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不过,位于胶东半岛的登莱两州,并未出现独立的地方势力,而是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下。追溯历史,发生在唐朝末年的一场战事是主要原因。在这场战事中,在中原逐渐坐大的朱温,派军队攻占胶东,自此从唐入梁至周,胶东始终为中原政权的辖区。朱温攻占胶东之战,爆发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实际上是另外一场战争的连锁效应。昔日无比辉煌的唐王朝,当时已经风雨飘雨。昭宗皇帝受制于凤翔军阀李茂贞,而朱温为夺回中枢控制权,率军进攻关中。李茂贞一方为了牵制朱温,以昭宗名义向其他藩镇发出勤王诏书。收到诏书之后,有两家藩镇采取了行动,那就是青州的王师范和淮南的杨行密。  王师范是青州人,他的父亲名为王敬武。史载,王敬武本为平卢镇(驻地青州)的牙将,后来驱逐长官,夺取节度使的位置。他去世之后,儿子王师范按照当时惯例继承职位。他虽然年轻,但上任之初就挫败部下的一次叛乱,稳定住了局面。 当时,朱温的势力不断扩大,在攻下兖州、郓州之后,已经与平卢镇相接壤。迫于形势,王师范向朱温请和,形式上与之结盟,实质上成为后者的附庸。不过,在接到凤翔方面以唐昭宗名义发出的诏书之后,王师范的表现颇为“感人”。《旧五代史·梁书》记载:“诏至青州,师范承诏泣下曰,吾辈为天子籓篱,君父有难,略无奋力者,皆强兵自卫,纵贼如此,使上失守宗祧,危而不持,是谁之过,吾今日成败以之!”意思就是,他不忍心看到皇帝落难,准备要做唐朝的忠臣,选择与朱温做对了。 由于朱温的主力在关中作战,因此王师范起兵反朱之初,进展较为顺利,一度占领兖州,威胁到朱温的大后方。朱温认为王师范此举属于“叛变”(虽然当时两者都是唐朝的藩镇),派遣侄子朱友宁率军进攻。朱友宁亲自围攻青州,派偏师进攻登莱,唐末波及登州、莱州、青州等地的胶东之战,正式爆发。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青州为平卢镇的中枢,而登州和莱州相当于枝干。在青州防守稳固的情况下,朱友宁攻打登莱,相当于先削去青州的枝干,在兵法上算是个不错选择。但没想到的是,这看似高明的一招,却为朱友宁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朱友宁的偏师起初的确收到了效果。“六月,乙亥,汴兵拔登州。” 但王师范此时采取战略收缩,并没有在登州和莱州全力作战,而是把两地的生力军集中至青州城下,设立两座营寨,以为犄角之势。 一天夜里,朱永宁发动进攻,首先攻击的目标是登州兵的营寨,后者很快不支。朱友宁攻破登州营寨之后,进攻莱州营寨。此时已经快要天明,朱友宁方面厮杀了一整夜的士兵都疲惫不堪,而从淮南前来支援青州的王茂章,趁机发动反击,与城中的王师范里外夹攻,朱友宁大败,纵马迎战时,马失前蹄,被王师范的部将砍下了脑袋。朱温闻讯之后大为愤怒,亲自率兵二十万赶到青州,在青州城外击败了淮南的王茂章。大兵压境,外失援军,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师范派人向朱温请降。 此次投降与前一次的求和不同,归顺的更为彻底。资治通鉴载:“(朱温)乃受师范降,选诸将使守登、莱、淄、棣等州。”王师范虽然一开始还保留了权淄青留后的职务,但辖区的登州、莱州等地的主官,都已经换上了朱温的人马,实质上已经成为后者的辖区。朱温的子侄在此战中死于王师范之手,这个仇,朱家的人并没有忘。起初,为了收揽人心,朱温没有处理王师范,反而给了他官职。而到了他建梁称帝之后,朱友宁的妻子哭诉杀夫之仇,朱温咬牙切齿说:“几忘此贼!”于是,派人诛灭王师范之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