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家长建议课本删除辛弃疾《破阵子》,只因其中两句,合理吗?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12

辛弃疾,字幼安,好稼轩居士,宋词豪放一派代表人物,有“词中之龙”之称。和苏轼合称为“苏辛”,是宋代唯一可以和苏轼争一争“宋词一哥”之位的男人。

说起辛弃疾,相信大多数人对他的标签都是以上这些。不过除此之外,辛弃疾其实也是一位领兵打仗的能手,22岁时曾经带领50多人突袭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活捉带回,这样的勇猛和果断别说是在一众文人里,就算是放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当中那也是不多见。

但是辛弃疾这样的战场搏杀的英雄气概,终究只有初出茅庐的那几年。当他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后,至此他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本来辛弃疾一直都有着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他也以为步入仕途会帮助自己完成抱负。可是他却低估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怯懦。

虽然辛弃疾始终对于北伐抱有十二分的热情,但奈何南宋朝廷当时主和派当权,他在官场上难以立足。41岁之后,辛弃疾便开始了20余年的闲居生活,期间虽然也曾再次当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也只有两年,其他时间都是以田园为乐。而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却始终不曾忘记自己当年在沙场的峥嵘岁月和壮志豪情,在这期间写的那首《破阵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喝醉酒入梦,在梦中,他统领将士,将自己一直渴望的功业变为现实,不仅了却了君王天下事,更是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说前九句有多慷慨激昂和壮怀激烈,那么第十句就有多无可奈何和黯然神伤,一切只因都是梦境,现实中辛弃疾已然是白发丛生,纵有心杀贼,又有几分气力回天?当真是让人读之心酸。但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辛弃疾的那种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满满的正能量,而它入选课本也是最好的佐证。不过笔者却从网上考到有些家长建议将这首词中课本中删除,只因为其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他们看来,“了却君王天下事”带有愚忠的思想,南宋朝廷腐朽,你辛弃疾还在心心念念君王,这还不愚忠?而“赢得生前身后名”则是自私的表现,目的性太强,是为了获取名声才想着收复失地。

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大错特错。首先就拿“了却君王天下事”来说,在封建主义王朝,是“家天下”而非“国天下”,说直白点就是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辛弃疾除了效忠皇帝还能效忠谁?再者,这一句中所谓的“天下事”,其实就是天下万民的事。辛弃疾并非愚忠,倘若愚忠,他只需要和皇帝站在同一立场便可,有什么必要一直主战导致自己仕途坎坷崎岖?他为了是天下,是国家,而不是为了皇帝,所以愚忠这件事还真谈不上。

其次,“赢得生前身后名”就是目的性太强?其实古代读书人都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其中的“立功”便是“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倘若辛弃疾收复失地,完成了抱负,其实就相当于他完成了“立功”这桩不朽之事,这本来就是读书人共同的追求,并非所谓自私和目的性太强。而且倘若达成,他的名声自有万民广为传颂,自己又何需怀着这种目的?

所以,因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就要将《破阵子》从课本删除,纯属无稽之谈。再者,学生去学校读书,“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接受教育不是让他们不去接触不好的事物,而是让他们具备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毕竟,人生路漫漫,也不尽是坦途美好。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