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传恩:雁 鸣 声 声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宋传恩

作者简介: 宋传恩 , 江苏沛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级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花城》、《清明》、《青年文学》、《芳草》、《雨花》、《飞天》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计1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并获奖。曾出版小说、散文集《绿水悠悠》、《阳台》、《飘落的岁月》等多部。


《 雁 鸣 声 声 》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课文中那形象的描写曾陶醉了我的少年时代。秋天不知不觉中来到身边,举目四顾,草枯叶黄,村头那稀疏低矮的苇丛,也芦花纷飞,悠然飘然。

我常常坐在地上,靠着树干,看芦花盈盈的舞姿,望着空中逶迤飞翔的雁群。雁阵秩序井然,数声雁鸣,声声清越,是为催你南归的秋天奏一曲告别之歌?

年年岁岁,应季候而迁移,生命总在秋季里作一次漫长的跋涉,带着初踏征途的子女和一路的风尘,去探寻生存的家园。


这令人难忘的情景已随梦想远去,像一枚别致的书签夹在历史的缝隙里。但大雁的身影总会因某种契机浮上心头,引诱纷乱的思绪寻找着久违的雁鸣。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古人钟情于大雁,是把雁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把它当作思物寄情的载体。雁南归而人不归,相思之苦托附于“鸿雁传书”意象之中。闻雁声而悲秋,引发遐想无尽。

雁是候鸟,每年春来北归,秋到南翔,应候而南返,从不失信。

微山湖区域阔泛,水草丰美,食物丰富,成为大雁途径栖身的理想家园。但是,福兮祸所伏,人类的贪婪使大雁的梦想断送在轰隆隆的枪声中。

微山湖中有“枪”、“罱”、“网”、“船”四大帮派。由渔民所组成的“枪帮”专门猎捕野鸭和大雁,而且手法多样。


月明星稀,水波不兴。此时却是渔民猎捕大雁的好时机。长长的鸭枪卧在小船上,经过伪装,已很难看出小船的面孔,上面插满芦苇,远望去俨然一片苇丛。小船的周围围着白布,月光下,小船和湖水融为一色。大雁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看似普通的苇丛中有十几支贪婪的枪口在对着它们。

大雁是很有灵性的动物。雁群过夜,警惕性很高,总会有一只雁站岗放哨。担当此角色的都是雁群中失去伴侣的孤雁,人们称它雁奴,也叫它更雁。更雁非常负责,尽管辛苦,却为雁群的安全尽职尽责。

渔民深谙大雁的习性,所有猎捕大雁的圈套由此而生。略施小计,利用雁群中的矛盾和磨擦,为自己制造出猎捕大雁的机会。

小船已靠近雁群,渔民屏息静气地等待,要等群雁一个个吃饱喝足全部钻出水面,才是他们下手的最佳时机。此时,被称为“火头”的鸭枪队长,把燃着的蒲棒在苇丛上旋了一下,更雁立即报警,“咦哦”有声。雁群惊慌失措地站起来,周围却一片宁静。等雁群刚趴下入睡,“火头”又一旋蒲棒,更雁再次报警,把雁群吵醒……

如此反复多次,被惹恼的群雁在头雁的带领下,扑向更雁,对更雁又啄又咬,更雁狼狈地躲在一旁。“火头”再次旋动蒲棒时,更雁已不敢吭声,小船组成的苇丛渐渐靠近雁群。轰隆隆一阵枪响,火光映亮湖面,雁群倒在血泊中……


渔民白天打雁用的是旱爬子。旱爬子有竹、木两种,两头翘,易于在草地上推动。渔民打雁时,把鸭枪架在旱爬子上,上面堆满草,人躲在旱爬子后面慢慢地推。有时,渔民还会把狗带来,以转移大雁的注意力。被渔民调教好的狗在旱爬子前面左右走动,大雁警惕的盯着狗,不到危险的距离雁是不会飞的,那条漫不经心的狗却把雁引到了渔民的枪口前。

正是这次猎雁,演绎了在湖畔流传多年的佳话。雌雁已看出危险,由于小雁贪吃,并没理会雌雁的警告。枪声响起,雌雁逃脱,公雁和四只小雁倒在那里。渔民把雁撂在船头,雌雁在船的上空盘旋哀鸣,渔民不时举起竹篙威吓。突然那雌雁一阵急叫,两翅一抿,从空而下,栽死在船头。渔民沉默良久,摔断鸭枪,从此再不打猎。

然而,雁的哀鸣依然在湖畔回荡。


如今,禁止猎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人们再很难看到大雁的身影,蓝天下一行行南归的大雁,一声声断肠天涯的鸣叫,已告别我们而去,隐匿在岁月的长廊里,只有这无尽的遐想与回忆永驻在我们心中。

秋高气爽,湖畔依然生机盎然。我们在极力恢复和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时,也期待着久违的雁鸣声的到来。

但愿这不是梦……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