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芝润斋 2020-07-13

9个鼎+8个簋(guǐ),一种“吃”荤,一种“吃”素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鼎是殷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

地位最重要的器类。

除了作为炊器与盛食器

为贵族日常生活用品外,

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

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

上期我们了解的王子午鼎

一批出土的共有七件。

今天我们来看

一套九件的鼎,

同时出土的还有

一套八件的簋(guǐ)。

为什么这么多件?

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九鼎八簋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九鼎八簋 \\

春秋·郑

青铜

鼎高47—54厘米,口径45—53厘米,重9—13公斤

簋高21—23厘米,口径19—20厘米,重2—4公斤

河南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鼎”是烹煮食物的器具,“簋”是盛放食物的器具,后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成为祭祀社稷的礼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这套鼎簋于1996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郑国祭祀遗址,包括9件螭纹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鼎敞口,折沿,立耳外撇,圜底,腹部饰蟠螭纹、绹索纹,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簋盖有圆形捉手,器身有子口,鼓腹,圜底,饰窃曲纹、瓦纹、垂鳞纹,两侧捉手饰涡纹、蟠螭纹,形制、纹饰、大小均相同。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鼎”用来盛放肉制品,

“簋”用来盛放黍、稷等粮食制品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列鼎制度是指造型、纹饰、铭文相同但形体大小依次递减的鼎和造型、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的簋相组合,鼎和簋的数量分别为奇数和偶数,按规律排列并配以不同的种类的食物。

“鼎”用来盛放肉制品,“簋”用来盛放黍、稷等粮食制品。

《春秋公羊传·桓公十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天子才能用九鼎,

为什么这套器物的主人是诸侯王?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据《周礼》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依次类推,不能越级使用。

此组九鼎系列青铜礼器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郑国。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关于郑国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将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在棫林(今陕西凤翔),后来又迁都到拾(今陕西华县),国号郑,姬友就是郑桓公。此后,桓公和他的儿子武公又先后灭掉了郐(kuài)国(今河南新密)与东虢(guó)国(今河南荥阳),建立了郑国的新都城,为了跟以往的都城相区别,特取名“新郑”。随着国力的强盛,郑国打着王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成为春秋初年的霸主。郑国在新郑建都390年,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韩灭郑后,把国都从阳翟(今禹州)迁到新郑,新郑的郑韩故城也是由此而来。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郑韩故城遗址平面分布图▲

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0多年。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郑韩故城发现大量的宗庙祭祀与宫殿遗址,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和贵族墓葬,以及多座青铜礼乐器窖藏坑和大量的车马坑等丰富的遗迹。

同类的九鼎系列礼器在郑韩故城先后出土过五套之多。

九鼎八簋在诸侯国出土,是周王室逐渐衰微的实证。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今天我们说的大名鼎鼎,

人声鼎沸,钟鸣鼎食,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

问鼎中原,鼎力相助,

扛鼎之作.....无不与鼎相关,

所谓“钟鸣鼎食”,即是把鼎与钟分别作为贵族所使用的礼乐器的代表。

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之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更为人所熟知。

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

@意外艺术

“问鼎中原”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皆表明了鼎这种器物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