原理学习(principle learning)

原理学习是对各种定理、定律或规则的学习。原理(或称规则)一般是指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学习也就是对多个概念连锁的学习。原理学习涉及推理能力的形成,原理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首先必须对构成规则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对符合该规则的事例有较多的了解。

解决问题的学习(problem solving)

这是利用已掌握的原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终目的的学习,要求这些问题应是学习者以前未遇到过的,学习者自己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用已学过的原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则要组织若干原理并发现新的原理来解决,从而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必须识别所面对的问题的基本特征,并能回忆起已学过的有关原理和概念。

2)加涅的学习行为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诱发学习者的动机,引起学习者对达到一定学习目标而获得某种形式的报酬的期望,为学习指明方向。

领会阶段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并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又称为选择性知觉的阶段。

获得阶段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

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编码进入长时记忆贮存。

回忆阶段通过检索系统对信息进行提取,使学生获得的信息在作业或练习中表现出来。

概括阶段指学习的迁移,即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与最初学习时不同的情境或范围中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作业阶段通过作业反映学生是否已获得了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阶段 

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强化阶段。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学生在动机阶段所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肯定。

3)加涅归纳了上述各类学习应达到的五种学习结果 

智力技能使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如进行演算的技能和写作构思的技能。

认知策略使学生在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的能力,即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言语信息使学生学会陈述观点、表达信息的能力。

动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精确、连贯的动作操作能力,如写字、打球等。

态度

影响学习者对物、对人、对某一事件的态度,从而调节其行动。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1) 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2)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3)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4)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1)习得与学习不同之处

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的过程,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加上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第二语言),也可能没有(学习外语)。

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本,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除了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者以外,儿童都能习得自己的母语,而且是自然、地道的语言,并同时能形成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相对说来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学习者可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但不一定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至于能达到说母语者水平的则为数更少。

总结: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 苏俄学者用“直觉掌握”和“自觉掌握”两个概念来表述这两种类型的学习 ①直觉掌握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②自觉掌握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直觉学习”指的是单纯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自觉学习”则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中外学者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的不同看法的主要论点

①有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难以区分。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第一语言并非都是无意识的,在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也不一定都是有意识的。

②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是与其智力、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意义上的习得随着儿童发育的基本完成而一去不复返,在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再重现。有的学者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学习与习得,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与习得的关系是一种包容的关系。

二、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的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这是前语言阶段,即婴儿语音的听辨和发声的准备阶段。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这是真正语言表达的开始,女孩可能比男孩稍早。幼儿学习用单个词表达意思。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由两个词组成的句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称为轴心结构,即由轴心词和开放词组成。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电报句又称实词句,在这一阶段儿童突破了双词句,出现了多词句。但在这一阶段的多词句中只用实词没有虚词。这时已开始了由儿童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的转变。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儿童进入成人语法的阶段,开始有了语法感,语法关系逐渐复杂,功能词开始出现。到此阶段结束时,儿童第一语言口语的习得过程已完成。虽然儿童掌握的词汇还不多,但基本语法体系已掌握,能进行一般性的日常语言交际。儿童不但能表达眼前的事物,也能谈过去、将来,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如讲故事),还能辨别错误的表达方式并加以纠正。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一反应论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盛行于40年代和50年代。

(1) 代表人物:斯金纳。

(2) 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一反应一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3) 存在的问题

①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②刺激一反应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③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母亲不一定对孩子的每句话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表示。

④单靠刺激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

(4) 合理成分

①“模仿”不仅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事实,至今仍是第二语言习得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②“强化”的作用也确实存在,无论是表扬还是纠正错误都是为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反馈并加深其印象;

③要熟练地运用一种语言,也必须要形成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不可能脱离人的思维活动。

2.先天论1)含义 

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是在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特别是80年代初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2) 主张

乔氏认为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的体系。人们习得语言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

internalization),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和产生言语的基础。人们运用语言也不是把模仿记忆的东西一一搬出来就行,因为人们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需要运用头脑里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来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3) 儿童如何掌握语言的规则系统从而习得第一语言

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4)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 

①第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它不是指那些具体的语法规则或某种语言的语法,而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的语言中最本质的东西。

②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5) 评价

先天论特别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的能力,这是决定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先天论虽然并不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但环境只起到提供具体语言材料、触发语言习得机制工作的作用,相对说来这一作用是次要的。先天论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刺激一反应论者所说的对刺激被动模仿、反应、强化、重复的过程;儿童习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而是该语言的规则体系。

先天论也同样不能解释第一语言习得的所有问题,这一理论引起不少争论

a.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的结果,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学者认为LAD的理论就跟用上帝的存在来说明生命是怎样创造的一样神秘。

b.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只是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人类的语言千差万别,即使能找到语言的普遍特征,是否能为人类天生所有?说儿童一生下来就懂得基本语法关系、语法范畴和转换规律,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实际上很多儿童都没有语法概念,学习本族语的语法仍需要花很多时间和潜力。

c.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不受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而发展,在身体和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体系。

d.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语言体系由社会约定俗成,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有某种机制,也无从识别和运用其第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如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

3.认知论

(1) 理论基础: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2) 认知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

①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②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儿童总是运用他熟悉的结构(图式中已有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熟悉的东西去理解他不熟悉的。

④儿童正是用这种认知能力对他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假设和检验,在实践中总结出语言规则,这是一个归纳而不是演绎的过程。

⑤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3) 评价

①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一反应。

②认知论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殊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4) 不足

①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②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③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4.语言功能论

(1)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功能论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成人的语言体系中,语言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表达意思的手段之一。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2) 评价: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功能理论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3) 从四种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得出的看法 

①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②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

③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以及与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④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1) 提出: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

(2) 主张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一旦习惯形成,当学习者处于某一语言情境时就会自动地做出反应。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

(3) 迁移(transfer)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

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作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又称干扰。

(4) 对比分析假说

①拉多认为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②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5) 意义:对比分析假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完全是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一强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等重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局限性: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它不能全面解释第一语言的习得,也同样不能完全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

2.中介语假说

(1) 提出: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l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l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2) 中介语(也译作“过渡语”或“语际语”)

①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②中介语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系统,可以把它看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可以把它看做是各阶段相接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3) 中介语的特点

①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②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③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也可以说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④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⑤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4) 意义: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对中介语的研究可以看做是语言习得理论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5) 局限:由于中介语假说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理论问题尚未解决,很多观点也未得到验证。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1) 提出: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2)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的假说是对普遍语法理论和语言习得机制的支持,对中介语发展过程的研究也有一定影响。但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还只是一种假说,尚未获得足够的实验的支持。

4.输入假说

70年代末开始,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1) 习得与学习假说

①克拉申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一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这是儿童自然获得第一语言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这是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一般在语言课堂上看到的就是这种学习。

②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远比我们想像的要重要,而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③习得与学习假说是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

④评价:克拉申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习得在成人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而贬低有意识的、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作用,引起很多人的反对。

(2) 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通过实验得出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有一个固定顺序的结论,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3) 监控假说

①克拉申认为,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识的系统,而且两个系统似乎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位。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

②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有一项功能,即只能作为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监控可能在说话前,也可能在说话同时甚至是说话之后进行校正。

③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让说话显得更加完善。这种监控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即使实现这种不重要的监控作用,也要具备以下条件: a.要有时间; b.要注重形式; c.性格的影响; d.要知道规则。

4)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这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

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

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 ②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

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

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教说话的最好办法是给他可理解的输入,他还反复强调口语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评价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强调听力理解的重要性,特别是可理解的输入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他提出的i+1公式对教学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这一公式存在不可确定性。他认为“说”的教学没有必要,只要给学生可理解的输入,一旦水到渠成,学习者能自然地学会说话。这一观点很难为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们所认同。

5)情感过滤假说

①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the affective filter),或者说成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

②造成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都能产生屏蔽效应,挡住输入。

③总结: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

5.普遍语法假说

普遍语法理论不仅是语法理论,也是语言习得的理论,用来解释第一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 有实验表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值可以再定值。学习的初期往往采用第一语言的参数值,所以初期体现第一语言规则及偏误。接触到更多的第二语言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的参数值进行调整或重建。

支持此观点的现象:

①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出现各种错误,但这些错仍有规律可循,是在普遍语法允许的范围之内,如定语在前在后、状语在前在后,“了”与过去时,并未出现所谓“野语法”等。

②学习者的有关第二语言的知识,并非全部来自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语言材料,也不是接触一句学一句,这些知识还是从普遍语法中来的。

(2) 有的实验则表明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利用大脑中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普遍语法),因此儿童能极其自然地、本能地学会第一语言。但人过了青春发育期以后,左右脑分工,这时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有了发展,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不再是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起作用,而是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在起作用,是一种像学习数学、物理那样的有意识的学习。

支持此观点的现象:

①正常儿童都能掌握第一语言,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成功率极低,很难达到说母语者的水平。

②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幼儿则不受这一影响。

③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即使年龄、环境条件都相同,也会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不快,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儿童即使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之间的进步也没有大的差别。

6.文化适应假说

(1) 提出:舒曼。

(2) 主张

①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②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③由缩短的社会距离或由好的社会因素所形成的有利的语言环境,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第二语言学习者本人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被目的语社会同化;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分享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双方在文化上和谐,对对方的态度均为积极的、肯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期望在目的语地区逗留较长时间等。

④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

⑤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这就是舒曼提出的洋泾浜化假说。

⑥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二者之间,社会距离又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距离只有在社会距离不发生重大作用时才起作用。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1)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2)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儿童首先是听和说)的技能;

(4) 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 习得的动力不同 

①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其本能,是一种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天然的动力(尽管自己并不一定意识到),可以持久不衰,不需要别人来督促。

②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交际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语社会中去,不存在影响到生存问题。

这种习得的动机是受其意志支配的。

(2) 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①儿童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不仅家庭、父母而且整个社会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入。从习得语言的时间和语言的输入量来看,第二语言习得是无法与第一语言习得相比的。

②成人在课堂中习得第二语言要从学发音开始,从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学习的进展完全取决于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指导。由于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不可能让学习者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语言情境,参加各种真实的交际活动,至多只能进行一些练习,无法在交际中习得目的语,也就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 习得的过程不同

①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是建立概念、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语言能力是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的。

②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则根本不同。成人由于习得第一语言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特别是语义系统,并发展了思维能力,尽管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只是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4) 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①儿童要成为社会的一员,要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在第一语言的环境中通过交际自然习得第一语言的同时,也自然地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

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异之处可能形成文化冲突,先人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中的目的语文化也会产生各种影响。

(5)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这是最基本的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者都是儿童,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多为成人,两者年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包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有 5 个阶段:(1)前语言阶段,(2)独词句阶段,(3)双词句阶段,(4)________,

5)复杂句和语篇阶段。[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电报句阶段(实词句阶段) 

【解析】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有5个阶段:喃语阶段(前语言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电报句阶段(实词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复杂句和语篇阶段(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电报句又叫实词句,在这一阶段儿童突破了双词句,出现了多词句。 2.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叫做________,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叫做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迁移;正迁移  

【解析】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为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为负迁移,也称为干扰。 

3.中介语偏误的“化石化”现象表明中介语的偏误具有________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顽固性 

【解析】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

fossi1ization)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

___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语言习得机制 

【解析】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1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 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5.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这种语言系统叫做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1、2012年研]

相关试题:________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的语言系统。[华中师范大学

2010年研] 

【答案】中介语 

【解析】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6.乔姆斯基反对模仿说,认为儿童不可能对一种语言的所有句子进行模仿,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唯一可能解释就是,儿童生来就具有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语言习得机制 

【解析】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语言习得机制”(1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7.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起消极作用的影响称之为________。[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负迁移 

【解析】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习惯的迁移问题。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 

8.在非汉语环境中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掌握汉语的过程和方式属于语言________。[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学习 

【解析】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二、判断题

1.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解析】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作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又称干扰。 

2.习得与学习假说是克拉申(Krashen)输入理论的基础。[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了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

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其中,习得与学习假说是输入理论的基础。 

3.母语对第二种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我们称之为语言的迁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

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 

4.对比分析理论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对比分析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一旦习惯形成,当学习者处于某一语言情境时就会自动地做出反应。

5.学习者把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产生偏误,这种现象称为目的语的负迁移。[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迁移(transfer)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为干扰。

6.成年人由于生理器官已经成熟,智力发育健全,思维能力较强,所以往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语言材料,避免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拉多提出的对比分析假说,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音(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其中起阻碍作用的为负迁移,即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学习者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负迁移。

7.“先天论”是斯金纳提出的儿童笫一语言习得理论。[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是在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特别是80年代初提出的

“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斯金纳是“刺激-反应论”的代表人物。

8.对比分析是偏误分析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对比分析是通过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各方面的对比,来找出两者间的差异,以解释或预测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已出现或将要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的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偏误分析则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9.自然顺序假说由美国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所提出,第一次对英语的语素习得顺序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正确【解析】克拉申是美国语言教育学家,致力于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提出了学习——习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其中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一个特定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一些语法结构会先于其它语法结构被学习者掌握,而且这种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 

10.“学习”和“习得”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后者主要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11.母语习得和成人外语学习的认知机制相同。[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母语习得属于第一语言习得,成人外语学习属于第二语言习得。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这在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同的。

12.“i+1”原则,即提供比学习者水平稍高一点的可理解性输入。[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输入的语言水平应控制在i+1程度上,因为i+2学习者难以理解,i+0则无。 

三、选择题

1.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的学者为(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拉多    B.舒曼    C.科德    D.塞林克

【答案】C  

【解析】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2.(    )提出“输入假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A.塞林格     B.科德     C.克拉申    D.拉多

【答案】C 

【解析】70年代末开始,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说。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3.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    )的干扰。[厦门大学2011年研] 

A.母语    B.目的语    C.中介语    D.教材

【答案】A 

【解析】对比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音(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4.在教学中,教师输入的信息应有控制,比如输入的内容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稍高出一点,使学生借助一定条件即可理解,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自然顺序假说    B.监控假说    C.i+1理论    D.i+0理论

【答案】C 【解析】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输入的语言水平应控制在i+1程度上,因为i+2学习者难以理解,i+0则无法发展其语言能力。

5.如果一个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说出“我要结婚他”这样的句子,其偏误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文化因素负迁移    D.简化

【答案】B 

【解析】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常常是母语)习惯的迁移问题。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由于受英语句子结构的影响,动词和宾语的位置通常会造成负迁移。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输入假说理论”是由下面的哪位学者提出的?(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乔姆斯基(Chomsky)    B.皮亚杰(Piaget) C.克拉申(Krashen)    D.塞林格(Selinker)

【答案】C 

【解析】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了输入假说理论,具体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

7.中介语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语言课堂教师用语    B.学习者语言 C.偏误                D.国际通用语

【答案】B 

【解析】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

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8.中介语这一概念是二语习得专家(    )于1972年提出来的。[中山大学2011年研] 

A.乔姆斯基(Chomsky)     B.赛林格(Selinker)

C.韩礼德(Halliday)    D.克拉申(krashen)

【答案】B 

【解析】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 l969 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 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9.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    )心理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 

A.认知论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心智主义

【答案】C 

【解析】对比分析假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完全是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一强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等重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目的语的错误因长期缺乏充分反馈和及时纠正而难以彻底改正,这种现象称之为(    )。[厦门大学

2010年研] 

A.内化    B.介入性干扰    C.阻碍性干扰    D.化石化

【答案】D 

【解析】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甚至还得到过积极的反馈,便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四、名词解释

1.中介语[山东大学2012年研]

答: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在其1972年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来的。塞林格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分别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后来有关中介语理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性三个特征方面。

中介语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这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介语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这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但其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以及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

2.迁移与泛化

答:迁移是指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对第二语言学习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即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泛化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认知过程中,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扩大和丰富,会逐步放宽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甚至放宽所学到的语言规则,从而出现一些偏误或失误。但随着学习的深化,学习个体会进行部分调整,泛化现象也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3.教学模式

答: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五、简答题

1.请比较幼儿学母语和成年人学外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幼儿学母语属于第一语言习得,成年人学外语属于第二语言习得。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包括学龄前的自然习得阶段和入学后的学校教育阶段。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大都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进行的,也有可能是在目的语环境里的自然习得。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为:

(1) 相同点

①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无论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或成人习得第二语言,都是主体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主观条件,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大脑受损伤或发声器官、视听器官有缺陷,会影响到语言习得。作为客观条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

②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儿童习得母语是为了生存和认识周围世界、进行交际活动的需要,成人习得第二语言也是为了从听说读写方面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③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

(儿童首先是听和说)的技能。

④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 不同点

①习得的动力不同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其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有天然的动力(尽管自己并不一定意识到),可以持久不衰,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交际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语社会中去,不存在影响到生存问题;成人已经有了作为交际用的第一语言系统,不学第二语言照样能生活。这种习得的动机是受其意志支配的,也是不稳定的,有时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停止,也可能选择另一种目的语学习,不是非掌握这种目的语不可。

②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不仅家庭、父母而且整个社会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入。儿童根据交际需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中吸取他能吸收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很彻底的“沉浸法”。从习得语言的时间和语言的输入量来看,第二语言习得是无法与第一语言习得相比的。

儿童从他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那里获得的是简单、清晰、有重复、速度慢、充满了感情、有丰富体势语、而且体现了1+1特点的“照顾式”的语言,非常有利于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是以交际活动参加者的身分在与周围人的真实交际中习得并运用第一语言的,不仅能学到地道的语言,而且直接形成了语言交际能力。成人在课堂中习得第二语言要从学发音开始,从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学习的进展完全取决于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指导。此外还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

