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艺馆里的“云遮月”

 戏剧传媒 2020-07-12
聂珊珊,晋剧牛派掌门芦变嫦的弟子,晋剧大师牛桂英“云遮月”声腔艺术第三代传人。


她1994年毕业于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表演专业,现任太原市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演出团团长。太原市群众艺术馆项目部主任。
她是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获得者;她是全国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获得者;她是第二届“天穆杯”全国小品大赛金奖获得者。
聂珊珊从小爱戏,从小便有唱戏的天赋。舞台上美丽的小旦青衣是她心目中的偶像。登台唱戏是她从小的梦想。
她的从艺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一个和“反对派”——她的父亲争锋相对作斗争的过程。戏曲的魅力让她痴迷,戏曲的巨大的吸引力让她顶住了爸爸满院子追着打的巨大压力。最后,聂珊珊以惊人的毅力和超强的决心战胜了那位在学校、在家里说一不二的校长父亲。
聂珊珊,这位靓丽新潮的女性,眉清目秀,端庄大气,一张标配瓜子脸,宜描宜画;她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学戏唱戏出奇的开窍;她爱戏心切更有少见的执着;她学戏唱戏具有与生带来的灵气。
中学毕业,痴迷晋剧的她加入了娄烦县一个非常活跃的民营剧团。这是她步入晋剧生涯的第一步,也是她从艺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也是她从艺道路上最艰苦的一段,因此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民营剧团靠台口为生,台口多就收入多,但人们却非常辛苦。艰苦的环境是一个锤炼人的过程,艰苦的经历成为她最深刻的记忆!
虽是民营团体却也藏龙卧虎,团里的前辈艺人们,看见她学戏过程中满满的灵性和她声腔中略带稚嫩的牛派味道,因此都非常喜欢她,于是大家都愿意教他,团里也大胆地用她,给她排戏,让她演戏。
民营团体没有国营团体的论资排辈,只要你能唱,你能够胜任,能让观众认可,便让你上台,便让你演戏。那时的珊珊脑子出奇的开窍,前辈们的教导,一点就通,唱腔台词一学就会。她练功勤谨,悟性很高,常常上午排戏晚上便能登台。这也是民营剧团的特点,不让能者闲着,舍不得浪费一丁点资源。而恰恰是这种环境,这种体制锻炼了人们,锻炼了聂珊珊。
在民营剧团期间她主演过《卷席筒》《金水桥》《算粮》《打金枝》《二堂献杯》《教子》《走山》等十几出传统戏。那时,她,成了娄烦县民营团中的当家青衣,她的戏倍受人们欢迎。
每次下乡演出都是一次艰苦的历练。不论寒暑和风吹雨打,辗转于山村乡间的演戏历程让人们感动。她和她的同事们,以顽强的精神走遍了西八县的山庄窝铺;走遍了雁门关外的偏远山村。岢岚河曲、保德宁武印下了她下乡演戏的脚步;神池五寨、右玉偏关留下了她动听的声音!
对戏曲的挚爱,让她时刻不忘对表演艺术的不倦追求。1991年她如愿考入了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表演系。科班三年,让她接受了系统的戏曲规范化教育,让她打下了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基础。她忘不了田翠兰老师,忘不了张拖凤老师,忘不了赵尚明老师,忘不了李彩英老师,忘不了为她学习和进步付出许多辛苦的老师们。
在校期间,老师们为她排练了几出青衣行当必学的教学剧目《教子》《走山》《算粮》。排练成功,一经演出便得到了好评。
1994年,她学业圆满,毕业分配到了古交市晋剧团。
1996年她随军到了宁夏银川,暂别了她心爱的舞台,把当演员的黄金年龄贡献给了祖国的大西北。
2000年,她随夫君转业回到了太原,分配到太原市群众艺术馆,转行投身到了群众艺术的管理工作之中。如今,她虽然不在演艺舞台一线,但依然奋战在群众文化艺术管理岗位上。致力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致力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宣传。
所不同的是,群众文化是综合艺术,虽然和她原先从使的戏曲表演有直接的联系,但所处的角度大大不同。那时她在台前,现在她在幕后。以前是自己演戏,现在是组织大家演戏,是组织和指导人们去演戏、唱曲。
新的岗位让她担负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她接触了更多的戏曲、曲艺和五花八门的民间艺术。她对开展群众文化和群众艺术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她懂的,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活动。而有效地组织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则是群艺工作者的崇高职责。
从进群艺馆的那天起她就认识到了群艺工作的重要性,她从心底爱上了这项工作。目前,她是太原市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演出团》的团长,《太原市群艺馆项目部》主任。她致力于挖掘和研究潜藏于民间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她的任务是从公益或业余团体中挑选优秀的作品,挑选饱含正能量的文艺作品进行再加工再提炼,然后把这些作品送到城市的剧场、边远的山村、子弟兵的营房、偏僻的矿山,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当然,每在关键时刻她也躲不开人们的欢迎和要求,粉墨登场演一回王宝钏、王春娥、银屏公主、曹玉莲……。
她热爱晋剧,她热爱群众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公益,她干一行爱一行。她把群众文化、群众艺术带到每个能去的地方。
在致力于群众艺术管理工作的同时,她舍不得丢下她热爱多年的戏曲表演专业。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的演出之中去。凭借她二十多年的表演功底、舞台经验;凭借她专业的科班出身,舞台上照样让她获奖多多。
她是第十五届群星奖获得者;她是全国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金奖获得者;她是第二届天穆杯全国小品大赛金奖获得者;她是中国第四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奖项之多,不胜枚举。
晋剧传统戏依然是她的最爱,《打金枝》中的沈后、《走山》中的曹玉莲,《算粮》中王宝钏、《金水桥》中银屏公主依然是她最熟悉最拿手的角色。
她不仅擅长演传统晋剧,她演现代戏、小品、曲艺也照样精彩。
2019年的“戏曲艺术走亲”是跨省市跨地区的地方戏曲艺术交流活动。她率领着一帮群艺高手,把具有浓浓山西乡土气息的山西戏曲艺术带到了河北邯郸,把山西的文化艺术介绍给了河北人民,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山西的文化,更多地认识了山西的戏曲艺术。
更多的时候,她隐退在舞台的帷幕之后,奋力推介在聚光灯下轻歌曼舞的各类群众艺术人才。偶然的舞台露面,她也会一丝不苟,用心把精致的声韵送给人们。
群众文化工作从字面理解平凡无奇,但做好、做出成绩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她注意总结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她撰写的《群众文化的多面手》一文编入山西传媒集团出版的《太原群众文化人物谱》中。让工作中的得与失,鞭策自己在群艺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勇攀戏曲艺术高峰是她的夙愿。2016年她拜在了晋剧牛派掌门芦变嫦老师的门下,成为晋剧牛派的第三代传人。
她酷爱牛派艺术,痴迷牛桂英大师“云遮月”的声腔神韵。
在芦老师门下,她有了更多的学习牛派艺术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机会体会和学习“云遮月”的味道。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芦老师的言传身教。
唱戏是艺术,不是简单劳动。好声音有先天的因素,天赋至关重要。好听的声音,先天因素占50%,后天的历练占50%。
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优秀角儿,是因为在她们的背后有一位或数位学识精深且甘于奉献的老师。她们的成功,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大爱。聂珊珊是有福之人,她在著名剧作家乔俊宝老师的引荐下,拜在了牛派掌门芦变嫦老师的门下,有幸能享受芦老师的亲传亲教。
声腔有韵是聂珊珊最大的优点。她会唱、会表演、会用嗓子,她的声腔牛味浓郁,声音富有磁性。
好嗓音对演员非常重要。唱腔若缺少韵味就寡淡无味、声腔缺少磁性就不悦耳。好嗓子是天生的,但演唱中的抑扬顿挫、宛转自如和做戏时的千般阿娜、眉目间的传情达意却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细心揣摩。然而,任何好声腔的问世则离不开演艺者的勤奋和老师们的精心雕琢。

