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子用九鼎八簋,为什么郑国大墓出土了五套?

 院长室 2023-07-04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到新郑去考察裴李岗文化遗址,顺便参观新郑的博物馆,博物馆里边陈列着一套九鼎八簋。九个鼎的形制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件通高54厘米,最小的一件47厘米;八件簋形制和纹饰相同。文字标明,这套九鼎八簋1996年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出土。

在郑州参加嵩山文明院研究院举办的中华之源研讨会,参观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也展有一套九鼎八簋。几天前,到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察,顺便到新建的郑州博物馆参观,同样陈列一套九鼎八簋。郑州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陈列的九鼎八簋,文字标明同样都来自新郑郑国春秋大墓。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迄今为止,新郑大墓共出土五套九鼎八簋。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鼎是陶鼎,是新石器时代上古先民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青铜时代,鼎成为礼器中的主要器物,成为各级贵族的专用品。最有名的青铜鼎是传说中大禹铸的九鼎,它是一统天下、建立夏朝的标志。从而,九鼎八簋成为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

簋,圆口,双耳。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上圆下方形,器身多饰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簋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簋是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通常与鼎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将九鼎八簋作为天子等级的说法,始见于《公羊传》。

文章图片2

九鼎是天子礼制。也就是说,九鼎八簋只能是天子级别才能拥有,那么,为什么新郑郑国大墓却出土了那么多九鼎八簋?大多说法是礼崩乐坏。笔者认为,问题可能并不是所说的那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郑国大墓是如何发现以及郑国的历史。

郑国大墓的发现始于百年前的一次意外事件。1923年8月的一天,新郑乡绅李锐为了抗旱,在打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郑国国君大墓,这一发现不但拉开了近代河南野外考古学的序幕,而且出土了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一批数量巨多的青铜重器。近一个世纪以来,新郑彝器群不但以其丰富的考古发现闻名于世,而且已经被黄尘掩埋2000多年的郑韩故城,以及笼罩在郑国头上的历史迷雾不断被揭开!

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jì)河与黄水河的交汇处,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历经577年。考古发现,郑韩故城的城垣全部采用了夯 (hāng)土,最高处可达16米,城址周长约25公里,而且平面形状象一只牛角,所以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

郑韩故城分东西两区,西城为宫城和贵族居住区,东城则是手工业和平民居住区。2100多年过去了,郑韩故城至今仍然城墙逶迤(wēi yí),蔚为壮观,成为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yuán)之一。

春秋时期的郑国不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而且郑国还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除此之外,我们平时用到的一些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郑人争年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记载的郑庄公与其母黄泉相见的故事都是郑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片段。

郑国的历史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史料记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将他的弟弟姬友封在陕西凤翔,后来又迁都到华县,国号郑,取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意。作为天子之弟,姬友的爵位伯,故称郑伯友。公元前774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郑伯友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郑伯友在司徒任上,和协安抚,赢得周民的欢心。据说《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歌颂郑伯友而作。

公元前773年,预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郑伯友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国借地。虢郐二君因郑伯友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伯友闻讯大喜,如此郑国便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郑伯友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郑伯友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即今河南荥阳豫龙镇京襄城村。随之,姬友还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伯友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桓有英勇神武的意思。可以看出,郑桓公在犬戎攻陷镐京时,为保卫王室还是奋不顾身,最终英勇献身!

再后来,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吞并了东虢,建立了郑国的新都城,为了跟之前的都城相区别,取名“新郑”,成为今天河南新郑地名的由来。到了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时,周王室更加衰微,周天子没有力量继续维持统治秩序的情况下,庄公打起了“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北戎,稳定了东周的政局,所以有“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的说法。

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从郑桓公、郑武公到郑庄公,几代郑国国君(郑公)都是周天子的卿士,在朝中大权在握,他们为保卫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郑武公,为平王东迁,东周的建立和稳定立下大功,如同周公为武王驾崩之后的西周局势稳定及成王定鼎立下盖世之功一样,所以周公及其后世大宗的子孙有些享受了身后天子多隧的待遇。2004年考古人员在陕西岐山周公庙发现22座墓葬,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刘绪、雷兴山二位教授带队对其进行了考古,期间笔者曾经前往考察。虽然未见考古报告,但基本被认定为周公家族墓地,笔者亦持此种观点。周公庙22座墓葬,其中四条墓道的10座,另外还有三条、两条墓道和甲字型大墓多座。说明周公后代有享受天子级别的墓隧葬式。因此,鉴于郑桓公为保护天子捐躯,郑武公为平王东迁立下再造之功,从而郑武公肯定是得到了周平王的允许身后享用九鼎八簋。郑国从公元前806年立国,至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共立国432年传位24君(有异议)。自郑武公迁都新郑,其子孙中有数位享受同样待遇者。

但是,后来郑庄公借机独霸王室的权力,与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锐。到周桓王时,王室与郑国已互不信任,落到了相互交换质子,也就是相互以儿子做抵押品的地步。周桓王不满郑庄公的专横跋扈,打算启用虢公,剥夺其权力,郑庄公非常气愤,多次派人去收割属于周王室的庄稼,周郑交质发展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最终引发了一场大战,公元前707年,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亲自率领陈、蔡、卫等国的军队与郑国在今天的长葛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王室惨败,桓王也被射中了肩膀,王室威严扫地!

可见,周王室东迁以后大势已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返!相反,郑国的气势却愈发高涨,加之在帮助齐国攻打北戎的战役中大获全胜,郑庄公在诸侯国中顿时声名显赫,成为春秋初年最早的霸主。如此气势磅礴,九鼎八簋出土于郑国大墓也是情理之中。

文章图片3

百年来,郑国大墓先后出土了五套九鼎八簋,春秋早期,虽然天子的威严有所下降,但是也并没有到了礼崩乐坏很严重的程度,甚至于一百多年后,晋文公为王室立下汗马功劳,晋文公向天子周襄王请隧都没有得到批准。可以看出,郑国早期的几位有作为的国君(郑公)肯定是得到了周天子的批准才享受了陪葬享有九鼎八簋陪葬的待遇。否则,作为王室直系的郑公不敢如此放肆!由于,郑国国君的大墓遭到严重破坏,其中还发现一座中字型大墓,从某种程度上也在说明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