③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概念、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语言能力是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的。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则根本不同。成人由于习得第一语言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特别是语义系统,并发展了思维能力,尽管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也可能碰到一些新概念或自己尚未接触到的概念需要建立,有的概念需要调整或修正,但总的说来不需要从头另搞一套概念系统,而是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④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儿童要成为社会的一员,要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在第一语言的环境中通过交际自然习得第一语言的同时,也自然地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异之处可能形成文化冲突,先人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中的目的语文化也会产生各种影响。

⑤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者都是儿童,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多为成人,两者年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包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

2.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答: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收效不大 

在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服从“教”。所以,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处在被动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则取决于教师本人对语言的认识和教学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成果显著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学习主体的价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点,“教”服从

“学”,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教”的依据是“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教” 是帮助学生“学”或引起学生“学”。“教学”是师生共同的、互动的活动。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辅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意味忽视教师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放任自流,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促进、引起学生学习比以教师为中心的“精彩表演”要难得多。正因为以学生为中心了,教学理论的研究也从单单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转到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语言学习习得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探讨上来了。

6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6.1  复习笔记 

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1ysis)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1)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客观的、静态的描写;对语言的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方面而不注重意义方面。

(2)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习惯,习得第二语言意味着克服旧的习惯并形成一套新的习惯,而在形成新习惯的过程中,原有的习惯就会产生迁移作用。

②如果是负迁移则对学习产生干扰,又分为两种:一是阻碍性的干扰(prec1usive interference),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另一种是介入性干扰(intrusive interference),即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介入。

(3)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1) 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2) 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难度等级模式” 该模式将难度分为六级,从零级到五级,级数愈高难度也愈大。

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项目的区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

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

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五级:与前边的一级困难正好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这是本模式中难度最高的一项。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1) 意义 

①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

②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

(2) 局限

①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要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准确度要大。

②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③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也是不全面的。

④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干脆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也未涉及到学习者的特点。

(3) 基于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沃德霍把对比分析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①强式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弱式则是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二)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Error Ana1ysis):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1) 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常会发生。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这类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同一错误会多次重复出现。这类规律性的偏误正是中介语特征的反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学基础则: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科德认为偏误分析有如下作用 a.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b.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c.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的分类

(1) 科德把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二者的鉴别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2) 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来分类。有的学者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分为整体性偏误(g1oba1 errors)和局部性偏误(1oca1 errors);进一步分析可以分为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区分理解偏误和表达偏误。

整体性偏误:指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句式,误用关联词语,语序颠倒等),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局部性偏误: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如某些助词、冠词的误用等),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语内偏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语内偏误;

语际偏误:把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称为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往往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并不了解,这类偏误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纠正;

表达偏误:表达上的偏误不一定说明对该规则不了解,可能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因交际中的快速反应而监控不够,也可能是一定的学习策略或交际策略所造成的。对学习者适当提醒就可以。

3)科德提出显性(overt)偏误与隐性(covert)偏误的分类方法 显性偏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

隐性偏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科德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a.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

b.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

c.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的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地运用,但有时也会用错而出现偏误。

3.偏误的来源

(1) 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1ization)或过度泛化。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不论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这两类偏误实际上就是前边已经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简化:常常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5) 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对待偏误的态度

(1) 完全从消极方面看待偏误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对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则有偏必纠,一个也不能放过,以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2) 内在论则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就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到一定时候偏误就会自动克服,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5.如何正确对待偏误

(1)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①要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偏误的出现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的目的语体系即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 

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的严重性不能只根据对孤零零的句子做语言学上的分析来判断,更要看到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语言环境常常有利于减小偏误的影响。

对偏误的正确看法应当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2)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3)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而是首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以区分轻重缓急。同时还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

6.偏误分析的意义

(1)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介语理论影响下,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度泛化等语内干扰以及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所造成的偏误,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2)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从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到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3)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7.偏误分析的局限性

(1) 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 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

(3) 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偏误来源的问题本身也较复杂,有时是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难于定为某一种来源;有的则是来源本来就很模糊难于说清。而且像人们习惯使用的迁移、泛化、简化等概念都有交叉,很难明确区分。

(4) 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1.运用分析

(1) 运用分析

①运用分析是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②西方学者的运用分析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英语语素习得顺序(acquisition order)的研究和对英语某些句法结构发展进程(deve1opmenta1 sequences)的研究。

(2) 运用分析的局限性

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这就无法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2.话语分析

(1) 话语分析的提出

70年代末大力倡导把话语分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哈奇(E.Hatch)。她认为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途径是语言交际,即第二语言学习者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者之间的交谈,因此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尤其是说母语者提供的输入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关系。

(2) 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

①与外国人谈话(foreigner ta1k)的话语研究——着重研究说母语者在与该语言的学习者交谈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及这种调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②连贯与衔接——研究连贯与衔接在超句子的系统中如何实现;

③交际策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未获得目的语完整知识的情况下,为进行交际采用何种补偿策略;

④语境分析——研究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⑤课堂话语分析——研究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⑥话语功能分析——研究学习者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目的语句法的初步知识,在口语表达中完成话语功能;

⑦言语行为分析——研究某一言语行为是如何在语言中实现的,常根据某一功能(如抱怨)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中是如何实现的,来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二、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1.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 

2.大部分多学者的观点

(1)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2)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3) 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因此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也不宜孤立地看待年龄因素,而是要结合认知、情感等因素做综合分析研究。

(4)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习者的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认知因素

1.智力

定义: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inte11igent quotient,简称IQ)来表示。

2.语言学能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是指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 

(1) 语言学能测验,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主要考查四种能力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主要指识别语音成分并保持记忆的能力。常采用对一种新的语言从声音辨认符号或从符号辨别声音的试题。

语法敏感性。指识别母语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能力。如在试题的句子中找出与例句中某一成分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

强记能力。在较短时间里能迅速记住大量语言材料的能力,特别是强记大量新语言生词的能力。通过与之意义相配的母语单词来检查记忆是否正确。

归纳能力。从不熟悉的新语言的素材中归纳句型和其他语言规则的能力。

(2) 西方学者对语言学能持有的看法

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上述四种能力是学习第二语言所必需的特殊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有的辨音能力强,有的语法感强,也有的善于强记或者善于归纳,因而也出现了学能方面的个体差异。

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但学能另一方面的优势可以克服这一方面的不足,而且学能不足的方面,也能通过训练或学习的实践不断改善。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1) 学习策略(1earning strategies):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2) 学习策略大体上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大类 

认知学习策略实际上是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根据最早研究学习策略的茹宾(J.Rubin)所提出的六种认知学习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求解

学习者对所接触到的新语言材料首先必须理解,往往是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的语言情境进行猜测,并通过各种办法(如要求对话者或教师举例说明、解释或重复)证实其所做的假设。

b.推理

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知识(包括第一语言知识)以及新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概括推理或演绎推理以及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内化规则。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采取会导致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等具体策略。

c.实践

学习者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从模仿、重复、记忆到运用,以熟练地掌握目的语。

d.记忆

学习一种语言离不开记忆,不论用何种方法(记笔记、朗读、复述、比较、组织、复习等),学习者必须记住所学的规则和语言材料。

e.监控 

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语言方面或交际方面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元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元认知可以说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对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并通过认知活动中的体验,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

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计划 

根据认知活动的性质、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如预先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注意的重点并进行预先演练。

b.监控 

不论是听读或说写都做到自我监控,注意理解和表达是否正确。

c.评估

根据反馈的信息,自我检查和评估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的成绩、效果。

d.调节

根据评估结果,调节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对已出现的问题提出弥补措施。

3)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交际策略的分类:

回避。回避某一话题或放弃表达某一信息。

简化。对目的语的形式或功能加以减缩。

语言转换。在目的语中夹杂母语。

母语目的语化。用母语的语言项目或规则来表达目的语,形成母语式的目的语。

母语直译。将母语直接译成目的语。

语义替代。用比较熟悉的同义词做近似表达。

描述。用一段描述或解释迂回表达某一意义。

造词。造目的语中并不存在的词语。

重复。对对方听不明白的部分不断重复,希望能使对方听懂或争取时间想出别的表达方式。

使用交际套语。使用已经储存在记忆中的一些固定说法  

利用交际环境。一定的交际环境有助于意义的表达。

等待。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在记忆中检索。

体势语

使用其他语言。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用其他语种。

求助于对方。直接要求对方解释或重复,也可以通过停顿、眼神间接求助于对方。

4.认知方式

(1)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1e)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2) 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a.场独立性fie1d independence)是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别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

b.场依存性fie1d dependence)是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审慎型与冲动型 a.审慎型的人在学习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权衡以后才做决定或反应; b.冲动型的人在学习中反应快捷,甚至不假思索,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宁愿用猜测的办法。

歧义容忍度 a.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叫歧义容忍度。

b.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与其理念和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接受互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地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

c.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拒绝那些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对事物的看法是非白即黑,没有中间色彩,不能忍受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事物,对之采取回避的态度。

(三)情感因素

1.动机1)动机(motivation)在情感因素中又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2) 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 

①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常常来自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

②外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3) 影响最大的动机分类兰伯特(W.1a1n.bert)和加德纳(R.Gardner)提出的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

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1 motivation)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4) 如何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①要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第二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③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④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⑤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在课堂中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习者的上进心,进一步激励动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2.态度

(1) 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2) 影响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

①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②对目的语的态度。

③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3) 学习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三种 

持积极态度者往往是因为有较强的内部动机的支撑,表现为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且对学习本身有浓厚的兴趣;

一般态度往往是因外部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仅能要求自己把语言课程作为一般学习任务来完成,但缺乏主动和热情,缺乏兴趣;

消极态度往往是因外界压力被迫地学习,不仅无自觉要求也毫无兴趣,甚至有一定的反感,认为是一种沉重的学习负担,一有机会就想放弃。

3.性格主要的性格特征:

(1) 内向和外向

内向性格一般不爱说话,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表现为不爱交际、不好活动、喜欢独自学习。

外向性格则热情开朗、爱说话、善交际、非常活跃。

(2) 自尊心和抑制

自尊心(se1f-esteem)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心强,即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积极的态度。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圭奥拉(A.Guiora)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抑制心理时,提出语言自我(1anguage ego)的概念,用来表示对自己语言的认同。

(3) 焦虑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的焦急、担心和忧虑的情绪。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常表现为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焦虑几个方面。

(4) 移情

移情(empathy)是指设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语言是达到移情的主要手段,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都要不断做出假设,揣摸从对方输入的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以及将要输入的是什么信息,同时还要时刻推测自己输出的信息是否为对方所理解。做出假设和判断就离不开移情。

三、语言学习环境

(一)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

1.第二语言学习,分为在目的语社会环境和在非目的语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

(1) 语言环境 

包括视觉环境如报纸、杂志、书籍、电脑、广告和各种标志等和听觉(或视听结合)环境如广播、电视、电影、戏剧、录像、录音带等,特别是在该社会中广泛使用的鲜活的目的语口语是最重要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

(2) 人文环境

包括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人文环境除了为学习者提供自然习得目的语及相关文化因素的社会背景外,还提供了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并获得反馈的真实活动场景。

(二)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1.“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

(1) 课堂正式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无关联”的观点

①克拉申通过英语语素习得研究发现,不论学习者的年龄和母语背景如何,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有一固定不变的自然习得顺序。

②这一习得顺序不受课堂教学的影响。课堂教授语法规则对学习者习得这些规则——指运用这些规则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没有影响(除了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极其有限的、有意识的监控以外),课堂正式学到的东西也不能变成习得的东西。

(2) 课堂正式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有关联”的观点

①有不少学者认为尽管正式的课堂教学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顺序不起作用,不能帮助他们跳过习得顺序中的任何阶段,但是获得语法结构的速度却受到正式教学的影响。

②他们的实验和调查证明,在课堂上教授语法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法知识发展较快,对语法结构掌握的速度也较快,比未接受正式教学的学习者学得好。

(3) 沙伍德一史密斯(M.Sharwood—Smith)与克拉申的观点针锋相对

①沙伍德一史密斯认为学习先于习得,是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到的东西可以直接帮助习得语言,而且通过练习可以把学习来的项目转变为习得的项目。

②要达到能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水平,课堂教授语法规则非常必要,是培养准确、流利交际能力的高效率的办法。

③他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必须先明确地讲解语法规则,并有大量机会在一定的语境中练习、使用这些规则,才能将语法规则储存在长期记忆之中,从而在交际中加以运用并在交际中继续习得语言。

(4) 白丽丝托克(E.Bia1ystok)持比较适中的立场

①她认为第二语言既可通过习得也可通过学习而获得,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具体学习目标,需要达到不同的语言水平,这就决定了是采用正式讲授还是自然习得这两种不同的途径。

②白丽丝托克认为对语言知识掌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析性的掌握,即对语言规则进行分析,经过分析的语言知识易于灵活运用;另一种是自动的掌握,即语言知识能迅速准确地加以运用,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1) 课堂教学的优势

①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说来短期速成的效果。

②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实际上也就提供了这一方面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更注意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利于语言形式的掌握。

③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④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2)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①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

②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

③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教学语法体系也往往是不充分的。有的学者还认为某些语法结构只能在自然习得中掌握,不适宜在课堂中学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如处理不当还可能产生误导。

④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单靠课堂很难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完成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1.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特别需要强调在充分利用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成人自然习得的作用,这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语言环境。

2.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新的教学法体系应突破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三个层面组成。

3.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做法

(1)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除了知识与规则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外,课堂本身也能提供习得的机会。为此,就要在课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并扩大输入的渠道。

(2) 把作为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

(3) 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学生到汉语的大江大海里游泳。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_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认知方式 

【解析】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其中,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2.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_________环境。[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人文 

【解析】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语言环境又包括视觉环境和听觉(或视听结合)

环境;人文环境则包括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 

3.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把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产生偏误,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过度泛化 

【解析】过度泛化,是指说学习者(特指外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的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语言偏误。这样说来,原本“你很漂亮”说成“你好好漂亮” 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度泛化”例子。 

4.科德把错误分成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而偏误是不成系统、_________出现的。[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偶然 

【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5.交际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缩减策略和_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求成策略 

【解析】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可分为缩减策略和求成策略两大类。 6.认知方式指对信息的感知、定义、组织和记忆方法,大致分为_________和场独立两类类型。[中山大学

2010年研] 

【答案】场依存 

【解析】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类型。前者是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别开来。后者是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7.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_________、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记忆力 

【解析】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8.焦虑是常见的情感因索之一,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_________的作用。[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阻碍 

【解析】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常表现为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焦虑几个方面。一般认为焦虑

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呈负相关,过多的焦虑造成思想上很大的负担和压力,增强了抑制,会阻碍第二语言习得。

9.具有“_________”学习风格的语言学习者喜欢分析思考,自我意识较强,不太喜欢与别人交往。[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场独立性 

【解析】认知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分析能力强、自信心强、富于竞争性、善于考试;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则长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善于与人交往,因而易于在交际过程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

二、判断题

1.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焦虑、自信心和情绪。[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动机、态度和性格。

2.在心理学理论中,抑制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和自我保护。[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自尊心(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而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3.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想象力是智力的核心。[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

4.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和态度。[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动机、态度和性格。其中,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态度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性格主要包括内向和外向、自尊与抑制、焦虑和移情几个方面。

5.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对比分析是一种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和历时比较,以揭示其同异的语言分析方法。[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音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

6.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开始了“微格教学”的研究,用于对教师进行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在我国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1963 年在美国提出,很快推广到世界各地,

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

7.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的干扰作用被称为“负迁移”。[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影响中起阻碍作用的,称为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这种因为母语的干扰而出现偏误的作用称为母语的负迁移。 

8.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对比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习惯,习得第二语言意味着克服旧的习惯并形成一套新的习惯,

9.语言学习者的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也不会改变学习速度。[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儿童和少年模仿能力强,短时记忆力强,学习更灵活,敢于表现自己,善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有效地习得语言,因此在获得准确、地道的语音和流利的口语方面占有优势;而他们理解、分析能力和已取得的学习经验则比不上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学习的成分越来越大。 

三、选择题

1.一个留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不知“阅览室”这个词怎么说,就用“一个可以在里面看书、做功课的房间” 来解释,这个学生用了(    )的交际策略。[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回避    B.简化    C.造词    D.描述

【答案】D 

【解析】回避是指回避某一话题或放弃表达某一信息;简化是指对目的语的形式或功能加以缩减;造词是指造目的语中并不存在的词语;描述是指用一段描述或解释迂回表达某一意义。 

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是必然的,发生偏误的原因主要包括(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母语知识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C.文化因素负迁移    D.以上三种

【答案】D 

【解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 

3.下面哪一项不是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具备的(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较高的学能    B.积极的态度    C.强烈的动机    D.较快的语速

【答案】D 

【解析】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与所取得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高于学习其他科目的态度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强弱间接地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4.语际偏误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对比性偏误    B.过度泛化

C.发展性偏误    D.B+C

【答案】A 

【解析】人们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语内偏误;把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称为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多为发展性偏误,语际偏误则是对比性偏误。 

5.根据难度差异等级,第二语言习得难度最大的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

B.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不同的分布

C.第一语言的语言项和第二语言没有相似之处

D.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

【答案】D  

【解析】拉克特提出一种 “难度等级模式”。该模式将难度分为六级,从零级到五级,级数愈高难度也愈大。第五级为: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这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难度最高的一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偏误?偏误分析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作用?[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偏误

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其中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比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后边要加“s”,这类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同一错误会多次重复出现。

2)偏误分析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很大意义,具体表现是:

①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②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③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2.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答: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的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多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的学习主体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

(2) 学习的起点不同

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 “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并认识它。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并认识它。

(3) 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

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语言学习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外语,课下使用母语。外语在生活中没有跟母语相当的地位。

(4) 学习的动力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跟社团的成员交往,因而动力强。他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主要包括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

(5) 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基本上是不用“教”的,是自然习得的。输入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语言”,其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有具体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输入的情况则异于儿童第一语言输入情况。

3.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答:1)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的相同点

①教学目的相同,即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②教学性质相同,即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③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等相同。

④学科理论基础相同,即都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2)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的不同点

①教学环境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②教学内容不同

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即学生目的语,我国的英语等教师的母语大都不是学生的目的语。

4.成人学习外语的特点是什么?

