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锷的舍与得:一将功成万骨枯?重感情与讲道义

 新用户03284505 2020-07-13

在北洋史上,蔡锷虽说是一代名将,但是在部下眼中,其实也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体弱面白,瘦瘦的脸上,两眼相距甚宽双颊略像女性,但口角却显得严峻、刚强为人沉静,态度庄重。”最让人叹惋的是,“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 蔡锷就做人而言,短暂却波澜的一生,舍与得堪称是大境界。可说之处很多,简而言之是重感情,讲道义。他虽一度是西南军阀的扛纛人,手握利器,却人情味极浓,不是那种机械化了的钢铁战士,最突出的是他对清朝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做法。李对蔡锷有恩,是李把他调到广西,给了他良好的发展机会,受广西诸公排斥之际,又是李经羲把他召到云南,并且顶住种种压力,请朝廷任命蔡锷做了协统。

蔡锷的舍与得:一将功成万骨枯?重感情与讲道义

武昌起义波及云南之前,这样的恩人在对方阵营,怎么办? 蔡锷首先想到的是,动员李经羲参加起义,请他做云南都督。 但是,李经羲坚决拒绝。这种情况下,蔡锷如果杀掉李经羲,蔡锷也是顺势而为之义举,但他不忘这位总督大人对他的恩情,虽说改朝换代,岂能与恩人刀兵相见?总督府必须攻打,怎么办?发动攻势之前,蔡锷写了一封信,请人去总督府带李经羲先行避难。起义成功之后,蔡锷又劝李经羲执掌云南李经羲顾念清朝之恩,不肯改变立场。蔡锷尊重李的选择不再勉强。

蔡锷的舍与得:一将功成万骨枯?重感情与讲道义

其后,蔡锷把李经羲和其家属送出云南。李经羲是坐着轿子去车站,蔡锷当时已经是云南都督,却跟着轿子步行,一直把李经羲送到车站。为了防止路上出现意外,他还派了一个连的士兵随车护送。他不忘个人情义,且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远非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酷无情。比如他与其后的“西南王”唐继尧的关系。蔡锷到昆明借唐继尧的人马和底盘起兵,在他未去之前,梁启超就曾嘱咐他:到云南之后,先要把唐继尧的人马夺过来。 蔡锷到云南之后,却没有听老师的话,唐继尧请他做都督,他坚辞不受,一定要请唐继尧做。自己宁愿带兵入川,足以看出蔡锷的厚道,也可以看到他的明智,鸠占鹊巢,终归是黄粱一梦。

蔡锷的舍与得:一将功成万骨枯?重感情与讲道义

最终,让蔡锷与唐继尧生出裂痕的是讨袁之“护国军”。讨袁军的规模越大,滇系军阀对根据地的地皮也就刮得多。 唐继尧不是不知持讨袁,他实在舍不得云南那点血本。所以,唐继尧不希望护国军规模太大,也不希望战线拉得太长。为了拒绝蔡锷,他在给蔡锷的电报中,甚至引用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这一切,蔡锷都能理解,所以才会有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功成身退,决不食言,这种绝不恋栈的态度在那片欲望泥淖之中实属难得,所以说,成大事与做大事者,必有可敬之处。

参考文献:《菜根谭》、《蔡锷讲情义》、《蔡得:不争主角争人格》

蔡锷的舍与得:一将功成万骨枯?重感情与讲道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