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症肝症安神补脑药

 中医馆0948T 2020-07-14

​口证小议“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口内症状,一般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映于口,口中异常味觉,常常是辨证的依据。医家秦伯未对口证叙述甚详,对临证参考颇有意义,现归纳如下: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宜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山栀、泽泻)。方书曰:“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总之,口苦以内热多见,偏于肝胆二经。一般不作为主证治疗,热泻则口苦自除。口甘——口内常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经湿热,《内经》称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前人认为:“盖瘅者,热也,宜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三黄汤”治之。故经常口甘味甜,以清热化湿为主,从脾经治疗。口酸——口中常有酸味,而非泛酸口苦所致。方书云:“肝热则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甚者当归龙荟丸。”口咸——方书曰:“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口中终有咸味,饮白水也咸,常属肾中虚火,当滋阴清热,引火归原。口淡——口淡无味,纳谷不香。有见外感的,以祛邪为主;也有脾胃虚弱或病后运化不健的,以调运中焦、健脾和胃为治。一般不作为主证,若胃虚夹有湿浊,恶心泛漾,可于主方中加入芳香和中之品。口辣——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上有麻辣感,皆为肺热。古人云:“肺热则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甚而喉腥者,宜加减泻白散。”故以桑白皮、桔梗、地骨皮、黄芩、麦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等清泄肺热。口臭——口内出气秽臭,多属肺胃郁火偏盛。方书曰:“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宜加减甘露饮,组成为生地、天冬、黄芩、枇杷叶、茵陈、枳壳、犀角(今用水牛角代)、甘草;或心劳味厚,肺为火灼,宜加减泻白散。”若经常口有秽气,不可近人,可用藿香、黄芩煎汤时时含漱有效。

肝虚则恐,实则怒!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脾实则腹满,飧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仰息!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陶弘景!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易慧丹:

石菖蒲200克、益智仁100克、远志200克、熟地黄100克、人参100克、女贞子100克、神曲50克,碾末,水泛为丸,每回10克,日食2~3次。


该药久服可明心见性,醒神苏脑,能改善自觉鲁笨、办事散漫、缺乏敬业精神等现象以及神经衰弱的干扰症状。然对忧郁、焦虑病患者,功效不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