答:成人语言学习的生理器官已经成熟,智力发育健全,思维能力较强,因而其学习外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主要包括: 

(1) 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语言材料。

(2) 已有的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迁移作用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包括正迁移或负迁移。

(3)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主要包括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要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

5.简述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中的作用。

答:对比分析是指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分析的一种应用性的对比研究方法。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可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并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偏误加以分析和解释。

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比分析理论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偏误。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一部分偏误,许多偏误还需用中介语来解释。

6.对于学生外语表达中的错误,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做法:一种是主张“有错必纠”,一种主张对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同意“有错必纠”。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 我不同意“有错必纠”,主张对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

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有效但有缺陷的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并不意味着任何错误都可以不纠正。在纠正错误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分清失误和偏误

失误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行纠正。偏误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缺陷,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教师帮助纠正。

(2) 对偏误要分清轻重缓急,是全局性错误还是局部性错误,一般性错误还是严重性错误。

(3) 要注意纠正偏误的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影响学习者的交际,不要制造紧张心理。

第四部分  教学篇

7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7.1  复习笔记 

一、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1.定义

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2.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因此通过两种语言词汇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掌握另一种语言。

3.心理学基础是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其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Wolff)。他认为心灵虽然是统一的,但能划分为不同的官能或能力,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各种不同的官能可以分别加以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其发展。

4.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

(1) 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2)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 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4) 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5.教学过程:一般从讲词法开始,然后讲句法,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并通过语法练习主要是翻译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最后对课文进行逐句的讲解并要求学生能记住。

6.优点

(1) 语法翻译法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它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体现了理性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2) 该法历史最久,有很强的生命力,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年间一直在欧洲第二语言教学中居统治地位,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精读课,也有较大影响。今天对外汉语教学高年级某些课程如综合课、翻译课的教学,仍可以借鉴其优点。

7.不足

(1) 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

(2) 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3) 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注重语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指经典文学作品)。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1.产生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2.早期的代表人物

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发表《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反对语法翻译法的德国语言教育家菲埃托(V.W.Vietor);在世界各国创办外语学校、大力推广直接法的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Berlitz);发表《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并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等。典型的教材有英国艾克斯利

C.E. Eckersley)编的《基础英语》等。

3.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1) 产生背景:当时语言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欧洲几种主要语言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与对比,研究的结果证明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并不存在完全等值的关系,这就动摇了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2)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否认意识在其间的作用。

(3) 主要特点

①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

(第一批词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课堂教学常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式。

②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③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先学话后学书面语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途径。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速的规范。

④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掌握,词语连成句子也便于记忆。

⑤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句式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4.系列法(Series Method)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倡导者为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

5.意义

(1) 直接法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并提出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教学路子,活跃了学术思想,从而开辟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这一新的领域。

(2) 直接法的许多主张,如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句本位、以模仿为主、用归纳法教语法、以口语为基础、教授活的语言等原则,丰富了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对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乃至功能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经验派教学法的先河。

(3) 直接法出现后为世界很多国家所采用,对我国解放前的英语教学法有过一定的影响。

6.局限性

(1) 过分强调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而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现实也考虑不够;

(2) 强调口语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3) 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早期的直接法过分排斥母语,对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注意不够,本来一些用母语一点就透的问题,因坚持用目的语讲解而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4) 此外,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言语技能要求也太高,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单位都能做到。

(三)情景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1.定义

情景法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2.代表人物: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H.E.Palmer)和霍恩比(A.S.Hornby)

帕默认为学习语言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有意识的学习能力,如认字、学拼读、记规则、写作等,主要为成人所有;另一种则是天赋的自然学习能力,即只注重语言内容不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能力,儿童尤为明显,成人已逐渐退化。被称为“英国应用语言学之父”的帕默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第二语言教育家。

3.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强调学生通过模仿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发音和语法的准确性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错误。

4.主要特点

(1) 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握,而言语技能又是通过掌握语言结构而获得的。

(2) 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

(3) 课堂用语是目的语。

(4) 新的语言点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

(5) 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

(6) 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语法项目进行分级排列。

(7)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

5.教学过程教师多次示范新的词语或结构,让学生集体模仿;对学生进行个别语音操练;运用已知句型进行问答以引进新句型;通过问答、造句、用提示词等练习新句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四)阅读法(Reading Method)

1.定义

(1) 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韦斯特(M. West)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时所创立,又称韦斯特“新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2) 韦斯特强调“阅读是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韦斯特形成了一整套有关阅读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应当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3) 阅读过程中避免使用母语或翻译。阅读法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语法规则,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

(4) 词汇也是通过上下文掌握,在阅读中自然吸收,而不是脱离课文讲解、翻译或死记硬背。

2.意义

(1) 阅读法首次提出了以培养阅读技能为主的单项语言技能训练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所提出的主张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2) 韦斯特等所编写的控制词汇的阅读教材和常用词表,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为第二语言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该法在两次大战之间成为教学法的主流。

3.不足之处:阅读法(特别是在其后期)尽管并不完全排斥听说技能的训练,但总的看来它过于侧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他言语技能。

(五)自觉对比法(Conscious contrast method)

1.定义:自觉对比法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2.理论基础

(1) 重视德育、把教育教养任务放在首位的苏联教育学思想,认为学校的每门课都有通过传授知识而培养科学世界观的任务,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母语,因而外语课不是单纯的工具课而是知识课。

(2) 当时苏联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

3.特点

(1) 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教学全过程都要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

(2) 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

(3) 在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

(4) 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文,以免囫囵吞枣。

(5) 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的教学,反对听说领先。

4.贡献:自觉对比法把语言对比引进第二语言教学并置于教学法体系的重要部位,同时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提出学习第二语言从自觉到直觉的理论,这些是对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实践也证明在培养学习者的语文修养方面有其成功的一面。

5.局限性:过分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的讲解(有时甚至占 80%的课堂教学时间),忽视操练和交际性练习,因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六)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1.定义:听说法是本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2.语言学理论基础:主张对活的语言(口语)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而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教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3.心理学理论基础: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4.特点

(1) 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

(2) 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3)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4) 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5) 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

(6) 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7)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从多种途径强化刺激。

5.教学过程按特瓦德尔(W.F.Twaddell)的归纳分为五个阶段

(1) 认知。教师向学生展示新语言材料(句型),借助于实物、情景、手势等使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

(2) 模仿。在教师的反复示范下,学生准确地模仿。

(3) 重复。通过反复练习(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等),不断重现已模仿的语言材料,达到让学生牢记(背诵)的目的。

(4) 变换。用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如词语替换、句型转换、句子扩展等)给学生以活用的机会。

(5) 选择。用问答、对话、叙述等方式,让学生选择学过的词语或句型,描述特定的场景或事件,进一步活用。

6.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弗里斯(c.c.Fries)和拉多等。

7.代表性的教材:《英语900句》。

8.意义

(1) 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第二语言教学法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2) 听说法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提出了许多合乎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重要原则,至今仍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为人们所遵循。

(3) 听说法继承了直接法的主要原则,同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强调目的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

(4) 采用句型教学已被证明是掌握目的语规则的有效手段,既避免了语法翻译法的繁琐讲解,又使语言结构的教学得以落实,从而能真正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

(5) 在母语的使用上也采取比较灵活的态度,避免直接法绝对排斥母语的片面性;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9.缺点

(1) 该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和动物等量齐观,把外语学习看成如同训练动物,学习者只是对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强化养成新的语言习惯。这就否认了人的认知能力的能动作用。过分强调机械训练不仅枯燥无味、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也忽视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 结构主义语言学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认为只要彻底了解语言结构就能理解别人、表达自己。这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纲并无原则区别。其结果,学习者也只能流利地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但难以具备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3) 听说法还可能使学习者产生阅读、写作能力差,出现缺乏语文素养、知识面窄的弱点,难以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

(七)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

1.定义: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音)感知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它首创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所以也叫“圣克卢法”。

2.代表人物:古布里纳(P.Guberina)和古根汉(G.Gougenhein)。

3.典型教材:《新概念英语》。

4.视听法的理论基础

视听法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同时受到完形心理学的影响,强调完整地感知事物,通过具体情景或图像使词语组成一个整体、一种完整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整体结构感知。所以视听法也叫“整体结构法”。

5.特点

(1) 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

(2) 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3) 整体结构感知;

(4) 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6.教学过程

(1) 感知,一般先让学生看幻灯或电视,配合录音感知课文大意,边看边听边记忆;

(2) 通过图像和录音,由教师讲解词、词组和句子,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3) 在放图像和录音的同时,让学生模仿、重复、熟记、回答问题,进行大量练习;

(4) 利用图像和录音,通过叙述课文内容、自由对话、评论课文、扮演角色等形式,或以新的图像和录音进行问答等,用目的语表达思想,培养活用目的语的能力。

7.贡献

(1) 视听法广泛使用声、光、电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

(2) 它强调整体感知并特别重视在情景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对后来的功能法有一定影响。

8.缺点

(1) 主要是重视口语会话而忽视书面语的阅读;

(2) 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和综合训练而忽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

(3) 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掌握而未能着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八)自觉实践法(Practice of law Method)

1.定义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2.代表人物: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3.心理学基础

别利亚耶夫的外语教学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目的语学习过程就是用目的语思维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者的内部言语中运用目的语,做到用目的语思维,才能养成自动的言语熟巧和语感,达到直觉掌握目的语的程度。而用目的语思维及自动的言语熟巧及语感,只有在大量的目的语言语实践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直觉的掌握是从自觉的实践中获得的。

4.语言学基础:苏联著名语言学家H.B.谢尔巴院士关于区分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学说,并根据这一学说将第二语言教学分为语言教学、言语教学和言语活动教学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5.主要特点

(1) 自觉性原则。强调学习者要自觉掌握语法理论知识并理解语义和句子的实际用法,用来指导言语实践活动。可以采取理论先行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实践后进行理论概括的方法。

(2) 实践性原则。第二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量的言语实践。

(3) 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吸取交际法从语言交际需要出发选择一定语义一功能项目的做法,同时结合结构法在典型情景中选择典型句型的做法,并组织在一定的题材之中。

(4) 口语领先原则。吸取直接法的主张,特别是在入门和初级阶段体现口语领先原则,在口语教学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

(5) 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句子是言语的单位,在句子的基础上学习单词和语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言语活动能力。

(6) 综合性原则。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民俗等方面以及听说读写技能综合进行教学,以培养言语活动能力。

(7) 考虑母语的原则。课堂上尽可能使用目的语,使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思维建立联系。

(九)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又称认知一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60年代产生于美国。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

2.主张

认知法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认知法又重新肯定了强调语法学习和发展智力的语法翻译法,因而也被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

3.语言学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4.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认知法还受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学科结构论”和“发现学习论”等心理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5.特点

(1)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一反应的学习。

(2) 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

(3)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以学生的活动和操练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训练,口语和书面语并重。

(5) 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特别是进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可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利于目的语的学习,但反对滥用母语。

(6) 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对错误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反对有错必纠,防止因纠错过多使学习者怕出错而影响到语言的运用甚至失去学习信心。

6.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理解新语言材料及其语言规则的意义、构成和用法开始,经过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练习和操练以培养语言能力的阶段,最后进入脱离课文进行交际性言语活动以培养运用语言交际能力的阶段。

7.贡献

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如强调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就大大拓宽了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使第二语言教学法走上了更为科学的发展道路。

8.缺点:过多的语法知识的讲解、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不重视口语和听说技能

二、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

(一)团体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1.创立60年代初创立于美国

2.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柯伦(C.A.Curran)。

3.定义:团体语言学习法是一种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也称为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

4.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整体学习观,认为人类学习是完整的人的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是既有认知思维的一面又有情感需要的一面,两者需要协调一致。

5.团体语言学习法强调学习的六个基本要素

(1) 安全感(security);

(2) 注意力和进取心(attention.aggression);

(3) 记忆力和思考(retention-reflection);

(4) 辨别(discrimination)。

6.团体语言学习法的基本程序

(1) 一般是6~12个学生在教室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在圈外。学生用母语传达一个信息,教师译成目的语,学生如感兴趣就用目的语重复。

(2) 别的学生则仍用母语进行这一话题,传达更多的信息,教师再翻译并让学生重复,会话就这样继续下去。学生也进行各种小组活动。

(3) 学生将在班上或小组的目的语会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并转写下来或者把黑板上的句子抄下来,这就成了教材,用来对目的语的语言点主要是语法、词汇进行分析。

(4) 如果学生愿意,作为被咨询者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解释一些语言规则,也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一些词语和语法的用法;对于学生的错误,则尽量少纠正,通过表达正确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学生主动问起时才判断对错。

(5) 学生还对课堂和小组活动的经验、感受进行思考,并向大家作报告。

7.特色

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老传统,充分发挥学生和主体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学习心理特点,注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决定学习的内容、方式。

8.不足1)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起步阶段完全要求学生自己摸索,有时会事倍功半;而教学内容和方式一切由学生自己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学生牵着教师鼻子走,又偏于另一个极端。

(2)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胸有成竹,才能在仅扮演顾问角色的限制下,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咨询提供与之水平相应的表达方式和结构规则。这是一般教师难以做到的。

(3) 在教学中对用语言规则来指导言语交际活动、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二)默教法(The Silent Way)

1.定义

默教法是美国教育家加特诺(C.Gattegno)于60年代初首创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2.主要理论基础

(1)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教育思想,认为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式的、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学生是主要的活动者而不是被动的听话者;通过发现或创造而不是通过记忆与重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人为的方法”是指成功的学习需要学习者通过运用沉默的意识和积极的试验,对语言习得做自我投入。

3.主要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服从于学;

(2) 教师的沉默是默教法的最大特点;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用彩色棒、彩色挂图、指示棒以及实物、动作、手势等手段,以代替教师的口头讲解;

(4) 教师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对学生的成功失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

(5) 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6) 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培养听说能力,随后培养读写能力;

(7) 把词汇看做语言学习的核心,将词按功能进行分类,依照一定的顺序学习。

4.默教法的教学过程

一般在课堂的前一部分进行语音教学,起始阶段教师边示范发音边指点图表上的记号,以后就通过指点图表上的记号让学生操练并校正音素、词组和句子的发音、语调、重音和节奏。

5.优点

(1)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在课堂活动的组织方面,在间接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方面,在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和检验语言规则方面,都有很多创造。

6.缺点

(1) 过于强调教师少讲话,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不仅影响到语法知识的传授,也影响到教师的示范;

(2) 过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规则,把很多时间花在探索、归纳上,对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也未必很有帮助。而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纠正,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 语言脱离社会语境,对语言的交际价值重视不够。

(三)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1.定义

(1) 全身反应法(简称TPR)于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阿舍尔(James T.Asher)。这种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

(2) 全身反应法是以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为依据。

2.主要教学原则

(1) 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在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前应先培养其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先进行充分的听力理解训练后才能转入说的训练(一般在20课时后才进人口语会话教学)。

(2) 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目的语。

(3) 在学习者已准备好并有了说目的语的要求时,再让他们开始学习说话,说的训练也是从让学习者向同学发指令开始。

(4)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少焦虑的状态下学习语言并有成就感。

3.教学过程的步骤

(1) 教师先用母语介绍本课要采用的学习方法,然后一边发指令一边做示范。教师发指令先让个别学生做,再让全班做。

(2) 教师只发指令,不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自己做。先是全班做,然后几名同学做,再让自愿者上来做。

(3) 教师将前后发出的指令结合起来,同时做示范动作;然后发指令让学生做。

(4) 教师将前后发出的指令结合起来,但不做示范动作,先让个别学生做,再让全班做,并变化指令的顺序,让学生做出反应。

(5) 教师把指令(短句子)写在黑板上,每次不超过3个。

(6) 鼓励能说的学生发指令,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动作。约在20课后进行对话教学,搞一些短剧、游戏、看图片幻灯等课堂活动。

4.特色:全身反应法主张先理解后表达,通过动作指令学习语言,这是该法的一大特色,是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贡献。

5.局限性:对成人学习的特点注意不够,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且用一般动作表达语义毕竟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暗示法(Suggestopedia)

1.定义

暗示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夫(G.Lozanov)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这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2.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

3.暗示

暗示是指建议或诱导,按罗扎诺夫的解释,它在人们意识领域并更多地存在于各种超意识(即或多或少不自觉的心理活动,意识范围以外的东西包括无意识的创造、直觉、灵感等)层面上发挥作用,体现为来自外部或个性内部的意识——超意识的刺激,以激发人的潜力,实现超过平常能力许多倍的超常记忆和超常创造性等。

4.罗扎诺夫提出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心理、生理规律的三个基本原则

(1) 学习活动应由整个大脑组织参与。

(2) 教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应同时进行。

(3) 学习者的意识过程和超意识过程应同时地、不可分割地进行。

5.正确的暗示主要采取两种手段:威信和稚化

(1) 威信是指教师的威信和信息来源的威信。

(2) 稚化是指把成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看做是小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像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由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对话、游戏、唱歌、体育;扮演各种角色,形成轻松愉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气氛,重新获得孩童学习的自信和自发性。

6.暗示法的特点

(1) 布置舒适幽雅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2) 不仅要调动学习者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和形成的愉快轻松的心情,充分发挥无意识活动的作用,做到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协调发展,以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力。

(3) 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威信以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

(4) 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7.暗示法的教学过程

一般分为展示语言材料和运用两个阶段。第一天是展示语言材料,第二天和第三天分别对课文进行初步和进一步讲练和运用。

8.优点:暗示法特别强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运用心理、生理学规律和心理疗法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心理组织。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也成为欧洲教学法的一个热门讨论题。

