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传恩:农具百事——摇 耧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宋传恩

写到摇耧,儿时的记忆倏地浮现在眼前,那时,老人扶着咿呀学步的孩童,嘴里念叨:咣当咣当耩地

耩了二亩好地

      蚂蚱吃了

      油子咬了

然后老人问孩童,到了吗?

孩童说,没到。老人嘴里唱着儿歌又扶着孩童缓缓走着。

耧本是田间农具,居然这样深入人心,足见它在农民生活中的位置。


翻阅耧使用的历史,竟然能上溯到汉代。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腿耧。耧有二腿、三腿、甚至四腿数种,以二腿、三腿耧较为普遍。王祯《农书· 耒耜门》记载,两腿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查阅记载,汉代的楼和现代的耧似乎差别不大。目前流行在乡村的大多都是三腿耧,也有两腿的,人称“二八耧”,耧前面有两个像椽子一样但比较细一些的木杆,叫作耧干,供控制拉耧的牲畜用。后边就是三个耧腿,耧腿的中间是空的,耧腿的底端呈楔形,楔形的前面套着一个小的铁铧。


耧腿之间距离约为十厘米,三个耧腿的上端被一根横木连在一起,横木约长四五十厘米,两端刚好供人掌握。耧腿和耧杆相交约成120度的夹角,这里安置一个上大下小的木斗,就叫耧斗,耧斗敞口弧形,耧斗的最下方有小洞与三个耧腿相通,这个小洞上有个小小的插板,可以控制种子的流量,如果播种黄豆等大粒种子时将插板提起,播种谷子等小粒种子时将插板按下。

特别有意思的是漏斗边上还栓了一个小铃铛,如核桃大小。每当播种时,铃铛就敲打耧斗,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铃铛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牵动细绳摆动,使种子均匀的向下流泻。

农村庄稼活种类很多,如刨地、锄地、收割等一般的劳作,虽有粗细之分,但是人人都能做得,若耕地、赶车、扬场、摇耧等活,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在乡村的农活中,我认为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摇耧。 

那时生产队还没有解体,播种季节,是由两个人和一个牲畜进行。拉耧的牲畜多以马为主,有时也用驴和牛,前面一个人牵着牲畜,掌握着播种行进的速度保持始终如一。整个播种过程中的播种量和质量,却完全靠后边这个摇耧的人,他要根据实情,合理设计下种量,又能经过精心操作,完满实现设计。


由于地块的土壤属性的不同,播种时的气候冷暖不同,土壤的湿度不同,甚至种子的品种不同,播种的深度是稍有变化的,这就要由摇耧人酌情把握。需要深一些,就把耧把手向前略用力推一些,这样耧铧就入地深一些;需要浅一些,就把耧把手向后略拉一些,这样耧铧就入地浅一些。

至于播种种子量的掌握,则靠的是对耧“摆动”的幅度和力度大小的控制,若走得慢了,摇得重了,下种就会过量;相反,若走得快了,摇得轻了,下种就会过少,难免缺苗断垄。好的摇耧人,他还能根据农历节气的早晚适当增减播种深度和播种量。所以好耧手摇耧,你听那耧铃声如行云流水,铃铛敲击着耧斗,叮当作响,在空寂的原野里流动,铃声把人们的希望、期盼洒满田间,把来年的理想都寄托在连绵不断的铃声中。

到来年春上,你站在地头一看,麦苗不稀不稠,麦田像一块平整的绿毯子。此时,你不得不佩服摇耧手精湛的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播种机进入田间,机播逐渐代替了耧播,很难再听到大面积持续不断的耧铃声,偶尔有小的地块无法用播种机播种,村里几户人家联合拉耧播种,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拉楼的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叫人看后心中酸酸的无法言述。

前几年,我回乡下,偶尔看到有的耧被高高的挂在墙上,不知现在还能看到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