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处其厚实而不居薄华

 洛河天宇 2023-04-28 发布于上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个人释义

上德之人不会有修德的心念,所以会有无意无心的德行;下德之人不会失去修德的心念,所以没有无意无心的德行。至德符合道的无为而没有主观的作为;下德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有刻意的作为。上仁实行上德而没有作为,上义实行下德而有所作为。上礼实行仁义而没有得到人们的响应,于是露出胳膊强行牵引。因此,失去了道而后有上德,失去了上德而后有上仁,丢失了上仁而后有上义,丢失了上义而后有上礼。礼的盛行,意味着忠信的微弱,是动荡混乱的起始。先知先觉是道的浮华表象,是愚昧的开端。综上所述,大丈夫处于上德的深厚,而不是居守上礼的浅薄;处于道的本真实质,而不居守道的虚华表象。因此去除纷繁的外华而取得深厚笃实的朴素。


个人理解

上德之人不会刻意的去修德,也不会为了修德而修德,更不会为了回报和声誉去积德行善,只会在无意无心之中自然显现上德,在没有任何私欲的夹杂下行德,然后感化他人,使人们自然效仿上德,从而让天下回到安宁和谐友好的状态,这就是不强加主观意识的客观德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德境界。

下德之人会刻意的修德以防德的流失,也会强加心念意志去维持德的状态,还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和私欲去积德行善,这样就偏离了上德的自然而沦为下德,失去了真正的本德,所以为了不失去而强行执守,反而失去了本性。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因为上德符合道的无为无不为,所以上德就是孔德,上德最接近于道,因而没有刻意作为就可以完成作为,但下德由于偏离了上德,虽然是有无为的内涵,但为了无为而无为,就产生了主观的作为,这种作为在他人看来是不纯粹的,是有私欲目的的,所以会被他人说假德无德。

大道废,有仁义,因此上仁、上义无法达到道的境界,也无法达到德的境界,即使有无以为和有以为的区分,也必须要先为之才可以。上仁实行上德之后能够放下强行的作为,从而达到没有意志强迫的无为,然后接近真正的上德,而上义实行下德之后继续强行的作为,从而接近下德的有为。

上礼最初施行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响应,因为礼制会规范所有人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必须遵守礼制的原则,这就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反抗,会让人觉得形式上的规范太流于形式,完全没有必要,但上礼会强迫每个人遵守,全然不顾人内心的实愿,违背了道的自然无为,事实上,礼制一旦实行了,就必定有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会用上礼来凸显自身的身份地位,即使不符合上礼的规制。

以上说明了道是无可争辩的元一,人们达不到道境,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上德,但上德刻意修为会沦落为下德。只有失去了道德,才会去实行仁义,没了仁义才会用礼去规范,真正到了礼制盛行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没有多少人是忠信的,那么动荡和混乱就会时刻爆发,这非常符合春秋战国时代。

先知先觉的人只能得到道的虚华,然后迷失自我,认为大道在握,天地皆在谋算之中,这是愚昧的开始,因为过于沉迷外界的知觉,而失去了本身的实在,所以大丈夫身处厚实的道境,时刻虚静笃实而没有外露的浅薄浮华。


结语

上德无为不德而无以为有德,下德无为执德而有以为无德。上仁为上德而无以为德,上义为下德而有以为德。上礼为仁义而无应德,忠信薄而乱起。前识道华,失道实愚。故去薄华之居而取厚实之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