9.缺点:该法强调了记忆,而对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对语法规律之于语言交际的指导作用则重视不够。

暗示法过分强调学习环境的布置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又带来了片面性。

(五)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

1.产生:自然法是 70 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新教学法,其倡导者是美国加州大学西班牙语副教授特雷尔

Tracy Terrell)和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

2.定义:自然法所说的“自然”是指成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原则。自然法是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与研究,提出在非自然条件(即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3.理论基础:语言交际理论和克拉申的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输入”的五个假说。

4.特点

(1) 以培养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全部用来进行交际。

(2) 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语言学习应从理解开始,加强听和读的活动,推迟口语表达。为了集中于理解,允许学习者用母语回答问题。

(3) 强调自然习得,课堂全部用于进行注重内容、注重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语言形式方面的讲解和练习放到课外进行,词汇量比结构的准确更重要。

(4) 一般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免影响其表达的积极性,只有在笔头作业中才纠正错误,并强调自我纠正。

(5)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优化学习情绪,降低情感过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确定教学内容。

5.自然法把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表达前阶段,也就是集中发展听力理解能力的“沉默阶段”。一般通过教师发指令让学习者完成动作,也可以利用图片或学习者的身体、衣着特征进行描述和辨认。

(2) 早期表达阶段,在学习者一般已能理解500个词的基础上,强调依靠学习者自己的习得能力来进行表达活动。

(3) 扩展表达阶段,进一步发展表达能力,常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自由对话、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

6.意义

(1) 该教学法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视情感因素,主张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体现了人本派教学法的特色;

(2) 它强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这与交际法有共同之处;它还吸收了其他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法,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7.不足

(1) 过分强调了习得的作用,而对课堂教学条件下有意识学习的作用估计不足;

(2) 过分依赖尚未完全证实的“自然顺序”假说,对教授语言结构、让成人掌握语法规则的意义缺少认识;

(3) 在非目的语环境中,特别是非本族语教师很难不断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4) 让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决定学习的进展速度,也并非每个学习者都能做到。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1.定义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较早称为“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意念一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2.产生:产生于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

3.中心:英国。

4.创始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

5.代表人物: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L.G.Alexander)、威多森(H.G.Widdowson),荷兰的范埃克(J.A.VanEK)等。

6.最有名的教材:《跟我学》。

7.语言学理论基础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8.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9.交际法一反其他教学法以语法或句型结构为纲的传统做法,明确提出以功能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行为。

(1) 交际大纲把语言功能分为六类

①传达与了解实际情况;

②表达或了解理智性的态度;

③表达或了解道义上的态度;

④表达或了解情感性的态度;

⑤请人做事;

⑥社交。

(2) 意念意念是指功能作用的对象,即功能的具体内容,常用来回答“什么”、“谁”的问题。

意念又分为普通意念和特殊意念。

普通意念是指与功能相关的时、空、数量等关系,适用于各种话题和背景,是所有学习者都必须掌握的,与功能称为“共核”;

特殊意念是指由话题直接决定的词汇项目,也就是各类词汇。

10.交际的三大要素:功能、普通意念、特殊意念。

11.交际法的特点

(1) 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2) 以功能和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人为的“教科书语言”。

(3) 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

(4) 以言语交际的主要形式——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语音、词汇、语法主要通过话语情景综合教学,必要的句型操练也是为掌握话语能力服务的,并结合话语进行。

(5) 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不排斥单项技能训练,但要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6) 通常按话题螺旋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将功能与结构结合在话题之中,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每一话题有几次循环,每次逐渐增加难度。

(7) 强调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苛求语言形式,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错误能不纠就不纠,尽量鼓励学习者言语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 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ISP,如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等“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突出不同交际目的和方式、不同交际范围里所使用的目的语的特点,在所选用的语言材料及听说读写言语技能训练方面都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12.交际法与听说法的比较

(1) 目标

听说法是培养语言能力,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追求达到说母语者的发音水平;功能法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更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而正确性要由语境来决定,追求可理解的发音。

(2) 重点

听说法对结构和形式的重视超过意义,语言学习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句子是基本教学单位;功能法则意义和功能压倒一切,语言学习是学习交际,话语是基本教学单位。

(3) 内容

听说法不强调学习语言的变体,语言项目不一定情景化,教学顺序由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决定,先听说后读写,先口语后书面语;功能法把语言变体看做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语言项目必须情景化,教学顺序主要由学习者对内容、功能或意义的需要和兴趣决定,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阅读和写作根据需要从一开始就进行。

(4) 方法

听说法要求记忆以语言结构为基础的对话,操练是主要的方法,追求“过度学习”,通过句型教学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在长期严格训练后才开始交际活动,教学过程中避免语法翻译;功能法的对话以交际动能为核心,一般不需要专门记忆,不排斥句型操练但主要通过交际活动掌握目的语系统,从一开始就鼓励交际活动,并采用一切能帮助学习者的手段。

(5) 母语听说法尽可能避免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初级阶段禁止翻译练习;功能法在需要时允许适当用一些母语,也可以进行翻译练习。

(6) 师生

听说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和顺序并成为课堂的主宰,通过操练严格控制学生的学习,不放过学生的任何错误,避免错误形成习惯;功能法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参加者和资源提供者,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自由地运用语言,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通过无数试误和发现的学习掌握语言。

13.交际法教学过程的几个步骤

(1) 展示新语言材料;

(2) 对每段对话进行口头练习;

(3) 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基本交际表达法及其相应的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发现并总结用于表达功能的结构规则;

(4) 在教师提供的一定交际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形式从有指导的到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常采用游戏、谈话、即席讲话、讲故事、讨论、辩论、扮演角色、即兴表演等解决问题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14.优点

(1) 交际法明确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力图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来加以实现;

(2) 提出功能意念范畴,并依此制订了教学大纲,突破了以语言结构为纲的传统观念;

(3) 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主张以话语为教学单位以代替“句本位”的传统做法;

(4) 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流利性,并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

15.缺陷

(1) 语言功能和意念是很广的概念,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还很不够;

(2) 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在教学中的结合是长期以来难于解决的问题;

(3) 课堂教学交际化难以真正做到;  

(4) 交际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带来了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一系列新问题;

(5) 允许学习者犯错误不等于对学习者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三、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一)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概况

1.酝酿时期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以改革运动中产生的直接法及其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语法翻译法的挑战为特征,开始了对语言教学法的专门研究。

2.确立学科的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这期间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从40~50年代的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到60年代的认知法和各种人本主义教学法、70年代的交际法,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独立发展时期

70 年代以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对习得过程、习得规律和学习者的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特殊发展道路。不再仅仅依附于语言学这一门支撑学科,而是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二)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分析

1.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各种教学法

(1) 分析教学法流派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和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2) 美国教学法家理查德和罗杰斯(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模式。这一模式分三个层次:

路子approach),即该教学法所依据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

设计design),由路子所决定的语言教学计划和安排,实质上反映了主要教学原则;

步骤procedure),实现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技巧和课堂的活动。(3)从纵向综合分析教学法流派的不同类型

理论层面

a.四大派教学法从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语言学习理论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重语言结构规则,强调课堂中的自觉学习;一类重语言的功能意义,强调在课堂内外交际中自然习得。两类划分存在交叉现象(见图示,教学法名称带括号者表示按该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属于这一类)。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重语言结构规则


重语言功能意义

课堂中自觉学习


课堂内外自然习外交际中得

认知派

经验派

人本派

功能派

(语法翻译法)

(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直接法阅读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

交际法

(自觉实践法)

自然法

语言学理论基础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

功能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

联结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分类表

b.第一类重语言结构规则的,包括主要受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影响的认知派、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联结——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经验派。

c.第二类重语言功能意义的教学法,主要受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设计层面 

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学与教的活动类型、学习者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教材的作用等方面,实际上体现了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

a.从教学目标来看

重语言结构规则的一类,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教学和口语听说技能的训练,追求语法语音的准确性;重语言功能意义一类则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追求在交际中能成功地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

b.在教学大纲的制订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顺序安排方面

重语言结构规则的一类着重语言点的学习,教学内容强调“如何说”,并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或出现的频率确定教学顺序,这顺序对所有学习者都是相同的;重语言功能意义一类着重题材的学习,教学内容强调“说什么”,教学顺序由学习者交际的需要来确定。

c.学与教的活动类型反映了教学过程

绝大部分教学法特别是重结构规则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都以传授式为主,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作为语言教学当然也包括语言技能的操练。人本派教学法则更多受到发现式学习的影响,主张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d.不同教学法所经常采用的活动类型也不同:重结构规则的如听说法基本上采用对话活动和句型操练;重功能意义的如交际法则主要采用“完成任务”的活动,这种“任务”常常是参加者带有“信息差距”或要求“传递信息”。

e.同一活动在不同的教学法中作用也不同

交互活动的游戏在听说法中只是为了使枯燥的句型操练能有一些变化,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在交际法中同样的游戏则用来进行相互交流的练习。

f.学习者的作用主要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控制程度、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相互影响的程度

g.教师对教学过程所起的作用,体现在他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还是顾问、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程度和对决定教学内容所负的责任以及师生交互活动的方式。

h.教材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法中有不同的体现

重结构规则的教学法要求教材对教学内容和进度做详细规定,并且要提供足以示范的结构规则和词语用法;功能派和人本派的教学法则强调教材应给教师和学习者自主性的发挥提供较大的空间,所用材料不应是专门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编写的,而应是为本族语者所用的“真实”的材料。

步骤层面步骤一般指展示新语言材料的活动、语言练习的方法和对学习者表达的形式和内容给以反馈的步骤和技巧。

2.客观、辩证地对待各种教学法流派

(1) 首先应该看到各种教学法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每种教学法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语言教学的某种需求,各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所负的使命,而且受到一定的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影响。

(2) 各种教学法之间存在着对立、排斥的关系,同时又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 各种教学法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4) 新旧教学法没有互相取代,而是长期共存。

(三)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是________。[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情景法 

【解析】情景法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情景法早期称为口语法(Oral Approach),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H.E.Palmer)和霍恩比(A.S.Homby)。 

2.70 年代以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对习得过程、习得规律和________的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学习者 

【解析】70 年代以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对习得过程、习得规律和学习者的研究。这一转变是受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和心理学、教育学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转变的结果是第二语言教学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特殊发展道路。不再仅仅依附于语言学这一门支撑学科,而是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3.现代第二语言教学法注重学习主体的作用,________是辅助者和促进者。[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教师 

【解析】20世纪60年代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学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听任教师摆布的传统格局已从认识上为人们所否定。 

4.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目标是全面掌握语言,这种教学法是________,语言学基础是________和________,心理学基础是________。

【答案】功能法;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解析】功能法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代表人物为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和范埃克,它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功能为纲,有助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5.直接法是作为________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答案】语法翻译法 

【解析】直接法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法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6.________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答案】功能法 

【解析】功能法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它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功能为纲,有助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7.任务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胡伯拉和________。

【答案】纽南 

【解析】任务教学法是交际法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

8.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的教学方法是________。

【答案】功能法 

【解析】功能法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它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功能为纲,有助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9.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的教学法是________。

【答案】听说法 

【解析】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代表人物为弗里斯、埃比、拉多。听说法的特点包括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反复实践,养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等。

10.________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答案】直接法 

【解析】直接法又称“自然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他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法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11.18世纪末,由奥伦多夫开创的一种语言教学法是________。

【答案】语法翻译法 

【解析】“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包括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教授“规范”语言,重视使用经典的“名著”、“原著”等。

12.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________。

【答案】结构主义语言学 

【解析】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以20世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 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其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13.功能法的心理学基础是________。

【答案】人本主义心理学 

【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二、判断题

1.语法翻译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联结主义心理学。[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语法翻译法的心理学基础是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其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 

2.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方法。[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较早称为“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意念一功自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3.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由于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认识。[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各种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语言本质特征和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认识,因而对教学规律有不同看法。它影响到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课程教学程序和方法的确定,以及测试评估手段的选择等。

4.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产生最早的教学法流派是直接法。[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等对语法翻译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阐述,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5.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是能创造性运用、生成无限句子的规则体系,语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发现、掌握并运用语言规则的过程。[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概括的说其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他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由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习得机制”所决定的,简单地讲,就是一套复杂的语言“转换—生成”规则,在这一些内在的规则系统的作用下,人类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语言学习是充分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和天生的语言能力的过程,是靠不断地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并通过验证,对这些规则进行内化和运用的过程。

6.认识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

7.听说法强调用语言做事,鼓励学生通过交际学会交际。[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听说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而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其语言学理论基础为社会语言学。

8.第二语言教学法通常包括教学原则、方法和技巧等不同层次上的具体内容。[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

三、选择题

1.分析教学法的流派市政建设尖从三个方面着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和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北京大学2010年研] 

A.教学原则    B.教学对象    C.教学过程    D.教学背景

【答案】A 

【解析】正确地认识一种教学法就需要对其体系做全面了解,并研究对之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同时还要从教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分析出不同教学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教学法流派主要应从三方面人手,即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和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2.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历史比较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C.行为主义          D.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主义语言学 

【解析】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主张对活的语言(口语)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而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教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3.第二语言教学“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厦门大学2011年研]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社会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系统功能语法

【答案】C 

【解析】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而不是习惯体系,因此学习第二语言首先要理解句子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重在创造性地活用。

4.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A.历史比较语言学    B.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C.认知语言学理论    D.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答案】B 

【解析】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主张对话的语言(口语)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而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教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5.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是(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形式主义    B.功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6.最古老的教学法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语法翻译法    B.直接法 C.阅读法        D.听说法

【答案】A  

【解析】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在欧洲用于教授古希腊语、拉丁语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7.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教学法是(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语法翻译法    B.直接法    C.听说法    D.任务教学法

【答案】C 

【解析】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8.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是(    )。[厦门大学2010年研] 

A.儿童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答案】B 

【解析】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行文主义,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9.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    )国,其语言学基础是(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加拿大

E.结构主义语言学 F.转换生成语言学 G.历史比较语言学

H.机械语言学

【答案】BE 

【解析】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代表人物为弗里斯、埃比、拉多。听说法的特点包括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反复实践,养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等。

10.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    ),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    )。

A.认知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儿童心理学

E.巴甫洛夫

F.斯金纳 G.皮亚杰

H.华生

【答案】CH 

【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为华生。该学派反对心理学探讨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 S(刺激)一 R(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坚持客观研究法,面向生活,冲击了内容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

11.功能法产生于(    )。

A.30年代的苏联

B.40年代末的美国 C.60年代初的北欧 D.70年代初的西欧

【答案】D 

【解析】功能法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它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功能为纲,有助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12.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    )。

A.重视思维和理论知识的作用

B.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C.促成学生第一语言的正迁移

D.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答案】B 

【解析】直接法又称“自然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他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法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13.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    )。

A.听说法 B.直接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

【答案】A 

【解析】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代表人物为弗里斯、埃比、拉多。听说法的特点包括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反复实践,养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等。

14.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

A.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母语

B.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C.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 D.直接把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答案】B 

【解析】直接法又称“自然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他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法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15.直接法的直接是指(    )。

A.不用书本,直接听说

B.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C.直接翻译目的语

D.直接去目的语国家学习

【答案】B 

【解析】直接法主张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目的语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言语能力。

16.专用语言教学是在(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语法翻译法

B.直接法 C.认知法 D.功能法

【答案】D 

【解析】专用语言教学是指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有利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17.以下不属于任务教学法的主要特点的是(    )。

A.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B.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C.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D.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答案】D 

【解析】任务教学法是交际法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使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属于“语法翻译法”的缺点。

18.以下不属于听说法缺点的一项是(    )。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答案】C 

【解析】直接法又称“自然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他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四、简答题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教学法流派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合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行为主义的主要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视听法的心理学基础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认为是刺激一反应过程,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感官,可以增强刺激、加快反应并加深记忆。同时图像与声音相联系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图像(情景)单独呈现时,学习者也能自动做出反应。

2.简述认知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点。

答:认知法又称作“认知——符号法”,是“现代的语法翻译法”。其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发现和创造性运用,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掌握语言。

(1) 认知法的理论基础认知法的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

(2) 认知法的主要特点

①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②以学生为中心。

③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④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⑤适当使用学生母语。只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

⑥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3) 认知法的缺陷

①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②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③作为一个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研究。

8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8.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一) 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目的

1.兴办留学生教育的目的

使汉语学习者利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更好地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学到他们在国内无法学到的东西。 

2.智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一项根本教育任务,在智育中应当坚持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的原则,中外学生一视同仁。同时需要给予外国学习者更多的帮助。

3.体育和美育:带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常常是外国学习者非常感兴趣并乐于接受的。

4.德育:本着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的原则,确定德育的内容。根据经验,对外国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道德的教育和团结友好的教育。

(二)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因此要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语用规则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智力活动的过程。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基本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是非智力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语言学习中也发挥重大作用。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除了直接有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外,还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四个方面:

(1) 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2) 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3) 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4) 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语用规则指在一定的语境下语言的使用规则,也就是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内容、形式和应对方式进行选择的规则。

2.课程设计

(1) 定义

课程设计,简单说来就是制定课程。这里所指的课程是正式的教学科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以及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课等。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2)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三类主要课程

汉语技能课,又分为综合技能课(原称为精读课)和专项技能课(即听、说、读、写技能课)。

汉语言知识课,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知识课。

中国文化知识课,包括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知识。

3.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1) 教学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2)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通常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一)确立教学原则的指导思想

1.从相邻学科中汲取理论营养

(1) 语言学理论为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对语言特征的看法(语言观)直接决定教学原则。

(2) 心理学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所提出的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个体因素的作用以及学习过程等,涉及到教与学的关系原则以及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系列原则。

(3)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教育学所提出的普遍教学原则。

(4) 跨文化交际理论决定了有关语言教学中揭示文化因素的教学原则。

2.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更要研究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

