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洪武年间,胶东半岛的区划经历了一番大的调整。这番调整涉及很多方面:有的是级别调整,比如莱州和登州由州升级为府;有的是归属调正,比如招远和莱阳,在元代属莱州,到了明初,划入了登州府;还有的是名称调整,比如原来的胶水县,升级更名为平度州。  在汉代,胶东半岛虽然也有平度这个地名,但指代的区域跟现在的平度市差别较大,而明代的平度州,基本就是现在平度市的轮廓。从这个意义上说,明初这次更名,算是奠定了“平度”的基础。关于这次更名的经过,《明实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升山东莱州府胶水县为平度州。” 原来叫做“胶水县”,升级后是“平度州”,那么,胶水和平度这两个名字都分别是什么含义,哪个更好听呢?胶水这个名字好理解,指的就是胶河(与后来人工开凿过的胶莱河含义不同),属于传统的以地理命名的方式。实际上,汉代在这片区域设立的胶东国,以及隋朝之前的胶东县,也是以胶水之东的地理方位命名,后来才改名为长广。《太平寰宇记》载:“(隋文帝)仁寿元年(长广县)改为胶水县,取县西胶水为名。”胶水县以地理位置命名,而平度是汉代的古成,取的是美好寓意。清代修纂的《山东通志》记载道:“平度州,闾丘先生告齐宣王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平度之名,义盖取此。”虽然民间也有不同说法,但相对而言,“平法度”一说较为主流,换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公平、法治”。 也就是说,胶水和平度,是两种不同的命名方式。前者的好处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大概位置;后者的优点是:有典故,更文雅。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两个名字非要比一比的话,相信大家的看法也不一。笔者的个人观点是:“胶水”这个词,在古代更合适一些,但在现代汉语中有歧义,还是“平度”更合适。虽然最终更名为平度,但从隋朝仁寿到明朝洪武,胶水这个名字沿用了大概八百年的时间,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在唐宋时期,不少人物都以“胶水县”的籍贯而载于青史。最出名的,就是蔡齐,他也是胶东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之一(宋真宗时期的状元)。《宋史》载:“蔡齐,字子思,其先洛阳人也。曾祖绾,为莱州胶水令,因家焉。”这里还回顾了蔡齐祖上定居胶水的历史,而其他的史料大多直接说:“蔡齐,字子思,莱州胶水人。”蔡齐之外,唐代的进士蒋钦绪和他的儿子蒋沇,以及宋代进士祁暐,在正史中写的籍贯都是“胶水县”。甚至《平度州志》中记载的当地明代第一位进士侯庸,金榜题名之时,身份还是胶水县人,改为平度州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