我看过她的《走山》,看过她的《算粮》。
一曲《走山》娓娓婉婉、千回百转、稳稳当当,传送出的是悦耳的牛派风韵;一曲《算粮》韵味深沉、婉转幽咽,是满满的牛味道。
从她的表演中,从她的声腔中让我不难看出,她善于理解和掌握牛派声腔的特点,善于掌握戏曲表演的程式和规律,善于用舞台语汇刻画人物,善于用声腔表达人物情感。
遗憾的是,人们没有给她提供更适合的平台,让她的声腔艺术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又是一个错失的角儿,舞台又多一个遗憾,世界就这么多阴错阳差!
即使这样,晋剧依然是她的最爱,动人的“云遮月”依然是她不变的追求。
聂珊珊,一位敬业的戏曲人。一位勤奋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
文章写到此处,让我感到高兴又觉遗憾。因为爱戏所以留意戏曲人,因为爱戏竟然让我通过微信认识了那么多戏曲界的名人、角儿和朋友,因为爱戏竟然让我和一大群戏曲名人们聚到微信圈里。聂珊珊的经历和她的故事,是通过微信圈内与她、与她的老师、与她的朋友以及圈内的朋友们聊天所了解。她的演出、她的演出视频更是第一手资料。但微信虽神,也有局限。我想,她还有更多的精彩我未能了解,不尽之处,只能遗憾了。

张同亮
于2020年7月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