(1) 在确定教学原则时,应该参考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原则,更主要的是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从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出汉语教学自身的规律性。

(2) 要继承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和吸取我国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问题。

3.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原则

既要根据汉语的教学规律总结出一定的教学原则,体现学科的特色;同时又不应把它固定化、模式化,要容许以不同方式来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为了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应注意:

(1) 首先必须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尽可能做到如交际法所提倡的“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习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并不排斥(特别是初级阶段)为了掌握语言形式并养成习惯、适当采取听说法所强调的句型操练等机械训练方式。

(2)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内化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但语言知识的教学要为培养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服务,通过练习把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3) 培养交际能力需要运用实际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材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该原则的体现:

(1) 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订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2) 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用启发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4) 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

(5) 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方法。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1)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这里还有个“情景”问题。情景通常指一定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功能离不开情景,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在结构、功能、文化的大三角中,我们把情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来研究)。

“文化”也是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2) 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含义

结构是基础

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功能是目的

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

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结构、功能、文化的结合应贯串语言教学的始终。一般说来,初级阶段以结构为主,中级阶段要加强功能并巩固、扩展结构,高级阶段文化教学、特别是目的语国家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分量应逐渐加大。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精讲多练”是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教师总结出的一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原则。“精讲”是对教师的知识讲授而言,适当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规则的介绍,对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练习也必须是在理论和知识指导下进行。“多练”是指学生在课上、课下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语言运用的熟巧度。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利用母语或媒介语,主要指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备课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以确定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指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少量地用母语或媒介语进行难点讲解。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一)教材的重要性

1.教材的定义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狭义

的教材指教科书,广义的教材除了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各种教学音像资料等。

2.教材的重要性

(1) 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同时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

(2) 教材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教材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深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

(3) 教材在学科发展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教材来自教学第一线,又直接运用于教学第一线,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通过教材的使用,还能反馈教学效果,引起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思考。一种新教学法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通过代表性教材来加以体现和传播。教材可以看做是教学理论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

(二) 教材的依据

1.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2.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3.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4.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三) 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

1.针对性

(1) 适用对象的最基本的特点: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

(2) 其他特点

①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

②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不同。

③学习者学习的起点不同。

④学习时限的不同。

2.实用性实用性的体现:

(1) 教材内容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是学习者进行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是在生活中能马上应用的,也是学习者急于要掌握的。

(2) 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

(3) 要有利于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既要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提供大量的、充分的练习。

(4) 要有利于开展交际活动,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3.科学性

(1) 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2) 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3) 对语言现象(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的解释要注意准确性,避免造成对学习者的误导。

(4) 教材内容要反映出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及时更换陈旧内容。另一方面,语言研究的新成果进入教材,又要持慎重态度,这也是科学性的体现。

4.趣味性

(1) 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

(2) 教材内容要反映现实,是学习者所关注的话题。

(3) 教材内容要逐步加大文化内涵,多方面介绍目的语文化。

(4) 多样化是形成趣味性的重要因素。

5.系统性

(1) 教材内容在基本知识介绍和技能训练方面,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和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安排方面,要平衡协调、有一定的章法。

(2) 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各部分要分工合理,相互呼应。

(3) 纵的方面,初级、中级、高级不同阶段教材要衔接;横的方面,综合技能课与听、说、读、写专项技能课教材要配合。还

(4) 要考虑图片、幻灯、声、像、电脑辅助教材的提供。

(四)教材设计的类型

1.按教材的体例分

1)综合型和分科型

综合型 a.80年代以前的教材大都是综合型教材,即主要用一套课本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

b.长处:语言要素、言语技能在一本书中能紧密配合、协调安排,利于综合性训练。

c.缺点:四项技能集中于一门课、一位教师,对教师的经验和水平的要求较高,容易顾此失彼,各专项技能也可能得不到专门的训练。而且,一本教材也必然限制了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

分科型 a.80年代以来,由于实施按专项技能训练开设课程,因而也就出现了一批按技能编写的分科型教材。

b.长处:分科型教材既能使每项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其共核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重现与巩固。

c.缺点:专项技能分别训练容易使四种技能割裂开来,削弱之间的联系,而交际中是很少运用某一单项技能的。同时开设几门平行课,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外,只有当学习者获得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时,才谈得上分科训练;开始阶段很难、也不宜进行分科教学。

(2) 单课制和单元制 

①单课制的编排方式是一课一个单元,几课以后有一综合复习。

②单元制是由几课内容或几种技能训练组成一个单元,一本书分若干单元。划分单元的方法,按语言结构分,相关的语法点组成一个单元,既避免了单调地、不自然地重复某一语法规则,也有利于学过的语法点在单元内各课的循环复习。

③有的则按内容或话题来划分,几课相近的话题或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词语,能对表达某一方面的内容集中训练。也有从技能的角度分单元,在同一单元中安排听说读写多项技能训练。

(3) 直线式和螺旋式

直线式 

a.直线式安排就是将语法点或句型按难易排列,从第一课开始一课教一个或几个语法点,直到最后一课。除了在课文中重现外,同一语法点除个别因用法较复杂而分作连续几课介绍外,作为讲练的重点一般不会出现两次。

b.缺点第一,编者企图一次就把某一语法点介绍清楚,并设想学了这一次,学习者就能基本掌握该语法点。这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依次解决的方式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法结构的过程需要循环往复。

第二,按难易程度安排语法点往往是主观的,而且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学生急于要运用的形式可能安排得很后,而尚未学到的语法点必须避免在课文中、练习中和交际中出现。

螺旋式

a.交际法主张的螺旋式安排,又称圆周式安排。即将话题和句型结构根据交际需要并适当照顾难易度分成几个圈,每圈都将主要话题和句型结构出现一遍,而圈与圈之间又逐步加深难度,呈螺旋式上升或是同心圆扩大之势。

b.作用:这样安排既能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一圈中)接触较多的话题和句型结构,便于及早地运用和交际,又能使同一话题和结构多次出现,反复巩固加深,符合认知规律和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

2.按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分

(1) 课文型

①以课文作为语言教学内容的粘合剂,以讲授课文为主,通过课文学习语言结构和词语。

②优点:在一定语境、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语言,整体认知,有利于培养话语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缺点: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的训练不易突出,不适宜初级教材。

(2) 结构型

以结构为纲,根据语法或句型结构的难易程度和词语的分布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这类教材强调对句型反复操练,养成习惯。其缺点是对语言的交际运用重视不够。

(3) 功能型

以功能为纲,根据功能项目——用语言完成的交际任务——的常用程度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不考虑或较少考虑结构的先后。这类教材强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缺点是:对功能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功能与结构的结合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容易忽视对语法结构的系统掌握。

(4) 结构一功能型

①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以结构安排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结构所表达的功能,使结构应用于一定的功能。

②弥补了纯结构型和纯功能型教材的不足,并吸取两者的优点。但这类教材也未能很好地解决结构与功能的结合问题,容易让结构成为支配的因素,功能则成为附属,可有可无。

(5) 功能一结构型

在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中,由功能占支配地位,在一定的功能项目下教结构。这一类型比较难照顾到结构的系统性,对已初步掌握语言结构的中级学习者比较适用,而不宜用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

(6) 话题型

①话题是指会话的中心内容。话题型教材以话题为纲安排教学内容,在话题中常常突出一定的功能和结构,体现出综合性。

②优点:选题比较灵活,不受功能的限制。课文在话题型教材中起重要作用,因而能体现出一定的情景与文化,有利于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交际能力。

③缺点:以话题为纲,功能和结构的系统性均难照顾到。

(7) 文化型

以文化知识为纲、结合语言教学编写的教材。文化知识指跨文化交际中与母语文化对比所显露出的文化差异。

这类文化差异常常造成交际障碍。这类教材必须与语言教学很好地结合,否则就成了文化教材而不是第二语言教材。

(五)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

1.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

结构法教材指以语言结构(语法)为纲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结构法教材强调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并在基本语法知识的指导下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1) 新中国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邓懿等编写)于1958年正式出版

①这部教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结构法教材的特点

教学内容以语法为纲,以词汇、语法为中心,重视系统的语言知识的讲授(初期教学中曾用母语翻译),采用演绎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语法知识。

②这套教材的最大功绩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从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中分离出来,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实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③这部教材的缺点

语法知识过于繁琐(两册共介绍l96个语法点),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课文内容也比较单调枯燥,当时也还不可能提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问题。

(2) 1971~1972年出版《基础汉语》(赵淑华、王还主持编写)和与之衔接的《汉语读本》(许德楠、张维主持编写)

(3) 北京语言学院复校后在编写的供校内使用的教材中,开始了句型教学的试验,1974年开始编写、经过校内试用、于l977年修订出版的《汉语课本》(李德津主持编写)。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用句型代替了范句。

4)1980 年出版《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任远、赵淑华等编著)。《基础汉语课本》集中了以前各套对

外汉语教材的优点,成为结构法教材时期的集大成者,代表了80年代以前我国对外汉语基础教材的最高水平。

 2.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

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是在基本上保留语法体系完整性的情况下结构与功能的结合,是以结构为基础的结构与功能的结合,应该说这是把功能法的长处与我们长期采用而且比较擅长的纯结构法路子相结合的产物。

(1) 1981~1982年,受教育部委托,专门为我国教师在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编写的基础汉语教材《实用汉语课本》第一、二册(北京语言学院刘珣、邓恩明、刘社会编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 1986年出版的《今日汉语》(复旦大学胡裕树主编)。是比较典型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材。其最大特色是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初级阶段的教材中就用浅易的文字大量介绍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3) 1986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初级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学院鲁健骥主持编写),是第一套对外汉语教学分技能系列教材,由进行综合训练的主干教材和与之配合使用的《阅读理解》、《听力练习》和《汉字读写练习》等教材组成。

4)1988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学院李德津、李更新主编)在系列教材的编写方面又做了新的探索。

(5) 与此同时,差不多同时出版的《科技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学院杜厚文主编),则是为打算进入理工科院系的外国学习者编写的汉语预备教育教材。

(6) 1987年出版的《开明中级汉语》和同年出版的《开明初级汉语》(孙晖等),是南开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编写的以话题和功能为主线的口语教材。

(7) 除了反映这一阶段教材编写特点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路子以外,其他编写路子也在同时进行探索。

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汉语初级教程》(邓懿等编)、《汉语中级教程》(杜荣等编)和《汉语高级教程》(姚殿芳等编)的系列教材。

8)1990 年正式出版的《说什么和怎么说?》(南京大学邱质朴编)是我国第一部完全以功能为纲的中级口语教材,在对功能项目的分类、编排和研究方面反映了当时对外汉语教材的最高水平。

980 年代后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上册陈田顺等编,下册刘镰力等编)和《高级汉语教程》(姜德梧主编),取代了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基本上遵循中学语文教学路子的六册《文选》。

10)1990年出版的《中级汉语听和说》(北京语言学院李明等编),是一次创新的尝试。1991年出版的《中国家常》(北京大学杨贺松编)为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开创了一条新路。同类教材还有l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的《新编汉语教程》(刘瑞年、李晓琪编)和1993年出版的《高级汉语口语——话题交际》(北京语言学院章纪孝主编)和《当代中国话题》(北京语言学院李振杰主编)等。

(六)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质量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1) 就质量而言,教材雷同和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严重。

(2) 就品种而言,对外汉语教材的品种仍十分单调,不能很好地满足多方面的学习汉语的需要。

2.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很多教材都是在没有词汇、语法、汉字大纲,没有功能意念大纲以及文化大纲的情况下编写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3.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

20年来我们在教学法的改革探索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教学模式非常单一,也就导致教材编写路子的单一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大部分教材仍是以一本书、一支粉笔为教学手段,甚至连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教师手册)都未能配备齐全。在充分利用音、像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方面,更远远落在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后边。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对外汉语教学以________为中心,以________为主导的基本原则。[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学生;教师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这是针对教与学的关系而提出的一条根本原则。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

“教”必须为“学”服务。

2.第二语言教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旅游口语》、《商务汉语》是按________分的。[中国传媒大学2010 年研] 

【答案】体例 

【解析】80年代以来,由于实施按专项技能训练开始课程,因而也就出现了一批按技能编写的分科型教材。

分科型教材既能使每项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其共核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重视与巩固。 

3.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言语技能、________和相关文化知识四个方面。[首都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言语交际技能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4.教材的推进模式一般分为直线式和________两种。[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螺旋式 

【解析】直线式和螺旋式。这是指教材的语法结构或话题内容排列的方式。直线式安排就是将语法点或句型按难易排列;螺旋式即将话题和句型结构根据交际需要并适当照顾难易度分成几个圈,每圈都将主要话题和句型结构出现一遍,而圈与圈之间又逐步加深难度,呈螺旋式上升或是同心圆扩大之势。 

5.汉语教学中的________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内容。[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语言要素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6.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________,又是一种________。

【答案】外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即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7.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

【答案】交际能力 

【解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交往日益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语言逐渐成为交际工具。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工具,从而更好的交流。

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综合课;专项技能课;专项目标课;语言知识课;翻译课;其他课程 

【解析】综合课是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综合课是主干课程。专项技能课是以训练某项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技能训练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点。专项目标课是以一种有专门的教学目标和专项教学内容的特殊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方向的技能和能力。

9.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教学活动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环节。

【答案】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解析】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以便指导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10.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答案】语音;语法;词汇;汉字 

【解析】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的声音,是语言交际功能的声音形式。语音发音准确是语音学习的基本要求。词汇学习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语法即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各种规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判断题

1.口语课教学内容一般采取以交际功能项目为主线编排。[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对外汉语基本教学原则之一为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书面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基本结构,而口语课教学更侧重于现实的交际价值。同时,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学习目的和不同学习期限,听说读写和口语、书面语的侧重也应有所区别。 

2.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是中心环节。[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3.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育目的是根据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所决定的。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目的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4.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教育目的是根据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所决定的。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目的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5.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的“语言要素”指的是汉字、词汇语法。[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语言要素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根据汉语的特点需要加上书面语言的文字——汉字,这样就构成了语言的四要素。

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的总体设计,这是因为它可以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做出规定。[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吕必松认为总体设计“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相互衔接的统一整体”。

7.《英语 900 句》是听说法的代表性教材,而《跟我学》则是用交际法编写的著名教材。[南开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听说法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一种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将听说放在首位,通过反复进行句型结构的口头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最终能自动化的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方法。《英语900句》集中了英语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900个句型,以供读者进行英语的学习和口语练习,是听说法的代表性教材。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跟我学》是由60集组成,包括60个主题,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10项语言功能,穿插有情景剧和实景对话及歌曲,是用交际法编写的著名教材。 

8.语言要素教学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语言要素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根据汉语的特点需要加上书面语言的文字——汉字,这样就构成了语言的四要素。学习者需要掌握语言要素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 

三、选择题

1.第二语言教学中通常所谓的“听说读写”指的是四种(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A.语言知识    B.语言技能    C.语言变体    D.语言表现

【答案】B 

【解析】语言技能就是指听、说、读、写的技能,言语技能以语言要素为基础,受语言规则的制约,保证言语的正确性。

2.完全按照字、词和语法等语言项目为纲编写的教材属于(    )型教材。[厦门大学2011年研]

A.功能    B.情景    C.任务    D.结构

【答案】D 

【解析】结构型教材以结构为纲,根据语法或句型结构的难易程度和词语的分布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这类教材强调对句型的反复操练,养成习惯。其缺点是对语言的交际运用重视不够。

3.在汉语教材中,一个语言项目在不同阶段有规律地多次出现并附有练习,这体现了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

   )原则。[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重现    B.语言对比分析    C.学习与习得结合    D.重视交际能力

【答案】A 

【解析】语言教学,不论是结构、功能还是文化,都应体现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先简后繁、先一般后特殊、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学生学习。由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完成,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都应采取循环往复、加强重现、以旧引新、逐步深化、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通常所谓的“语言要素”指的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语音、词汇、语法          B.语音、词汇、汉字

C.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D.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答案】C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5.主要评估该教材是否达到了编写者本身设计的目标,这是(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实然性评估    B.应然性评估

C.主观评估      D.客观评估

【答案】A 

【解析】着眼于教材自身的、内部的、实然性的评估,主要评估该教材实际上是否达到了编写者自己的设计目标,也就是检验编写过程中的教材,特别是实际编写出来的教材是否达到它的设计目标、设计要求以及其他的预先“承诺”,其评估标准主要来自于教材内部。 

6.第二语言教学中通常所谓的“听说读写”指的是四种(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语言知识    B.语言技能    C.语言变体    D.语言表现

【答案】B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①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②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③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④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7.下面哪一点不是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中山大学2011年研] 

A.科学性    B.理论性    C.实用性    D.趣味性

【答案】B 

【解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主要原则包括: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

8.在语音训练中采取措施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克服学习者在发音上的心理障碍。这是坚持了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直观原则      B.趣味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情感激励原则

【答案】D  

【解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这是针对教与学的关系而提出的,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它体现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以及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上。

9.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    )。

A.全面分析语言教学规律

B.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C.协调各教学环节

D.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做出规定

【答案】B 

【解析】总体设计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

10.(    )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

A.口语训练 B.技能操练 C.教材编写 D.课堂教学

【答案】D 

【解析】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11.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是(    )。

A.总体设计 B.教材编写 C.课堂教学 D.语言测试

【答案】C 

【解析】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12.中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属于(    )类型的课程?

