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论道:张理玄道长《道德经》解意(37

 奇怪知识图书馆 2020-07-13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解意】“道”虽虚无,其功用,万物莫能离之。君王若能行这虚容万物,海纳百川之道,万事万物将自然而化解。即使有些人和事不能化解,以律戒而规之,使其归正于善良纯朴之心谛。久之而行这纯朴善良之道,自然会少思寡欲,心谛清静,天下将自然而正矣。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意】本章所讲为“德”之品级。垒德行道者,要以明“德”为基。常言道:“道”是车,“德”是轮,无德不载道。上“德”是无心、无为、无私之德,缘起缘落,凭心地而感应,故称为有“德”。下“德”是有心、有为、有私欲之德,虽有“德”誉之名,其是为满足私欲而行之,故称无德;其德只是福报而已。上“德”虽是无为、无心、无私欲之德,但无处不可以施德。下“德”是有为、有心、有私之“德”,是为名利而施之。上仁之“德”,不求回报;上义之“德”,求以有报;上礼之“德”,威仪繁多,礼到若无回应,不免挥手而起争端。所以,失道才有德,失德才有仁,失仁才有义,失义才有礼。这“礼”是忠信之薄弱,生乱之根源。以上所识,若再求虚华的外表之“德”,乃愚人也。

故君子处其宽厚,不处其克薄。处其真诚朴实,不处其虚伪声张。去掉礼智的虚表,取这忠信的实厚之“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意】“一”道之所生,混元一气。天得“一”即清静,日月星辰各得其位。地得“一”即安宁,承载万物,生生不息。神得“一”即灵,呈现智慧。空旷的山谷若得“一”,即能虚容万物,得以丰盈。万物得“一”,才得以生存。侯王若得“一”,恪守君道,忠贞廉明。所以,其清、其宁、其灵、其盈、其生、其贞,乃为得“一”所功用也。天无以“清”,将恐星辰移位,阴阳顿挫,五行颠倒错乱,所以称为裂变。地无以“宁”,将恐山移河竭,旱涝不济,万物将难以成长而废除。神无以“灵”,将会快速衰老,以至于消亡。谷无以“盈”,将恐难以吐尘纳新,亦不能承载万物,万物将自枯竭。侯王无以“贞”,其高贵地位将恐难以持久。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其孤、寡,阐明贱下,实乃高贵之意也。不欲求琭琭宝玉以自贵,而是落落如石自卑而实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