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丨时代折影下,上美厂身在何处?

 情报姬 2020-07-13

审核丨Louis 文丨o 排版丨雪域

曾经靠动画风靡全国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现在去了哪里?

若不是《我为歌狂2》的发布,曾经叱咤一方的动画制片厂,也许早已被人们遗忘。

时至今日,我们对上美厂的印象还剩下什么?是那三三两两经典作品带来的童年回忆,还是那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动画车间,这是一个有年代感 的名词)

不可否认的是,上美厂是记录着国产动画的起源、高潮与迷失的活化石。时至今日,上美厂仍旧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动画制片厂。

从美术片到系列片,上美厂在时代的洪流下,起起伏伏。

 计划时代:中国学派  

何为计划时代?

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国产动画还很单纯。这个时期下的动画作品只需完成固定的计划指标即可。这就意味着,当时的国产动画无需过多考虑商业性,只需为艺术性负责。

没有生存压力使得当时的上美厂创作环境舒适。民族性成了当时动画人们的追求。这一时期下,国产动画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

1957年4月建厂,年产十余部动画。建厂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一度占全国美术片产量80%。

当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辉煌时不禁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上美厂因何成功?这个答案在“中国学派”上。

1957年,厂长特伟提出 “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口号,引领上美厂开启了中国学派之路。这是一条倡导民族性的道路。中国学派的称誉,就是通往这一道路的理念与成就。

以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出国产动画的新风格,便是中国学派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当我们审视上美厂当时作品时,能感受到这股浓厚的中国韵味。

例如这仅此一家的水墨动画,结合了国画形式,传递出的是一种简单纯粹的中国味。

但是,中国学派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

这是有原因的。

以艺术家为核心的动画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厂长特伟为首的上美厂核心团队中,几乎个个是都受过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又或学习过西式教育的新思想的动画人才。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徐锦达老师仅仅透过盆中的水便搭建出了水墨动画的雏形;万古蟾老师结合中国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而拍摄出剪纸片...他们本身就是在艺术领域取得过一定成就的艺术家,在他们的笔下,动画的艺术表达顺理成章。

创作者的艺术高度,是上美厂中国学派难以复制的第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学派的独特在非商业性。因为他们直接的负责对象并不是市场,而更注重社会反响。这就使得,这一时期下,上美厂的作品或多或少带有实验性质。

这是实验动画。

当我们回顾上美厂的同期作品不难发现,从水墨到剪纸、从木偶到折纸,他们用百家争鸣般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动画加以诠释,这类作品无疑都在尝试打破固有的动画框架。

也正是因为这类作品在国际上的登场,中国美术动画被冠上了“中国学派”的称谓。可惜,这类作品所需的工艺繁杂,难以大规模工业化。

以水墨动画为例,上美厂虽首创了这一艺术形式,但直至《山水情》的落幕,也不过寥寥四五部水墨作品,制作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这里无一长篇。

而样上升到艺术追求的高度,对目前的动画市场来说太过遥远,曾经的中国学派成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中国学派创造了国产动画的辉煌。但没能延续,它所留下的艺术形式也是昙花一现。虽然惊艳,但没能适应动画产业化的需求。

  电视时代:窘境与停滞  

改革开放后,电视在国内的普及引发了动画行业新一轮的浪潮。

电视带来了全新的播放模式,不同于曾经的电影播放,市场开始需要长篇的商业动画。

在这个时期下,比起耗时长、强调表现形式的美术片,简洁明快的商业动画更受欢迎。

到了九十年代,电视动画已经井喷。

身为国产动画领头羊,上美厂早在八十年代就嗅到了创作环境的变化,并准备着手改革。改革第一步,就是计件薪酬制度。

这是日本动画公司采取的工资制度,主要用于制作商业性质浓厚的深夜动画。意味着上美开始妥协市场,从美术片向电视动画转型。

但这一制度并不是完美的。

“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 日本知名动画导演高畑勋总结了计件制的弊端。

九十年代期间,上美厂的系列片虽然集数并不多,但却很好地传承了它原有的艺术风格,加之寓教于乐的故事性,仍然延续了一代经典。

进入新世纪后,上美厂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褪色。

(上美厂最具代表性的动画《我为歌狂》,在风格上很明显有别于传统艺术风格,反而更是偏向日系动画)

但相较艺术性方面的缺失,真正动摇上美厂根基的是动画市场化。

新时代的洪流下,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绊脚石。动画的变现形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收入与电视台绑定,这使得国产动画极为被动——电视台只能给出三位数的收购价,但一部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在每分 3000 至 1 万元。这之间的落差,市场并没有给出答案。

1986年,上美厂、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时代艺术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广州时代动画公司,标志着上美厂走向市场化的第一步。但仅仅四年,时代动画公司便倒闭解散,员工大量流失,不同于上个时代的舒适,经济压力开始让上美厂陷入危机。

不论上美厂内部对合作片的内在阻力,又或是外国动画作品的冲击,或是薪酬制度的隐患… 这些都成了上美厂失落的直接原因。

另一层面,上美厂毕竟不是迪士尼,上世纪末的国内动画行业并没有IP运作的概念,上美厂对旗下经典作品也缺乏进一步的商业挖掘。

  网络时代:回到原点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