A.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课

B.是阅读课的一种,与泛读课相对

C.属于训练读写的综合性课

D.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

【答案】D 

【解析】综合课是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综合课是主干课程。

13.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    )来划分的。

A.语言材料的性质 B.语言知识的内容

C.语体风格 D.语言技能

【答案】D 

【解析】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这一环境中使用规定教材,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中使用的语言。

四、论述

1.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答: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能用汉语进行交际。

(1) 对外汉语课程是技能课、工具课

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课是技能课、工具课。

(2) 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律的学习最终服务于交际能力的提高

虽然语言教学中也要教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但这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进行的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语言课上过多地讲解语言知识,例如讲词语的种种义项,讲语法知识,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这就是混淆了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目的,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

2.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谈谈你对这个教学原则的理解。

答:《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认为“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把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符合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 

(1) 对外汉语学习需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则

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无论习得母语还是学习外语,都要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要重视汉语语法教学,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结构规则。

(2)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汉语语法知识,而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因此要十分重视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3) 对外汉语是文化的载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一种外语也即掌握另一种文化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总之,结构、功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一不可。

3.简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

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

(1) 起点不同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 第二语言学习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既可产生正迁移,也可起到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语言习得不存在这些问题。

(3) 第二语言学习中存在着文化冲突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习得中不存在此问题。

(4) 教学对象不同以及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的对象一般是儿童,学习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了掌握母语的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的对象大部分是成年人。因而学习者的目的多样,影响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9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9.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1) 师生关系含义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教学原则中所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师生互动作用的表现

①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②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3) 师生关系的实质:是相互真诚对待,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教学和为人都能采取亲近、尊敬和信任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成长采取关心、帮助和严格要求的态度。

2.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品德养成方面所受的教育并非只来自教师一方,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其他同学、有时来自自我教育。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排除一切干扰,克服各种困难,需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并随时进行自我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同学之间的互动则起更大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的特点是,感性的语言材料通过视、听、读等途径被学生感知,进入大脑形成表象。这一感知过程是通过展示语言材料和进行初级操练实现的,特别是机械性操练,如模仿、重复、替换等。

2.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的特点是,从感知的表象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运用综合、分析、概括、推理的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从感知的大量语言材料中进一步了解言语的含义、结构规则和用法。

3.巩固阶段

巩固阶段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识记、理解的大量语言材料中归纳出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扩大、完善目的语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各种练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操练)和交际实践,内化这些规则并形成言语技能,使其长期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阶段

这里所说的运用是指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当然也包括一部分课堂中模拟交际的练习。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记忆的再认阶段,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力为特点的阶段。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环节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任务和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固定班级的学生进行某门课程教学的形式。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与目标地位: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是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1) 课堂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也教授语言知识,但更强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为最终目的。而技能和能力更需要靠学习者的大量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因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自然也就更多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课堂教学方式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主,要进行高密度、快节奏、多形式的语言操练活动和交际活动。特别提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提倡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3) 课堂教学气氛

技能训练的难度和技能训练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要求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收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4) 课堂教学环节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环节是以每节课内的教学内容来划分的,每一种语言要素的讲解或言语技能的训练都要体现完整的环节。而每节课之间、每课书之间又要有循环往复的复习巩固。因此教学环节常有交叉,呈多层次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握。

(5) 课堂教学语言

第二语言教学要求课堂使用的教学语言是正在学习的目的语,要求通过运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这就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受到学生对目的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限制。

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这里仅就一般语言课的教学提出五个主要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和布置课外作业。

(1) 组织教学 

①目的: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和谐气氛。

②具体做法:开始上课,师生互致问候,或稍稍谈论一点师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活跃气氛。然后由教师检查学生出席情况,对缺席学生表示关心。有时为了增加练口语的机会,每天请一名学生做一两分钟的口头报告。

本环节的最后由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 复习检查

①目的: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发现并弥补教学中的缺陷,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②具体做法:由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上一堂课布置的作业,有时对作业进行集体订正,用口头或笔头形式复习前一课已学的内容。教师对复习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性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检查新课的预习情况(常做的是听写生词),过渡到讲练新课的环节。

(3) 讲练新内容

①教学的新内容涉及到生词、语法(特别是句型)和课文等所有部分。

②特点:教师适当的讲解(展示)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讲一部分练一部分。

(4) 巩固新内容

①巩固的方法主要仍是练习,但已由上一环节的机械操练为主转入有意义的练习,并进行初步的运用练习。

②巩固阶段的另一项要求,是对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5) 布置课外作业用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

4.汉语课外活动

(1) 汉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①课外活动常常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根据兴趣自愿参加并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活动。这比课堂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寓教于乐,更能体现趣味性,不受传统教学程式的限制。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发挥情感因素作用,排除心理障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专长。

③课外活动能提供自然习得机会,接触真实的交际情景,比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

④课外活动常采用竞赛形式,鼓励学生积极竞争,激发进取心,并能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即使失败,也不像课堂考试失利那样产生心理压力。

(2) 汉语课外活动的原则和形式

①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也适用于汉语课外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实践活动一定要体现运用汉语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课外活动一定要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充分展现其才能。

②形式:形式很多,小组活动、大型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活动

(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1.备课与写教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具体备课工作有三个方面:

(1) 分析教材

①要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要分析这部分内容与前后部分的联系,即已学的知识和以后要学的知识与本课的关系;

②要研究与本课同时教授的平行教材、平行课本与本教材的关系;

③要研究本课教学内容的内部关系。

(2) 分析教学对象

①要了解总的情况,即本班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风气、程度的分布(特别是困难生和尖子生的状况);

②要尽可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姓名及有关背景情况,特别是情感认知方面的个体因素,如动机、态度、性格、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认知方式等。

(3) 确定教学方法

上述备课内容应落实到教案中。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时数、教具准备、教学环节、板书设计和教学后记。

2.课堂组织管理

(1) 排除心理障碍,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驾驭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实质,是主导课堂教学的教师能自始至终掌握全场,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

“表演教学法”,即教师和学生都充当一定的角色,他们之间形成演员与演员的关系。

(3) 稳定课堂秩序。

3.教师的语言

(1) 这里的“教师的语言”(teacher talk)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2)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应当注意

①不论语音、词汇、语法或汉字,都应准确、规范,不允许有错误存在(这是教师的语言与学习者的中介语根本不同之处)。

②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指令和提问。教师的语言应简练,避免长篇大论的讲解,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问答,以加强交流、互动,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习者。

③除了语音操练或新词语教学以外,无论课堂或课外交际,语速都应正常或接近正常,避免夸张。

④选词用句浅显易懂,随着学生程度的提高应逐渐增加语法的难度和词汇的多样化。

⑤课堂中使用的语言要有意识地重现已学过的句型和词汇,以利于学习者的复习巩固。

⑥尽量运用目的语与学习者沟通,避免语言转换或夹杂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

⑦克服口头禅或过多重复、啰嗦等其他不良语言习惯。

4.教师的提问

(1) 提问的类型

①根据提问的目的,分为理解新知识的问题、训练技能的问题、灵活运用的问题和检查复习的问题。

②按提问的性质分,有机械重复型的问题(重复、替换),有已知答案的明知故问型的问题,有封闭型的问题,还有开放型的问题。

(2) 提问的方式

教师应面向全班提问题,所有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集中于几个成绩好的、教师喜爱的,或是与教师积极配合、总是表现得愿意回答的外向型学生。此外,先提问题,后指定答问的学生,能集中全班的注意力,促进大家思考。

(3) 提问的难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不同难度的问题。

(4) 对答案的反馈 

①肯定的反馈比否定的反馈对改变学生的习惯更有作用。肯定的反馈不应只是“好”、“对”等简单的肯定,应有较为具体的评论,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②否定的反馈不宜重复学生的错误,而应说出正确的答案,更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评改。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反馈,就构成了典型的师生会话“三话步”(three-inove)回合的结构。

5.板书

(1) 作用

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笔记外,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纲目清楚,更具条理性,也可以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对外汉语教学的板书,还有将听说技能训练与读写技能训练相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认读汉字和学习汉字机会的作用。

(2) 板书应当注意

①汉字一定要正确、规范。笔顺应与教材一致,字形要美观,至少要端正,给学生以示范的作用。

②板书要很好地设计。

③板书要鲜明、醒目,适当运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

6.其他技巧

(1) 课堂教学技巧,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如教师的着装应整洁大方、适度美观;教师的仪态应亲切和蔼但不要太随便,应幽默风趣而不庸俗,面带微笑、运用一定的表情体势但不要流于表演作秀。

(2)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精神饱满、胸有成竹,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善于因势利导处理偶发事件。

(五)课堂教学的评估

1.重要性

教师通过教学评估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获得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学生通过评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与教师进一步沟通。同行和教学管理者通过教学观摩,对课堂教学展开研讨,实现教学最优化。

2.课堂教学评估的出发点和具体方面

课堂教学评估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的任务,以基本教学原则为依据,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活动,特别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的习得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其中应着重评估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

(2) 教学内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3) 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得合理、清晰、紧凑、自然,能否处理好新课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旧课知识的重现、复习之间的关系。

(4) 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得当,是否体现了精讲多练的原则。

(5) 是否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而且有效。

(6) 是否体现了成熟的教学技巧,包括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和语言、板书技巧、教学辅助手段的利用、教师的教态和课堂气氛等。

(7)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二、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一)语音教学

1.语音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1) 任务: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2) 意义: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不学好语音,会影响口语的表达,也影响到听力;反之,如果语音很标准,往往一开口就能给交际对方以好感,形成融洽的交际气氛。

2.语音教学原则

(1) 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①历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特别是长期班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阶段,往往在汉语教学刚开始时,称“语音阶段”。好处是能较系统地学习语音,集中力量打好语音基础。缺点是在一段时间里让学习者反复、单调地进行语音操练,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也会产生“语音阶段能解决全部语音问题”的错觉,认为以后无需再抓,结果语音还会“回生”。

②另一种方法是不设相对集中的语音阶段,而只在开始用很短的时间(两三天)快速介绍拼音方案,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先过一遍,然后把语音教学与词汇、语法和课文教学结合起来,“细水长流”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语音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阶段学会,只能先让学习者有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

③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短期集中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语音一开始就似是而非。更重要的是对语音的要求要贯串教学的始终,到高年级也不能放松。

(2) 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①在语音阶段有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音素教学,强调打好语音基本功。即从音素人手,教好一个个音素的发音后再教词、句子;一种是语流教学,强调从会话人手,一开始就教句子,音素在会话中得到纠正。

②人们主张把两种做法结合起来。既要采用分析型的单音素教学,特别是难音难调的训练,狠抓基本功;同时又要采用综合性的语流教学,考虑到语音在语流中的使用规律,把语音教学与会话结合起来。

③具体做法是:语流——单音素——语流。

(3) 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或媒介语语音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声、韵、调是构成汉语音节的三要素,也是语音教学的基础。一般从语流教学出发,按交际功能的需要选择句子、词语,从而确定音素,声韵调结合教学。

(5) 听说结合,先听后说语音听觉的训练即对语音特征的感知,是辨别词义、语义的前提,也是学习发音的前提。

(6) 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语音是靠练学会的,要反复模仿、反复练习。

(7) 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要掌握汉语的声调和难音,只有反复地、刻苦地练习,别无它法。

3.语音教学的方法

(1) 教具演示。

(2) 夸张发音。有时为了突破难点,适当加以夸张。

(3) 手势摹拟。

(4) 对比听辨。

(5) 以旧带新。

(6) 声调组合。用一定的有意义的词语练习声调的组合。

(二)词汇教学

1.词汇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1) 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意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信息,也就无从交际。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也是从单词开始母语的词汇学习,并贯串一生;而语音、语法在成年以后的进展则很小。词汇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词汇量的控制和词汇的选择

(1) 在日常交际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汉语词汇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具体的课程或教学班应掌握多少词汇量,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时间。

(2) 词汇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词的范围

现有的词汇大纲可以作为主要参考。具体教材或教学中词汇的选择,应从词汇的实用性、常用性和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词汇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经济、政治、专业词汇领域;尽可能照顾到具体词先于抽象词、实词先于虚词(必要的虚词要及时出);开始出口语和书面语兼用的中性语体的词,再扩大到不同语体的词;适当出一些熟语。

3.词汇教学原则

(1) 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不同语言之间除了专有名词和单义的术语之外基本上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即使在可以对译的情况下,也可能在附加色彩的文化内涵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 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单词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确其含义,了解其用法。要提倡“词不离句”,避免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要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运用掌握词语。

(3) 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词汇系统是语言的子系统,词与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聚合关系方面可利用词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关系、同音关系等帮助掌握词的意义关系;在组合关系中可通过词义搭配和句法搭配来掌握词义的组合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 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词汇可分为积极掌握词汇和消极掌握词汇。积极掌握词汇是指要让学习者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称表达性词汇;消极掌握词汇是指能识别、理解的词汇,要求学习者能听懂、读懂就行,也称接受性词汇。不同言语技能所要求的词汇量也不相同。

(6) 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语音、语法都需要重现才能不断巩固。词汇由于数量太大,更需要加强重视

4.词汇教学的方法

(1) 直接法。表示具体意义的词语(指事物或动作),常用直观法,便于声音与概念直接联系。无法直接用实物展示的,也应尽量用目的语直接进行描述或解释。

(2) 翻译法。在用目的语难以解释的情况下,若母语与目的语的词对应明显,可以通过母语翻译,一点就通,免得绕圈子。

(3) 情景法。把新词放在语境中,也就是联系句子、话语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理解。

(4) 语素义法。利用汉语构词法的特点,用语素义解释词义,把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词引到语素上来。

(5) 搭配法。通过词与词的搭配来理解词义并学会正确使用。

(6) 话语联结法。指在话语中学习词汇,特别是关联词语的用法,宜于在话语中掌握。

(7) 比较法。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点。

(8) 类聚法。利用词语之间的聚合关系,依据一个固定的语义群或话题,将相关的词语同时讲解或复习,使新旧词语互相对照。

(9) 联想法。人脑平时储存多种语言信息,在一定的新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机制就会调动起与这一信息相关的储存信息。这是一种联想反应。

(三)语法教学

1.语法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1) 任务: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意义: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语法教学一直处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2.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教学语法不同于专家语法,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规定哪种说法是对的,哪种是错的),稳定性(为多数人所接受而不是一家之言),实践性(要能指导语言的实际运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要按照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规律提供一套汉语词组、句子和话语的组装规则系统。

3.语法教学的原则

(1) 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2) 从句型人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句型是从大量句子中总结出来的典型句式。句型教学是用操练句子结构模式的办法来使学生学会造句的方法。

(3) 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4) 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

(5) 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练习的类型有三种:

机械性练习。这种机械性的单个句型操练对于熟练掌握语言的结构形式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讲练新内容的环节中适当运用机械性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有意义的练习。这是在机械性练习掌握语言结构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对答案进行思考、选择的练习。

但练习的内容仍以教材(课文)为基础,答案仍然是有控制的。

交际性练习。这是真实交际或接近于真实交际的练习。

(6)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打埋伏”的办法:即让某些语法点先在句中出现但不做讲解操练,让学习者先获得感性认识。

(7) 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病错句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

4.语法教学的方法

(1) 归纳法。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突出了大量的练习实践,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观察能力。

(2) 演绎法。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这种方法适合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是认知教学法流派一直提倡的方法,对一些较难语法点的学习效果尤好。缺点是容易流于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

(3)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再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四)汉字教学

1.汉字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1) 任务: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2) 意义: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掌握汉字就学不好汉语。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3) “先语后文”是指先进行口语和听说的教学,后进行汉字和书面语读写的教学,把口语和汉字的教学分开。

(4) “语文并进”是指口语听说教学与识字读写教学同步。

2.高频率常用字的选择

(1)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常用字3500 个,在200多万字的语料中覆盖率达到99.48%。

(2) 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规定了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590个,丙级字附录(表姓氏和地名)11个,丁级字670个,丁级字附录30个,四级共收字2905个。这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标准。

3.汉字教学的原则

(1) 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

语文并进,实际上也就是随文识字的教学。其优点是汉字在一定的语境(课文、句子和词)中学习,有利于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用法;每学一个新字总是形音义紧密结合,避免学习者忽视或记不住汉字。缺点是汉字的出现由课文内容决定,随意性很大,无法按汉字本身规律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2) 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3) 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

无论是介绍汉字特点、汉字演变、汉字结构规律,或是对音符、意符进行解释,作为正式教学,都应当以传统的字源学特别是“六书”理论为依据,以保证汉字教学的科学性。

(4) 按笔画、部件、整字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①首先需要对汉字字形进行解析,将汉字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笔画是现代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犹如拼音文字的字母。汉字笔画的走向和书写的顺序叫笔顺。部件(也称字素)是汉字形体中具有组字能力的结构单位。

②在学习汉字部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掌握部件的组合规律,即汉字的结构方式(独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等)。从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方式四方面进行教学,使汉字教学有规律可循。

(5) 重视对比,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识记汉字。对形近字和同音字需要进行结构和字义的比较。同音字则需要通过形义的对比,避免写出别字。

三、语言测试

(一)语言测试的作用

1.语言测试

(1) 含义: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2) 测试的任务:在于如何诱导出体现受试者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言语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量化和说明解释。

(3) 语言测试对人的言语行为所表现出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4) 语言测试的特点 间接性。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只能通过诱导出的言语行为来间接测量。

片面性。语言测试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受试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但实际上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全部考一遍,只能采取抽样的方式、通过编制有限的试题来加以测量。

主观性。测试的全过程都是由有关人员操作的,特别是评分很容易受到评卷人的不同认识和主观好恶的影响。

偶然性。测试的命题、受试者的临场发挥以及评卷等过程中总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

2.语言测试的作用

(1) 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 评估人材,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 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 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二)语言测试的种类

1.按用途分类

(1) 学能测试(aptitude tests)

学能测试又称潜能测试或性向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和素质。学习语言的潜能包括:语音的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语言的记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

(2) 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s)

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某一教学阶段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取得什么成果。测试的内容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教什么考什么。

这是一种回顾性的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目前所达到的程度,是与一个较长期的目标相联系的。

(3) 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s)

