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近代音乐 ![]() 1. 音乐概叙 16世纪晚明时期,西洋音乐通过传教士传到中国。在利玛窦进京呈现给万历皇帝的礼品单中,有西琴一张,据考这是一张古钢琴。清初,传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乐理,并著有《律吕纂要》一书。五线谱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乾隆皇帝的时候,在宫中还组建了一支西洋乐队,乐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竖笛、木琴、风琴、古琴,演奏时戴西洋假发 。 19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至今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 民间音乐家为中国乐器的演奏发展创造了新的阶段,二胡作曲家刘天华定制二胡把位,改进演奏手法,并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如《良宵》、《光明行》、《病中吟》等,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尽管当时时世动乱,但中国民族音乐不论在独奏和乐队合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到海外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回国之后,开始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也开始用五线谱纪录新作品。大城市里组成了新兴交响乐团,混合欧洲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音乐厅和收音机里非常流行。在1930年代的上海达到其鼎盛时期。 虽然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通俗音乐仍然是以中国的方式,即旋律为主,五声音阶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爱。周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表演家之一,是当时通俗音乐的代表,其为电影《马路天使》演唱的主题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时极为流行,符合当时的民众的抗日情绪,被称为“金嗓子”。 ![]() 2. 新民歌
演变而成,反映了这个时代和群众的社会生活 a. 反映农民群众首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的痛苦生活,如何被张家口民歌《种大烟》、山西河曲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 b. 反映官僚买办压迫剥削下中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如河北开滦民歌《矿工苦》、辽宁抚顺民歌《煤黑子苦》。 ![]() 1. 城市小调: 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广大城乡曾涌现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当时也称之这些城市小调常被改编成各种集子流传各地。 其中有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祖国、对内欺压善良群众的罪恶,如《坚持到底》、《苦百姓》等;有抨击、讽刺军阀政府大搞所谓“议会民主”的把戏《鬼议员》,揭露当时社会腐败黑暗、道德堕落的《阎瑞生》、《张考生》等; 还有同情受压迫、被剥削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爱情自由的《孟姜女》、《尼姑思凡》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真实地反映部分城市群众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的看法,以及各阶段社会革命斗争对他们的影响。 ![]() 4. 说唱音乐 清中叶后,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成熟成型 A. 北京单弦:源自清初满族子弟用于自编自唱用以自娱的“子弟书”,于1803年即在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中被收录。至1880年以随缘乐(原名斯瑞宣)开始组织票房、到处演唱,自此形成独立曲种走向社会。之后的著名艺人有德寿山、荣剑尘、常滁田等,由于历史原因,以往常单弦多是满足子弟,或自弹三弦,或唱着边唱边击八角鼓、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唱本大多故事性很强,唱腔高昂活泼、优美爽朗。单弦对北大的曲艺影响深远,建国后正式定名的北京“曲剧”就是在单弦的基础上形成的。 D. 河南坠子:20世纪初,在“颖歌柳”或“三弦书”与“道情”河流的基础上,又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调和形式,逐渐形成的著名新曲种“河南坠子”。20年代已广泛流传到天津、上海等地,至30年代后又扩展到东北、西北、两湖、重庆等地,是新生曲种中流传最广、最快的一种曲艺形式。 E. 苏州弹词:明末清初以形成名艺人辈出的局面,积累了像《白蛇传》、《玉蜻蜓》、《描金风》、《珍珠塔》等著名的传统曲目。在乾隆、嘉庆年间,弹词名艺人陈遇乾曾对上述弹词剧本进行整理、改编,并且首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偏重苍劲、浑厚、简朴的,比较适合于演唱老生的风格流派,即所谓老“陈调”。 ![]() 5. 戏曲音乐 A.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剧目的选择上他们不断加强迎合一般市民所熟悉和喜爱的《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传》等历史剧目,还编演了一些像《打渔杀家》、《宇宙锋》等具有一定反封建意识的新剧目。这些剧目更接近市民的爱好、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爽朗,也易于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B. 广东粤剧:太平天国覆灭后被禁,至1900年得到一定复苏。为适应广大市民的口味,突破早期粤剧首梆子、皮簧的影响,大量吸取本地民间音调,并改用当地方言的念白,发展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的新腔。 评剧编演了近百个传统剧目,如《马寡妇开店》、《王定宝借当》、《杜十娘》、《珍珠汗衫》《王善安赶船》、《六月雪》、《杨三姐告状》等,为评剧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越剧改革,邀请话剧工作者参加越剧的编导工作,并对舞台装置、化妆、服装以及音乐等方面进行大胆、全面的改革。通过《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等新剧,逐步确立她的独特流派“袁派”。1945年成立以她为首的“雪声剧团”,1946年以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祥林嫂》著称于世. ![]() 6. 独奏音乐 古琴方面:泛川派张孔山;诸城派王心源、王冷泉、王露;九崴派黄勉之、杨宗稷;广陵派秦维翰、张子谦;黄景星岭南派,以及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等; 7. 西洋音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