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

 霃楓 2016-11-18

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过程,是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与世界各国不同的语言接触的过程。汉语国际传播当然是文化的相遇与交流,但首先是语言的接触与交流,如何从语言接触的理论入手,展开国际汉学传播的理论研究,是一个亟待展开的研究领域。

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

语言接触理论的基本要义

索绪尔把与语言有关的因素区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认为语言的“外部要素”不触及“语言的内部机构”而予以排除。他说:“至于内部语言学,情况却完全不同:它不容许随意安排;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语言是一个同质的结构,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内部稳定的系统和特点。这样,他们把语言的外在因素放在了一边,对外部因素对语言的变异影响不太关注。

语言接触的认识始于19世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语言接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甚至要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同时,社会语言学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语言的“外部要素”也成为历史语言学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如英国剑桥大学1977 年出版的《历史语言学》一书的上半部分讨论的是“语言发展的模式”,下半部分讨论的是“语言的接触”。1996 年英国学者R. L. Trask 出版的《历史语言学》中的一章,题为“接触,语言的生和死”讨论语言的接触。

这说明语言的变化并不仅仅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即语言接触引起的变化。语言接触是通过语言使用者来实现的,因此,它和人群之间的互动有关。现在国内研究语言接触的学者大都在研究中国方言之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汉语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两次语言的接触。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一次是晚明后基督教再次传入对汉语发展产生的影响。学术界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佛经翻译中梵语对汉语的影响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对基督教传入后,以罗曼语系为代表的对汉语的影响与此相比还显得不够,亟待深入展开。由此,可以引出研究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研究的议题。

历史语言学说明,在语言接触中大体有三个阶段: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罗曼语系所代表的西方语言系统在和汉语接触中对汉语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从晚明到晚清,从民国到现在,历经四百年之久。汉语和罗曼语所代表的西方语言的接触对汉语产生了词汇、语音、语法、词典编撰四个方面的影响。由此,要弄清近代中国语言学史,首先需要研究近代以来基于中西文化交流基础上的语言接触的历史。

语言接触研究对国际汉语传播研究的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性理论,从中国人的立场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如何将教授者的母语传授给另一种语言的人,它本质是一种外语教学,而所有外语教学“指的是教授语言和学习语言的科学,即揭示和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国际汉语教育主要是把汉语作为外语传授给汉语学习者。因此,国际汉语教育主要是揭示和探索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规律与特点,汉语本体的研究并不是其内容。

但通过我们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出,当汉语作为外语被欧美学习者学习时,由于是一种语言的接触,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目的语,而且也根据自己语言的传统对目的语进行研究,他们编纂的汉语语法书和词典集中体现了他们汉语研究的成果。西方人在学习汉语的历史中,形成了西方语言和汉语的语言的接触。这种语言接触所形成的结果是:外语学习的结果反哺目的语,从而对目的语产生了影响,近代汉语语法、语音、词汇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往在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比较重视“语言迁移”研究,在这种研究无论是所谓“基础迁移”,即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是“借用迁移”,即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研究者的重点都是在讨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对其学习的影响。但我们在中西语言接触的历史中发现,作为学习者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目的语,这是在以往的语言迁移研究中很少注意的。

这说明,我们从事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推而广之对世界各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是为了使国际汉语教育这个学科建立一个学科历史,但现在发现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基础,同时,学科史的研究反过来又会对对外汉语的基础性理论提出问题。它不仅仅构建了国际汉语教育史,同时还与汉语史的研究有着密切相关。

因此,应认识到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要从语言接触的角度重新认识外语教学研究中或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关于外语教育和母语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与汉语本体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研究。以往总是认为学习者对其所学习的外语主要是学习,现在看来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同时他们也可以直接影响所要学习的目的语。三是在中西语言接触的历史中,西方人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不仅仅是汉语的学习者,同时也成为汉语变迁的推动者。之前,一个操双语的传教士,在学习和研究汉语时,面临着母语的屈折语法和中文的非屈折性语言系统。今天,我们要走出西方语言学对我们的束缚,自主地开始建立中国自己的语言学理论,那就是从“字本位”出发的同时,也要系统梳理近四百年来西人汉语学习和研究所形成的这个系统,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努力,才能完成中国自身语言理论的重建。

由此,国际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新的学术意义。它成为揭开中国近代语言变迁秘密的关键,成为研究今天汉语本体的一个基础方面。这样,国际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开始将以往只是应用汉语母语展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到了汉语本体研究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