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

务的要求。这是一种回顾兼预示的测试。它具有较高的区分性,受试者的分数反映了他在全体受试者中的位置。

(4) 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s)

诊断测试是为了了解受试者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在较短的一段学习时间里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测试。目的是迅速直接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这也是一种回顾兼预示性的测试,常常是与一具体的短期目标相联系。

2.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类

(1) 客观性测试(objective tests)

①客观性测试的试题答案是固定的;评分是客观的,不受评卷人主观认识和个人兴趣的影响,不论是谁评分结果都一样,甚至可以用机器评分。

②客观性测试测量的结果比较客观,分数可靠;试题覆盖面大,针对性较强,能进行多方面的考查;阅卷方便,适用于大规模考试。缺点是命题较难,而且只能测量理解、识别技能,难以测出表达技能。

(2) 主观性测试(subjective tests)

①主观性测试每个试题允许不止一个答案,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卷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评卷者由于认识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②主观性测试更有深度,能测出受试者的表达技能、综合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观性测试命题比较容易,可以防止靠猜测得分和作弊。缺点是阅卷费时且评分不易遵循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且试题量小,测试的范围也较窄。

3.按命题方法分类

(1) 分立式测试(discrete-point tests)

①分立式测试是对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和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分别进行单项测试。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些成分和技能。而这些成分和技能都可以分别进行单项测试,以确定受试者的总体语言能力。

②长处:在于想考什么就能考什么,受试者无法回避,而且大多采用客观试题。

③缺点:只能测量各个孤立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而各个单项知识、技能之和不一定等于其总体语言能力。

(2) 综合性测试(integrative tests)

综合性测试是对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的测试,以测量受试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能力。综合性测试认为语言是个整体,人们在实际使用中不可能只运用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一种技能,而是各种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综合运用。

(3) 交际性测试(communicative tests)

交际性测试是测定受试者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理论基础是语言功能和语言交际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性测试不仅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而且要全面考查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4.按分数解释的方法分类

(1) 标准参照测试(criterion.referenced tests)

标准参照测试是测定受试者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用来评定受试者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成绩测试属于这类测试。

(2) 常模参照测试(norm-referenced tests)

常模参照测试是将受试者的个人成绩与集体考试成绩相比较,以决定受试者的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的一种测试。所谓“常模”,是指同一批受试者掌握该目的语的平均水平。这种测试的目的在于显示受试者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必须使受试者的分数拉开。水平测试、学能测试都属于常模参照测试。

5.按测试的制作要求分类

(1) 标准化测试(standardized tests)

①标准化测试是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设计、命题、施测、评分、分析等)实行标准化处理,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有较高效度、信度,能测出受试者真实水平的测试。

②这种测试由权威机构和专业队伍研制。为了保证严密的科学性,标准化测试通常是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的常模参照测试。

(2) 非标准化测试(non-standardized tests)

非标准化测试是指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命题、施测和评分的测试。规模一般较小,没有统一的标准。成绩测试、诊断测试都属于这一类。

(三)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

1.效度(validity)

(1) 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2) 效度又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经验效度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表面效度指某个测验或考试从表面看来是否测了它旨在测量的东西,有没有缺漏的部分,有没有偏题怪题。这是观察者靠主观评价得来的效度。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内容效度指测试的内容是否是应该考查的,是否反映了这项测试的要求,或者说试题所包含的内容代表性、准确度和覆盖面如何。

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结构效度又称理论效度,指考试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做出的预测,而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测试的成绩。结构效度是最重要的效度,是效度的核心问题。

效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效标关联效度是指确定一种能反映测试效度的参照标准,然后考察某一考试与该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

(3) 标准效度又分为共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共时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指这次考试与时隔不久的作为标准的另一次考试相比较,看两者的相关程度。

预示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指这次考试与未来的考试相关的程度。

(4) 影响效度的因素 

①测试的目的不明确,需要考什么不清楚;

②命题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会影响效度;

③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效度。

2.信度(rehability)

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1) 一般从三个方面衡量测试的信度

测试的稳定性(stability) 

测试的稳定性也称再测信度。即用同一套试题在较短的间隔和尽可能相似的环境中对同一批受试者测试两次,然后计算两次测试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在1.O0与0.O0之间。相关系数愈大信度愈高。

测试的等值性(equivalence)测试的等值性也称为复本信度。即用同一考试的两份具体题目不同但题型、内容等值的试卷,对同一批受试者在没有太多时间间隔的情况下进行测试,然后算出两次测试成绩的相关系数,从而评定其信度。

测试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内部一致性也称为内部一致性信度。常用分半法,即用一份试卷施测,然后将该试卷按奇数偶数分成题数相等的两份,求这两份的相关系数。最准确的检验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计算它的α系数。

(2) 影响信度的因素

①测试的题量;

②试题的同质性;

③试题的区分性;

④受试者水平的多样性;

⑤评分的客观性。

(3) 测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①信度是效度的前提;

②信度高并不意味着效度一定高;

③效度不高,信度高也没有意义。

3.区分性(discrimination)

(1) 区分性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

(2) 测试的区分性从试题的难易度和试题的区分度两方面考虑

①试题的难易度指试卷中应包括适当比例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

②试题的区分度指试题能区分受试者水平差异的程度,它与难易度相关,是更重要的指标。

4.可行性(practicality)

可行性指测试是否简便、经济、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特别是评分是否容易。如果不方便、不经济,即使是好的测试也难以推广。

5.后效作用(backwash)

测试是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教学以影响,这就是测试的后效作用。

(四)标准化语言测试的过程标准化语言测试的四个步骤:

1.设计命题

(1) 考试设计。明确考试目的,制定考试大纲,确定考试的类型、范围、内容、重点、方式、题型、题量、分值、难度、评分和计分方法、考试时间等。

(2) 拟定编题计划,制订考试蓝图或试卷各部分细目表。

(3) 命题:广泛征题、由命题员编题并进行筛选。

(4) 预测。

(5) 项目分析。根据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确定哪些试题符合考试要求。

(6) 按大纲进一步审查试题并编制成正式试卷。

(7) 为保证试题及每份试卷的质量,应建立题库,把经过试测和项目分析,符合效度、信度、难易度、区分度要求的试题存入题库。

2.考试实施

通过宣布考场规则、发布主考指令严格控制考场秩序,特别是统一考试的时间、答题的方法步骤。

3.阅卷评分

对客观性试题实行机器阅卷,尽可能消除人的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

4.统计分析

将阅卷评出的原始分数转换为导出分数,使分数具有明确的意义并有可比性。将同一考试的不同考卷进行等值处理,然后就此次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做出报告。同时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对这次考试本身也要进行总结。

(五)语言测试的内容与主要题型

1.语言测试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听说读写言语技能和反映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技能以及语言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等,也就是语言测试的内容。

2.语言测试的题型

(1) 题型是指试题的类型。一份试卷所采用的题型及各种题型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试的目的和对语言水平的看法。

(2) 编制各种题型的试题应注意的事项

①试题编制者对每道题要达到的目的应当十分清楚,要排除与测试目的无关的因素;

②试题固然要针对学习者的难点(常常是通过与其母语的对比或学习者常出现的偏误中得出),但也要照顾目的语常用的句型和词汇;

③试题应在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范围之内,一般不应超纲;

④除了考记忆能力外,还应当考思考能力和猜测能力;

⑤成绩测试应当是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相结合;

⑥题序安排要体现由易到难,以排除受试者的心理障碍。

3.多项选择题

(1) 定义:多项选择题一般是先提出情景(称为题干),并提出四个答案的备选项,让受试者选择其中的一个(其余三个叫干扰),所以也称四项选择题。

(2) 优点:评分客观,因而信度大。可以直接考出编制者想考的问题,使受试者无法回避,因而效度也大。

由于答题迅速(只要在正确答案上划勾),因此题量可大。

(3) 缺点:不能测表达能力,有25%猜对的概率,命题费时费力。

(4) 编制好多项选择题应当注意的事项

①试题本身要明白易懂。

②一个项目(问题)只测试一种语言现象。  

③答案必须是惟一的。

④主干与四个备选项之间、各道题之间不能给正确答案以任何暗示。

⑤设计干扰项是多项选择题编制的最大难点。干扰项一定要起到似是而非的干扰作用,不能牵强附会随便拼凑。

4.综合填充题

(1) 定义:综合填充是完形测试(cloze tests)的基本形式。即在一篇短文中隔一定的字数删去一个词,让受试者补上。有人巧妙地把这一题型译成“漏字”。

(2) 基础:以格式塔的完形心理学派理论为基础,认为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体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3) 编制综合填充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汉语综合填空一般应考虑以词为单位。虽是不定距离留空,但间隔也要调整平衡,不能连续留两个空;

②应选用原文。长度以300字左右为宜,水平低的也可从200字开始。要提供清楚的语境;

③留空所测之处,应当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要着重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全篇文章,甚至读到后边才能填出前边的空,这样才能测出受试者的综合语言能力,也才能发挥这一题型的长处;

④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涉及到提供完整的语境,不应留空;

⑤注意题内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避免给答题留暗示;

5.作文

(1) 作文能全面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反映其语法、词汇、标点符号运用水平和汉字书写水平以及成段表达能力(话语能力)。

(2) 弱点:阅卷费时、评分难免主观性。

(3) 使作文评分客观化的方法

①将作文评阅标准细化、量化。

②多人集体评分。

③流水评分。

④比较评分。

⑤提出对作文的具体要求。

6.口试

(1) 口语表达能力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包括口语的水平测试,很难算是完整的测试。

(2) 80年代美国研制了一套口语测试办法,将15分钟至半小时的考试分为四个阶段 ①准备(warm-up)。通过轻松的寒暄,营造愉快的气氛,使受试者情绪放松。

级别测定(level-check)。用分等级的问题卡片提问,找出受试者的最高水平,并了解这一最高水平有无延伸或持续的能力。

进一步试探(probes)。为了确定第二阶段所测的级别是否准确,把试题难度提高,以便找到受试者语言水平的顶点。

结束(wind-down)。找到以后又回到受试人的最高点上。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练习的种类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机械的模仿和操练,第二是________,第三是自由表达。[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有意义的练习 

【解析】练习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机械的模仿和操练,第二是有意义的练习,第三是自由表达。其中有意义的练习如回答问题、完成句子、对课文内容的解释、复述(包括缩简复述、扩展复述、分角色复述)、讨论等。

2.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师生关系 

【解析】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3.按照测试的命题方法,语言测试分为分立式测试、综合性测试和________。[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交际性测试 

【解析】第二语言测试,可以从测试的用途、评分方法、命题方法、成绩反映方法以及测试的制作要求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测试的命题方法,语言测试分为分立式测试(discrete-point tests)、综合性测试

integrative tests)和交际性测试(communicative tests)。

4.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________试题。[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主观性测试 

【解析】主观性测试(subjective tests)每个试题允许不止一个答案,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卷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评卷者由于认识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问答、翻译、作文、口试等都属主观性试题。 

5.测试的信度可以从测试的稳定性、测试的等值性和测试的________三方面衡量。[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内部一致性 

【解析】一般从三个方面衡量测试的信度。测试的稳定性(stability)也称再测信度;测试的等值性

equivalence)也称为复本信度;测试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也称为内部一致性信度。 

6.教学过程“三要素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师、________和教学内容。[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学生 

【解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则起中介作用,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是客体。

7.HSK是一种________考试。[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水平测试 

【解析】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它具有较高的区分性,受试者的分数反映了他在全体受试者中的位置。水平测试常常是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如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英语水平考试(EPT),英国的剑桥英语水平考试等。

8.按照测试目的,语言测试分为成绩测试、________、分班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等。[中山大学2010 年研] 

【答案】分级测试 

【解析】按测试目的,语言测试分为成绩测试、分级测试、分班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等。     

9.综合课教学,通常要依据教材的构成划分为几个教学环节:________、讲练生词、讲练语言点、讲练课文、归纳总结、练习等几个环节。[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复习检查 

【解析】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和布置课外作业。 

10.一份语言测试试题质量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信度、效度、________和区分度。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可行性 

【解析】语言测试质量评析,可以从效度(有效性)、信度(可靠性)、区分性、可行性几个方面进行。好的语言测试特别是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在上述几个方面应达到较高的水准。其中,可行性指测试是否简便、经济、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11.HSK的全称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汉语水平考试 

【解析】HSK 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缩写。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汉语水平考试。 

12.写前指导、写作训练和________构成写作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作文评改 

【解析】写作课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写前指导、写作训练和作文评改。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注意把这三个环节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写前指导为写作训练做准备,作文评改为写作训练提供反馈。 

13.课堂话语分析一般分为三段,即:教师引发、学生反应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教师反馈 

【解析】课堂话语分析一般分为三段,即:教师引发、学生反应和教师反馈。其中,教师反馈对第二语言教学有促进作用。

14.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________和教学内容。[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学生 

【解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则起中介作用,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是客体。 

15.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________,以教师为________。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________和________的规律。

【答案】中心;主导;学习;教学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服从“学”,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

“教”的依据是“学”。教师是辅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6.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________练习等等。

【答案】记忆性(感知性、应用性) 

【解析】练习是指刺激——反应的重复,这种重复并非同一刺激——反应的机械重复,而是以改善知识、技能学习效果为目的的理解性重复。

17.广义的教学法指教学法体系,狭义的教学法指________。

【答案】课堂教学【解析】教学工作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合作,完成对规定教材的体会理解并有益于学生行为和经验的活动。其涉及学习理论、学校班级组织理论和训练理论的问题。

18.对测试进行规范主要针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规范。

【答案】测试原则;测试方式;成绩评定方式 

【解析】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19.________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答案】课程设计 

【解析】课程设计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根据既定的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选定的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教学规模的大小。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联结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判断题

1.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属于成绩测试。[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属于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它具有较高的区分性,受试者的分数反映了他在全体受试者中的位置。

2.水平测试以检查受试者某一阶段的语言学习成果为目的。[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成绩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某一教学阶段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取得什么成果;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 

3.好的语言测试,特别是标准化语言测试,应在效度、信度、区分度及可行性四个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语言测试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需要发展而来的,应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客观性又包括测试题目的难易度与区分度以及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语言测试应注意针对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四个方面,其中可靠性又叫“信度”,有效性又叫“效度”,实用性主要指测试的可操作性,因此,好的语言测试应在针对性、效度、信度和可行性四个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而区分度只是作为基本要素之一的客观性中的一个方面。 

4.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式的特点,属于语构文化范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考虑的语言文化因素之一。[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实际上强调了语言在组合层面上的文化特征。刘珣等学者认为,“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而不重形,

“语言单位之间依靠意义的连贯相结合”,不是用严格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意合与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擅长从直观上、整体上把握事物而疏于局部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天人合一”的主客统一观。反映到汉语的语法结构上,就形成了不重形式标志、强调内部意义关系的“意合”特点。 

5.在对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中,语法教学最为重要。[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即语言要素教学,是教授汉语的基础知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词汇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语法教学一直处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所以,语言三要素的教学都很重要。 6.语音教学应该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排列顺序进行,因为其排列顺序考虑到学习难度。[中山大学2010 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语音教学一般从语流教学出发,按交际功能的需要选择句子、词语,从而确定音素,声韵调结合教学。在考虑交际功能时,兼顾音素由易到难。比如在教“问候”这一功能时,问候语“你好”是交际中最常用的,相对说来n、h等音素也比较容易。

7.写作测试属于主观性测试。[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作文能全面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反映其语法、词汇、标点符号运用水平和汉字书写水平以及成段表达能力(话语能力)。作文的致命弱点是阅卷费时、评分难免主观性,因此很多大规模标准化测试都不敢采用这一题型。 

8.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排列顺序进行语音教学,就没有考虑到学习难度,不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语音教学一般从语流教学出发,按交际功能的需要选择句子、词语,从而确定音素,声韵调结合教学。在考虑交际功能时,应兼顾音素由易到难。比如在教“问候”这一功能时,问候语“你好”是交际中最常用的,相对说来n、h等音素也比较容易。

9.我们每学期进行的期中考试、期未考试是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水平测试常常是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如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英语水平考试(EPT),美国的托福考试,英国的剑桥英语水平考试等。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都属于成绩测试。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是一种回顾性的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目前所达到的程度。按照预先制订的标准,学习者如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10.语言测试的效度,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1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授受关系,不存在平等关系。[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师生关系首先应该建立在相互尊敬的基础上,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思想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2.汉语水平考试实质上是一种语言潜能测试。[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潜能测试又称学能测试或性向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和素质。汉语水平考试(HSK)属于水平测试。水平测试通常为大规模标准化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想要测量听力理解能力,却采用笔头回答问题的方法,说的是测验的(    )问题。[北京大学2010年研]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可行性

【答案】B 

【解析】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比如说,本想要测量听力理解能力,但采用的却是笔头回答问题的方法。其结果,所测量的是受试者的笔头表达能力,而不能反映其听力理解能力。 

2.如果在数学测验中,学生因为不理解应用题语言而未能正确解题。这属于哪种测验设计缺陷?(    )。

[厦门大学2011年研] 

A.效度差    B.信度差    C.不具代表性    D.区分度不够

【答案】A 

【解析】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应用题语言的不明了属于命题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会影响试题的效度。 

3.语方测试的质量评析,可以从有效性、可靠性、区分性和可行性及(    )几个方面进行。[北京大学

2010年研]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反馈作用

【答案】D  

【解析】语言测试质量评析,可以从效度(有效性)、信度(可靠性)、区分性、可行性及反馈作用几个方面进行。好的语言测试特别是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在上述五个方面应达到较高的水准。

4.学习“下雨”一词时,让学生联想到“刮风、干旱、担心”等多方面的词语,这种方法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联想法    B.类聚法    C.比较法    D.搭配法

