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冬不拉拉 2020-07-14

张文德连长,你在异乡还好吗?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朝鲜战场上两辆被击毁的英联邦军逊邱伦坦克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这种英联邦军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是在1951年夏天的五次战役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破临津江防线时被摧毁的,一名澳大利亚随军记者战后拍下了它们的照片。

在翻看一批来自于澳大利亚战争博物馆的图片时,无意中发现了几张特别的照片,其中就包括了这张“临津江畔的逊邱伦坦克”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朝鲜战争发生在北半球,与赤道以南的澳大利亚相距遥远,但澳大利亚军队还是作为英联邦军的一部分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朝鲜战场,澳大利亚除了出动空军外,还有三个营的陆军参战。他们在第二次战役中同一起进军的美军、韩军、英军、土耳其部队一起遭到志愿军的切割,受到不小的损失。

不过,在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中,仍可看到澳大利亚军队的影子。当时也有一些澳大利亚随军记者和部队一起作战,所以给澳大利亚战争博物馆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照片。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比如澳军如何改造吉普车来运送伤员

在这批照片中,有的上面意外地出现了志愿军的身影——在两军殊死交战之中,怎么会拍到对方的照片呢?这引发了我的好奇。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这一张,展示的便是在战场上的志愿军官兵

他们并没有携带武器,在澳军面前也无任何隐蔽,有些战士携带了工具,系着类似口罩的围巾。在两军对垒的情况下,难道他们不担心对手突然发难吗?看过摄影师的描述才明白,原来,这些中国军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

此前的战斗中,志愿军在夜间和澳军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袭击与反袭击战,据说整个战斗持续了几乎六个小时。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冲锋时的号声,被称为“可以使血液凝滞”

然而澳军也是一支当时欧亚战场上的劲旅,他们在太平洋战争中曾经和日军有过多次硬碰硬的鏖战,有着很辉煌的战绩,甚至他们使用的武器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很有自己的特色。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一名澳大利亚士兵正在观察,手中是绑了双弹匣的欧文冲锋枪

两者的交锋杀得难解难分,天亮的时候,中国军队离开战线,向自己的阵地退却。这一次进攻,似乎我军并未达到目的。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战场上硝烟未散,蛇形铁丝网前方,还可以看到志愿军战士的遗体,澳军形容这些战士牺牲的时候,手里依然持着马铃薯形状的手榴弹,仿佛随时准备投掷。

然而,天亮之后,有中国方面的军使出现在澳大利亚军队面前,要求收容和掩埋战友的遗体。

尽管有一点犹豫,但考虑到这也是现代战争中一种默认的规则,守在阵地上的澳大利亚第三营指挥官同意了中方的要求,只是规定了收容尸体的人员数量、标志,要求中方人员不得携带武器。

中方同意了。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这才有了照片上的这些中国军人,他们带着沉重的目光,开始搜寻战友的遗体。

澳大利亚的战地记者拍摄了若干照片,由于不忍暴露忠骸,大多数没有放在文章中,然而,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些照片中,每一名倒下的中国战士,都是面向着敌军阵地。

在敌军阵地外拍摄到志愿军未携带武器的人员,这样的情景之所以让我们感到意外,或许因为此前的材料中很少提到相关的事情。然而,这些照片却给战场带来了一丝温情——这支军队没有放弃自己战友的习惯,即便是赤手空拳面对危险,他们依然要给牺牲的战友提供最后一点尊严。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一如“萨拉热窝的公民们”走向他们的孩子

澳大利亚军队信守了承诺,大约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无常的战场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形。

而另一张照片,却让我们看到,当无法将他们带回家,这些中国人是怎样安葬自己战友的。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1952年,同一位澳大利亚战地记者走过加平一带的旧战场,留下了这张照片——一年前,在四次和五次战役之间,双方曾在这里爆发过激烈而血腥的战斗,在山间的草丛中,依然可以找到当时志愿军安葬战友留下的坟冢,上面还插着带有识别信息的木牌。

澳大利亚记者随手拍下的照片,里面有着两座中国志愿军战士的墓标,其中一枚稍远,除了“七六九部”的字样外无从分辨,而另一枚近处的,还可以分辨出上面的字迹。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从这块简陋的墓碑上,可以看到这里埋葬的是一名叫做“张文德”的烈士,他属于志愿军“七六九部队一大队三支队”

那时忽然心中一动——也许,这是这位叫做“张文德”的烈士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踪迹了。

随着这心中一动,便根据这名烈士的名字做了个检索。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军曾有多名“张文德”烈士,有红军时期的,也有抗战时参军的。最终可以认定的是,在这一带的确曾经牺牲过一位张文德烈士,他是河北内丘人,生于1921年,抗日战争时期加入抗战行列,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此后屡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斗打响前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一零五团三营一连的连长。1951年4月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从种种迹象看,澳大利亚人拍摄的照片上,很可能便是他的墓地。

寻找志愿军烈士张文德:在澳洲记者照片中,我们看到你埋骨他乡

很多志愿军老战士都是经历过抗战的老八路,整个青春都在为了拥有一个更和平美好的世界而战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他们部队投入战场还不到一个月,几乎就在张文德连长牺牲的同时,一零五团的团长也战死沙场,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我还无法确认张文德连长牺牲的经过。在1951年的加平澳大利亚的阵地前,曾发生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这一仗志愿军确实发生过较大损失。但是,当时在这里和美军进行鏖战的部队主力来自于四十军,而张文德连长却是一名来自于十二军三十五师的军官,难道三十五师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亦或是战斗开始前他已经调到了四十军?或者在加平还有另一场不为人知的战斗?

这些仍然是历史的谜团,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解开,但此时此刻除了“七六九部”的描述外,我们没有其他可以查找的线索——希望有了解七六九部队真正番号的朋友可以给我们带来答案。

但是,看到张文德连长的坟冢,我心中其实想的并不是去解开历史的谜团,而是在想,张文德连长,他有妻子吗?他有儿孙吗?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的具体地点,知道他埋葬在这片荒草丛中?冥冥之中,这位连长仿佛在用这张照片向我们传达着迟到的信息。

墓碑或已在风雨中剥蚀,如果张文德连长有儿子或女儿,也应过了古稀之年,他们对父亲还有记忆吗?

七十年过去了,张文德连长的遗体,是送回了祖国,还是依然长眠在朝鲜半岛?后者的可能性还是更大,想到这里,我们便忍不住轻轻地呼唤——

张文德连长,你在异乡还好吗?故乡的亲人没有忘记你。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