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散文:乡村记忆之北方农事系列(3)拉耩子

 昨日残荷 2020-01-04


农谚云:“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深秋时节,正是北方种小麦的季节。小麦是北方人的主食,面粉在家庭主妇的手里就变成了馒头、面条、水饺、火烧、混沌、面鱼、烧饼等几十甚至上百种美食,小麦对于北方人犹如南方人的大米,一顿都不可或缺。每逢秋种时节,看到一个个现代化的播种机在田间穿梭,不一会儿,几十甚至上百亩的麦种便已播种到地里,农民再也不受拉耩子的劳累之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业还没实现机械化,种地全靠人力和牲畜。说起人拉耩子就是不用牲畜全靠人力,耩子是一种播种或播肥用的农具。它的构造并不复杂,长长的两个辕杆上夹一个“U”形的娄,紧贴娄的后上端是耩子的扶手,扶手垂直下面是耩子的三条腿,耩子腿里面是空心的,种子就是在装进耩娄后,在耩娄底端的缺口中向外流出,为使种子的均匀流进两条空心的耩腿里,还专门在耩娄的缺口中间拴了小铃铛,在摇耩子人的来回摇晃下,拴在耩娄缺口的小铃铛也随之摆动,将漏出的种子均匀地摆撒在耩腿里,种子随着铃铛响声,哗哗啦啦地顺着耩腿就流到了畦田里。



我第一次拉耩子是在十六岁那年,那会儿刚分田到户,牛马驴骡等牲畜很少,分到农户就更少了,一般四五家合用一头牲畜,无奈之下许多过去由牛马担当的农活只好用人来代替,在那个年代到处可以看到人拉犁耕地,人拉耩子种麦,人拉地排车运肥,就连人们吃的米和面也全是靠人推磨推碾来加工。其中人拉耩子就是典型的一例。拉耩子不是太累的活,但很热闹,因为我是第一次跟着大人拉耩子耩麦,男男女女说说笑笑,感到很新鲜也有味,一般是中间一人驾辕,一个人扶耩子,在耩子腿两侧系上绳子,两人一起向前拉。而只要前面拉耩子的人听到后面扶耩子的人发出“走”的“指令”后,就开始耩起来,这就是“拉耩子”了。


扶耩子人也称是摇耧的,那可是个技术活,耩地的深浅和来年庄稼的稀密全都掌握在他的手中。驾耩子人也是技术活,驾耩子虽然不用使劲,但他需掌握方向,就像是用牲畜耩地的彷耩人一样,一要走直线,二要准确把握耩子下地时深浅的尺度,合理的掌握垅沟的行距,以防止出现大垄麦,既浪费地又不美观。


拉耩子是讲究配合的,每个耩杆的一边两个人拉,这两边的用劲要均匀,不然耩子被拉偏,需要驾耩子的人来平衡,摇耩子人是掌握耩的深浅的,耩子深一点,拉耩子的就要多用点力,浅一点就省点力,轻松一些,因此拉耩子配合默契了,省时、省力、省种子还耩的均匀。

一副耩子至少需要六个人,一家一户劳动力少的是不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几家合伙才行。


记得那年和大伯一家合伙耩地的时候,天气不好,怕下雨,路子远,地身子也长,大伯说是抢墒情,大家拉起耩子,你追我赶,生怕自己拉的这把耩子落在后面,大家也很少言语,摇耧子的大伯,不时的晃动着膀子,摇着耧,生怕耩不匀今后出不好苗。父亲驾辕,为掌握好平衡,总是深一脚、浅一脚,左右用力,牢牢把握住方向,直线前行。我和三个哥哥,分别位列耩子腿的两侧负责拉耩子。我也学起哥哥们的样子,卷起裤管,赤着脚,伸着头,弓着腰,攒满劲拉着那条绳子。刚开始拉耩子,人们有足够的心劲和力量,等拉了几个来回后,我只觉得肩膀被绳索勒得生疼,腿也感觉无力,脚下发软,只盼望着能早点歇口气。添麦种的二哥扛着盛麦种的口袋,忙得汗流浃背从地东头跑到地西头,又从地东头跑到地西头,不住的往耩子里添麦种,大嫂时不时的还给二哥开句玩笑:“你看老二忙得屁都不在腚上,袜子不在鞋里。”二哥其实是光着脚丫子,根本没穿袜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中午时分,娘挑着饭挑子,给大家送饭来了,这时我才觉得肚子有些饿。大家把耩子拉到地头,搁下肩上的绳子,到小水沟里洗洗手,娘送的饭很丰盛,有馒头、花卷、煎饼、稀饭,菜有咸鱼、咸鸭蛋,还有尖椒炒鸡蛋,大家各自拿出自己的小碗,舀上稀饭,互相推让着吃着各种小菜。

吃罢饭,休息一会儿,男人们凑到一块吸烟,女人们见缝插针的纳起了鞋底,我和哥歇过劲来就忙着去拾柴火,用大块土坷垃在堤堰边垒起“七星灶”,里面放些从地里捡拾的遗漏的地瓜、玉米棒子,开始生火烘烤,不一会儿,地瓜和玉米的清香便飘荡在田野间.......大人们一声吆喝,大家纷纷拿起绳子,又开始拉起耩子。

秋天的傍晚虽然有些凉意,露水也越来越重,但是我们在田地里一刻不闲的拉着耩子,在四百多米长的地里来回的走来走去,已经没有了丝毫凉意的感觉,而且全身都冒出了汗,身上的小褂有些湿漉漉的,在拉耩子的来回途中,听着大人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情景,蛐蛐的鸣叫和着池塘的蛙鸣,宛如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早已忘记了时间和劳累。

现在回想那时的田间劳动,既是一种艰辛,也是一种乐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现在种地已经用了播种机,牛拉耩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更看不到人拉耩子了。不过,那时人拉耩子的情景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种刻骨铭心的艰辛劳累仍记忆犹新。在我由衷地赞叹当今农民幸福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如今,人拉耩子这种劳动方式在中国大地上永远告别了,告别的还有流传了上千年的农业税,农民种地不仅不再给国家交钱,国家还要给农民各种补贴,但是愿意种地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妇女。乡村要振兴,需要大批的人才。怎样发展农村产业、留住人才呢?这正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目前三农工作需要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