【答案】A 

【解析】人脑平时储存多种语言信息,在一定的新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机制就会调动起与这一信息相关的储存信息。这是一种联想反应,如学习“下雨”一词,让学生的联想可辐射到与之有关的“刮风”、“水灾”、“干旱”、

“担心”、“春游”、“凉快”等多方面的词语。

5.跟读、重复、模仿、替换这类练习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交际性练习    B.有意义练习    C.机械性练习    D.任务性练习

【答案】C 

【解析】练习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机械性练习,如跟读(模仿)、重复、替换、变换、扩展等;二是有意义的练习,如回答问题、完成句子、对课文内容的解释、复述、讨论等;三是交际性练习。如自由会话、课堂讨论、扮演角色、写应用文等。 

6.能够集中全班注意力、促进大家思考的提问方式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先提问,后指定学生    B.先指定学生,后提问

C.多提问外向学生    D.多提问内向学生

【答案】A 

【解析】教师应面向全班提问题,所有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集中于几个成绩好的、教师喜爱的,或是与教师积极配合、总是表现得愿意回答的外向型学生。此外,先提问题,后指定答问的学生,能集中全班的注意力,促进大家思考。 

7.衡量语言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测出预定想要测出的东西的指标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公平性    B.区分度    C.效度    D.信度

【答案】C 

【解析】效度(validity)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8.替换是一种(    )。[中山大学2010年研] 

A.听写练习    B.机械练习

C.有意义的练习    D.交际练习

【答案】B  【解析】机械性练习如跟读(模仿)、重复、替换、变换、扩展等。这种机械性的单个句型操练对于熟练掌握语言的结构形式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讲练新内容的环节中适当运用机械性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9.汉语水平考试(HSK)属于(    )。[厦门大学2010年研] 

A.常模参照测试    B.潜能测试    C.成绩测试    D.诊断测试

【答案】A 

【解析】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s)又称能力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它具有较高的区分性,受试者的分数反映了他在全体受试者中的位置。水平测试常常是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如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英语水平考试(EPT),英国的剑桥英语水平考试等。

10.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    )。

A.技能训练 B.知识传授 C.课堂教学 D.教材编写

【答案】C 

【解析】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11.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是(    )。

A.编写组好的教材

B.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C.设计最有针对性的考试

D.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答案】D 

【解析】总体设计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

12.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学环节是由若干个(    )组成的。

A.教学技巧 B.教学步骤 C.教学单位 D.教学对象

【答案】B 

【解析】课堂教学环节是以一课书为单位或是以一节课为单位划分,环节非常清楚,前一步完成再进行下一步。而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环节是以每节课内的教学内容来划分的,每一种语言要素的讲解或言语技能的训练都要体现完整的环节。而每节课之间、每课书之间又要有循环往复的复习巩固。因此教学环节常有交叉,呈多层次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握。

13.结构、(    )、文化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A.语义 B.语音 C.功能 D.语法

【答案】C 

【解析】教学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把语言作为'载体’ 的文化知识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符合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

14.一般来说,在留学生课程中,(    )是主干课程。

A.综合课 B.听力课 C.阅读课 D.口语课

【答案】A 

【解析】综合课是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综合课是主干课程。 

四、名词解释

1.HSK[山东大学2012年研]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hàn yǔ shuǐ píng kǎo shì)的缩写。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它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三个部分,并根据一定的成绩进行等级划分。HSK有助于为汉语学习者了解、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2.总体设计

答: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3.教学大纲

答: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分为语法大纲、句型大纲、词汇大纲、情景大纲、功能大纲、意念大纲。

五、论述题

1.请举例说明复句的类型。[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复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内个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从之分。偏正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即有正句有偏句。正句即主句,是句子的正意所在;偏句是从句,意义从属于正句。

①联合复句

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

a.并列复句

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间或者是平列关系,或者是对举关系。平列关系就是分句间表示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并存。对举关系又称对待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对比对立,也就是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来说明情况或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

如:他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认真思考刚才谈的问题。|我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一片天真。

b.顺承复句

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如: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应先想到事情的结局,随后着手去做。

c.解说复句

分句间有解释和总分两种关系。解说关系一般不用关联词语,也有少数在后一分句单用“即、就是说”等关联词语。有后面分句解释前面分句的;有先分述、后总说的;有先总说、再分述、最后总说的。如: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d.选择复句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即未定选择,内部又分数者选一和二者选一两类;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即已定选择,内部又分先舍后取、先取后舍两类。如:或者你到上海,或者你到南京,或者你哪里都不去。

e.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内部区分为一般递进关系和衬托递进关系两类,递进关系必须要用关联词语。如:他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小名都知道。

②偏正复句

偏正复句可分为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五小类。

a.条件复句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关系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又分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类。如: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出来。

b.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假设关系分一致关系和相背关系两类。如:如果不互相尊重,爱也难以持久。

c.因果复句

偏句说出原因或理由,正句表示结果。因果关系分说明因果关系和推论因果关系两类。如:因为马克思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所以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的高塔。

d.目的复句

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关联词语都单用。目的关系可分为求得什么和求免什么两类。如:迅速推进,以便早日打败敌人。

e.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根据前后分句意思相反、相对程度的强弱,转折关系分重转、轻转、弱转三类。如: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他的鼻子走。

2)多重复句和紧缩句复句的结构类型又可以分为多重复句和紧缩句两类。

①多重复句

根据结构层次多少划分,复句可以分为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只有一个层次的称一重复句;有不止一个结构层次的称多重复句。其中又分二重复句、三重复句。如: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并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因果|所以,天下唯有不知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走上成功的高峰。

②紧缩句

一般复句的分句之间都有语音停顿,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又称“紧缩复句”。

如:只要天一亮,就出去锻炼。可以变成紧缩句后就是:天一亮就出去锻炼。

2.请举例谈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现代汉语具有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许多特点,具体如下:

(1) 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②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元音可以只由一个单音节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③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的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2) 词汇方面

①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这些单音节语素构成大量单音词和双音词。

②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词代替,如“目 ——眼睛”、“石——石头”。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 彩电”。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③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由于汉语中单音节语素绝大多数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比较多,词缀语素较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合成词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情况最多,如“江河”、

“山峰”等。用附加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词特别少,如“袜子”、“石头”等。

(3) 语法方面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例如:“不很好”和“很不好”,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在“我和弟弟”、“我的弟弟”中,“和”表示并列关系,“的”表示偏正关系,由于虚词“和” 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

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语素组成合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形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等都是有陈述关系的主谓结构。

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里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汉语的兼类词(同形异类词)比较多。

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需要在数词后加个量词,而量词又随它后面的名词而不同,例如“一个人、一头牛、一张纸、一粒米”等。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例如“是他吗?”、“是他吧!”、“是他呢。”

第五部分  结语篇

10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10.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法

(一)学科研究的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范围很广,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都是该学科研究的内容。为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基础理论学科所阐述的原理与规律,需要参与对这些学科有关方面的研究。 

2.学科研究的重点: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就是汉语语言学、汉语习得理论、汉语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学等基础理论和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教师培养等应用研究。

3.近几十年来研究范围有很大拓展70年代以前集中于教学法,70年代以后转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4.学科研究呈现的新趋势

(1) 研究重点从作为语言教育学科客体的语言,扩展到作为学科主体的学习者,特别是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2) 学科的研究从仅仅依赖于语言学理论的指导,扩大为从心理学、教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学科得到支持。

(3)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从仅局限于语言结构形式发展到对其意义和功能的研究,加强了对语用、话语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研究。

(4) 科研方法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并提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5.近十年来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

(1) 语言学习环境,包括语言学习与社会、团体、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2) 语言学习的动态性质;

(3)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特别表现在跨文化语用研究和中介语语用研究方面;

(4) 学习者个体因素,比较集中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学习者心理因素的研究;

(5) 语言测试、语言水平的界定与测量以及教学评估,其中对写作能力的评估问题已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6)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7) 语言学习、语言应用和语言教学中的话语分析。

(二)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指具体的方法、手段、技巧,更主要的是指正确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系统。

(1) 从应用范围来看,这个系统包括总体上、世界观意义上的根本方法、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一般方法和应用于某个领域或某门科学的具体方法;

(2) 从其理论的层次性来看,这个系统包括方法论学说、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

2.方法论含义

方法论是在哲学层次上探讨科学方法的一般理论,是对科学方法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研究如何把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变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理论。方法论一般就是指哲学方法论。

3.最普遍、最根本、最具有通用性的方法:哲学方法,它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为所有方法的基础,对其他各种方法起指导作用。

4.应当汲取的方法论原则

(1) 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 

①从实践出发,为实践服务,这是学科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方向。强调实践观点的另一层含义是:研究成果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②强调实践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的深度。科学研究是要在研究事实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揭示较深层次的规律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③理论联系实践是一条方法论原则,用以指导我们的科研。

(2) 提倡实验方法,实证与思辨相结合 ①实验方法是科学发展的土壤和理论产生的源泉,实验及其结果有助于启发人们的新思想并使理论得到检验;而理性的思辨又是进行实验活动、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要素。

②不论是对新产生的理论还是对造成实验或研究失败的理论,都需要用思辨的方法做出解释。思辨与实证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是缺一不可的。

③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3) 重视数学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①任何事物都存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是质的定性和量的定量分析相结合。

②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较广泛的自然观察途径,在不对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获得主观经验,强调从部分到整体,着重了解事物的过程,并以描写为研究目的,运用综合归纳发现规律,提出假说。

③定量分析主要通过焦点集中、控制变量的实验方式,获得客观的数据,强调从整体到部分,着重了解结果,进行推断,运用演绎的方法验证原有的假说。

④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忽视定量分析的原因 a.由于我国数千年的语文教育研究缺乏定量分析的传统。

b.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家,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往往不具备必要的数学知识,甚至缺乏对掌握数量统计方法的兴趣。

(4) 强调系统观点,综合与分析相结合

②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和前提,分析以综合为指导和目的。这需要从整体、从与系统的联系中分析部分,对部分的严谨分析又用来对整体、对系统进行调节和优化,从而形成“综合——分析——综合”亦即“整体——部分

——整体”的公式。

②必须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其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不应孤立进行,而是要在整个系统中加以观察和研究。

③在汉语语言学这一子系统中,又有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和文字学等要素,同样地,对这些要素的教学体系的研究也不宜孤立地进行。

(三)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1) 含义: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也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是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而感知研究对象以获得实例的方法。可以作为参与者观察,也可以作为旁观者观察。

(2) 观察的范围:通常是从开放式到逐步缩小、聚焦。

(3) 意义:这样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常常成为用其他方法特别是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的基础。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本学科用得最多的方法。

3.调查法

(1) 含义:调查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从一定量的样本中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推断的方法。

(2) 与观察法的异同

①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实例

②不同之处: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法,因而不受时空的限制,既可以调查现状,也可以调查历史资料,可以调查国内国外的情况,有观察法和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广度。

(3) 调查的具体方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试法等。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研究以获取信息并得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5.实验法

(1) 含义:实验法是有意识地使一个变量(自变量)发生变化,并观察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方法。

(2) 实验法的关键

①必须有作为实验目的的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进行精确的实验设计;

②在实验过程中对被试要进行随机抽样,要控制自变量,同时对非研究变量要进行控制;

③对实验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假说进行检验。

6.个案研究法

(1) 含义: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等限定系统进行集中、深入、全面的研究,常用于定性研究,也用于描述性研究。

(2) 弱点:除了费时费力以外,它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因此需要与横向规模研究(即对一定规模的群体在某一相同时刻的情况的研究)相参照。

7.相关分析法

(1) 含义:相关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群体特征的定量分析,以研究各特征之间或多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相关程度常用﹣1.0到﹢1.0的相关系数表示。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也称“多元回归分析”。

8.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用来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相同和相异之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习得或教学规律的相同和相异之点进行对比研究,以加深对所比较的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新的特征和新的规律。

9.偏误分析法

偏误分析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和中介语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0.话语分析法

话语分析法,即对超出句子层面的语言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任务

(一) 改革和完善教学法体系完善教学法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教学法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应当研究并借鉴其他第二语言教学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

2.改革教学方法,需要很好地处理教学中的一系列关系问题。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需要客观地分析,全面地考虑,避免走极端。现在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界也强调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和各种教学原则的综合,这是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向。

3.改革教学方法,特别需要针对汉语的特点,加强对汉语特殊规律的研究

4.改革教学法需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大力开展网上的远程教学。

(二) 加强理论研究

1.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理论的指导

2.加强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

(1) 加强理论研究,首先是加强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英、法、德语等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比,起步较晚,在教学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②汉语具有很多与印欧系语言不同的特点,对汉语教学的研究不但可以印证、而且可以大大地丰富人们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

(2) 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将是21世纪本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揭示学习规律,也是为了使我们学科更好地与心理学相结合,更好地体现跨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的发展方向。

(3) 对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汉语的研究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能胜任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

(四)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学科地位

1.世界范围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2.各国汉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努力把这门学科树立起来,并把它建设好。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解析】对外汉语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交叉学科。①从本体论角度看,对外汉语研究汉语本体,理论基础为语言学;②从认识论角度看,对外汉语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理论基础是心理学;③从方法论角度看,对外汉语研究教学理论与方法,理论基础是教育学;④从工具论角度看,对外汉语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2.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________,又是一种________。

【答案】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 

【解析】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而制订的,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________。

【答案】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基本要求 

【解析】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启发式;注入式 

【解析】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注入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

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C.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D.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产生于教学过程与外部事物的关系之中,即表现为教学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矛盾。

学生个体认识及发展水平与社会历史认识及发展水平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答案】A 

【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历来主要是学校教育。

3.标志者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答案】C 【解析】17世纪初,教育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答案】B 

【解析】环境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对人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答案】D 

【解析】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答案】C 

【解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7.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答案】D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是现代外国教育流派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它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在20世纪以来各种进步教育流派中,居于领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8.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答案】B 

【解析】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习得性的,是遗传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

9.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答案】B 

【解析】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处于引导、辅助的地位。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答案】C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是现代外国教育流派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它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在20世纪以来各种进步教育流派中,居于领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之内。

三、简答题

1.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

答: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

(1) “学”的角度对外汉语教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

(2) “教”的角度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

总之,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2.简述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任举一本你所知道的汉语教材进行评述。[南开大学 2012 年研] 

答:1)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

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和建设走过了50年代到70年代的结构法教材时期,和80年代到90年代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现在正跨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时期。

①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对教材编写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1950年第一批东欧留学生来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也随之开始,1958 年,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70 年代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商务印书馆的《基础汉语》和《汉语课本》。到21世纪初,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数百种,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各类初中级教材。

②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材编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基础汉语教材主要有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和刘珣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以及鲁健骥等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90年代初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数量急剧增加。。

(2) 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四五百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研究方面,仅在主要专业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的有关教材研究的论文就有二百余篇,还有数十种对外汉语教学专著中论及教材编写问题。

但是,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①教材的质量和品种不能很好满足教学的需要;②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③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④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3) 刘珣《实用汉语课本》

刘珣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以句型、功能、结构相结合为教材编写原则,试图通过句型训练、功能项目替换练习、语法分析等综合训练,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注意到从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意识的介绍了文化背景知识,语法注释较多地结合了汉外对比和语言交际功能。教材最早吸收了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功能和情景相结合的编写路子。不但代表了到那时为止的综合教材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做出了贡献。

四、论述题

1.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近年来有何重大进展?

答:近十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迅速,无论在学习人数、教学规模还是在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都有了新的思路,在研究成果上更加体现了学科的特色。

其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理论建树初具规模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

(2) 研究对象更加明确

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1989)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无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绝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宏观研究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汉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确立了总体设计的理论框架;规划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本身进行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专题研究,并进一步深化了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

(3) 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汉语本体研究的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言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

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摈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

(4) 研究领域正在拓宽

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

(5) 研究成果十分可观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领域,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

2.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答: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

(1) 汉语本体研究处于第一位

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2) 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言的比较在汉语本体研究的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这种从教学中发掘出来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3) 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

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4)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研究已经并正在寻求自己的路子。

①结构与功能、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路子

1985 年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盛行一时的交际法原则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

②“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

1987 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

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993 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

总之,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摈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

3.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急需研究的课题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存在的问题即研究的步伐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

(1) 基础理论研究上尚无重大建树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就有“重表达、重实践、重对比”的研究传统,这自然是传承了清代朴学求实的学术传统,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理论的探讨。在教学上积几十年的经验,不可谓不宝贵,然而未能升华为我们自家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说来未免遗憾。

今后,我们应该在对语言的充分描写与科学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题,努力发掘汉语的本质特点,在引进西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开阔理论视野的同时,结合汉语特点和教学实际,深入进行理论探讨,力求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构想与框架模式。

(2) 教学实践上尚无重大突破

“对外汉语”的研究成果,必须应用于教学实践。语言教学界应善于吸收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丰富、提高教学实践。几十年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大多遵循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总体设计上大同小异,少有新意。

今后,我们要在“使外国人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学好汉语”方面,广开言路,多方实验,鼓励创新,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打破目前混合编班、通用教材、单一教法、统一测试的局面,为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

景的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编写不同的汉语教材,实施不同的教法,采用不同的测试手段,真正达到因材施教。

(3) 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有待于现代化

教学思想现代化即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适应现代学习者的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指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如研制多媒体汉语教材,从事多媒体汉语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站技术,建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网站,实现网上汉语教学,并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网络化,开辟远距离的对外汉语教学。

(4) 研究的难点和问题

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研究难度越来越大,要求研究人员汉语扎实、外语精通,能跨多学科,有熔自然科学与语言学于一炉的学识。

②研究人员数量不足,专职研究人员数量极少,且专业水准、理论素养均不能满足研究之需要,研究素质还有待提高。

③从业人员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研究时间难以保证。 ④代表本学科研究水平、在社会上有较广泛、深刻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

⑤有关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学科研究的意义,加大投入,集中人员,联合攻关,重点突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