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溯一例头痛病例,再谈谈中西医思维之别

 山东唐平 2020-07-12

前些日子,我回溯了自己经手的一个病例。这个患者是某机关工作人员。人很年轻,32岁。大概是两年前吧,经介绍来我这儿看头痛。他经常频繁头痛,头痛的症状不算太重,脉细弱,尤以尺脉为重。舌红,少苔。

我当时就想到了陈士铎《辨证录》中的方子,八味地黄汤加减。

回溯一例头痛病例,再谈谈中西医思维之别

其实就是六味地黄汤加川芎再添少许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川芎,肉桂。
陈士铎自己是这样解释这个方药的:
“此乃少年之时,不慎酒色,又加气恼而得之者也。人皆以头痛之药治之而不愈者何也?盖此病得之肾劳,无肾水以润肝,则肝木之气燥,木中龙雷之火,时时冲击一身,而上升于癫顶,故头痛而且晕也。治法宜大补其肾中之水,而少益以补火之品,使水足以制火,而火可归源,自然下引而入肾宫。火有水养,则龙雷之火安然居肾,不再上升而为头痛也。“
在这儿,龙火指肾火,肝火指雷火,肝肾兼失肾水滋养,故龙雷之火上扰,上升至癫顶而为头痛。川芎能活血行气而至癫顶,但,川芎辛、温、升、散,久服耗气,得六味地黄汤滋养后,其性则柔顺许多,这便是中医配伍的奥秘所在了。加少许肉桂,按照陈士铎的解释则是,火得水养,则龙雷之火安然居肾。
总之当时,此方一用下去,患者头痛豁然得解。
后来,患者偶有发作,再用此方,加加减减每次都有效果,后期多去川芎,用赤芍加当归巩固。
这个患者大概半年左右才复诊一次,于是我便记了下来,以温故而知新。​

回溯一例头痛病例,再谈谈中西医思维之别

后来有读者看到我这则医案,便在我的文章下面质问我:“是否考虑到了脑瘤的可能?”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是中西医两种思维的碰撞。
从西医的观点看,遇见一个头痛,从大的方向,可以考虑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指颅脑病变。例如脑膜炎等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网友所说的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以及常见的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等。
第二方面是颅外病变。例如颅骨病变,颈椎病,三叉神经痛,以及青光眼,鼻窦炎等等疾病。
第三方面是全身性疾病。例如流行性感冒,高血压,乃至一氧化碳中毒,肺性脑病,月经及绝经期头痛等等。
第四方面是神经证。例如神经衰弱,以及癔症。
这位读者指出的脑瘤就是引起头痛病因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慢性的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并且伴有颅内压增高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导致的视力下降等等,有的患者还会有精神症状。
若是中医思维又有不同。

回溯一例头痛病例,再谈谈中西医思维之别

有外感风寒头痛,此头痛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遇风尤剧,苔薄白,脉浮,治法用疏散风寒之法。
有风热头痛,患者头痛且胀,发热或恶风,面红面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则用疏风清热之法。
有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稀溏,苔白腻,脉濡,用祛风胜湿之法。
有肾虚头痛,头痛且空,兼有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用养阴补肾之法。
有肝阳上亢之头痛,头痛而目眩,心烦而易怒,兼有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而有力,用平肝潜阳之法治之。
此外尚有血虚,痰浊,瘀血等等病因导致的头痛。
总的来说,西医思维重形,中医思维重气,西医思维重还原,中医思维重整体。
两种思维各有所长,临证时,用中医思维梳理一遍,再用西医思维过滤一道,不易出错,也更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是,我看了看,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其实是一个坚定的中医爱好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超脱于他所在的时代,此言不虚。
今天,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学的影响,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当然,还有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意义更加深远的问题:“中医应该探寻脑瘤发病更深层的原因,罹患脑瘤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