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小吃”与“消闲”

 沪学 2020-07-14

我不是美食家,对饭菜质量要求甚低,属于填饱肚子型,就像喝茶,虽然一直坚持喝绿茶,但也是属于“牛饮”型的,无暇细品慢啜。生活在沪上,生活条件是不错的,有时候也会与朋友们喝茶时吃点茶食,这“点心”和“茶食”,其实都属于“小食”,统称“小吃”。中国天南与地北,食材丰富,小吃资源异常丰富,而江南的小吃,更是执牛耳也。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同时也是著名的饮食文化大家,他说“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而中国饮食习尚暗合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中国烹调之妙,亦足以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孙先生一生的游历和见闻是很深广的,游历欧美、熟知东瀛,他对于中华饮食文化以及对中西饮食品鉴比较之结果,是很深刻的。我一直在想,中国饮食之中倘若缺了“小吃”这一门,饮食文化要逊色许多。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家周作人曾长期住在京城的“苦雨斋”里,他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他是绍兴人,就是直到终老,他对于浙东绍兴美食,如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绍兴酒、烤越鸡、鲞冻肉等,也是至死不忘。在《南北的点心里》一文中,周作人曾有一句十分精确的断言:“北方的点心是常食,南方的则是闲食”,北方的小吃也很丰富,我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北方小吃有可能变成“闲食”了。但我所理解的江南“小吃”名堂之多,确实无与伦比,例如苏州人则讲究精细,小吃点心,做得也是精致到家了,就是所谓“少吃多滋味”,让食客永远存着一点对美食的回味。

去年岁末我陪同央视国际频道采访上海的绿波廊,那里的“眉毛酥”,惊艳了来访上海的政要们的目光。其实,这是一道地道的苏式点心,苏州人的杏仁酥、松子酥、袜底酥、芙蓉酥、小方酥、东坡酥、到口酥……名堂多了去了,光是这所谓“酥”的点心,可以有几十种之多。民国时期的苏州人陆鸿宾撰作《旅苏必读》曾经记述道:“点心店凡四种,如面店、炒面店、馄饨店、糕团店”,我想尽管世道沧桑,对于小吃的门类,大致还是适合当今世态人情的。

这是因为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致。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按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其弟举瓯已罄,俄而女仆请饭库钥匙,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云云。”说的是“点心”一词的由来;同样是南宋的王楙,撰作《野客丛书》卷三十说:“或谓小食亦罕知出处,仆谓见《昭明太子传》,曰:‘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小食之名本此。”这大概是“小食”一词较早的出处。《清稗类钞·饮食类》也说:“世以非正餐所食而以消闲者,如饼饵糖果之类,曰小食。盖源于《搜神记》所载,管辂谓赵颜曰:‘吾卯日小食时必至君家。’小食时者,犹俗所称点心时也,苏、杭、嘉、湖人多嗜之。”至于茶食,洪皓《松漠纪闻》卷上记道金国婚俗,“男女异行而坐,先以乌金银杯酌饮(贫者以木),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蜜糕(以松实、胡桃肉渍蜜和糯粉为之,形或方或圆,或为柿蒂花,大略类浙中宝塔糕),人一盘,曰茶食”。如同周作人先生所言,在江南,包括小食、点心、茶食等一类的“小吃”,并不是正餐,它们都属于正餐之外的享用,有的虽然也可以作为正餐的一品,但其意义,主要还属于消闲的零食。

    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了,各地小吃的资源应该深入地挖掘,现在大家都讨论发展文旅经济,我看,将各地的小吃资源好好地盘点和开发,发掘和体验平民饮食中的人情美,特别是许多地方风味小吃与民间传说的独特组合,对于贡献国家的经济民生必定是功德无量的。

2020714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