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时光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凭栏听雨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两字。人生除了吃,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今街市上衣店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衣服琳琅满目,让人挑花了眼。人们穿衣也不仅仅是保暖、美观,而是要穿出个性、精神和气派来。可是,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即使在县城也很少有服装店,只有布点,购买布料还要凭布票。我家在农村,就更买不到衣服了,况且那时也没有多余的钱来购买衣服。我们家穿的衣服都是祖母、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

一年四季,只有冬装和夏装,常常是多年一个样,色调总是蓝和黑,男女都一样。并且大都是缝缝补补,以旧改新,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号。在我印象里,爷爷总是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裳,头上绑个白手巾。我们孩子的衣服也是我的穿小了,给妹妹穿,妹妹穿小了,再给弟弟穿。母亲给我们做衣服时,都做得很宽松,这样可以多穿几年。

那时候流行绿军服,母亲扯来绿布,忙活了几个夜晚,终于做成了几套衣服,把我们兄妹几个打扮成了小“解放军”,走在村里挺神气的。只是没有绿军鞋,留下点遗憾。

小时候淘气,和伙伴们下河摸鱼,常把衣服脱了,省得弄脏衣服。可是上树掏鸟窝时,免不得被树枝挂烂衣裤,这样就要被父母责打。打过之后,母亲便拿出针线,在一堆布片里翻找与我的衣裤颜色一致的,然后用细密的针脚把衣服上烂的口子补上。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能把补丁补得看不出破绽。

在学校,我们经常嘲笑衣裤上烂口子的同学,用小树枝去捅那露出的皮肉。这使我很感激母亲,在村里上学期间,我从来没有在穿衣上受到同学的嘲笑。母亲为人善良,常帮助街坊邻居缝缝补补。村上有一家人,母亲是个痴呆,不能给丈夫和几个孩子做衣服,母亲就把父亲和我们穿过的衣服给他们,那几个孩子即使冬天里也只穿个破棉袄棉裤,没有扣子,就掀着胸脯,光脚趿拉个烂鞋,鼻涕耷拉老长,可是总不见他们生病,真是苦命棒身子。

那时在我们村子,谁如果穿着买来的衣服,也就是“成衣”就会引来好多羡慕的目光,只有在城里工作的人回到乡下才可以享受到这种自豪。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到县城上高中,第一次看到女生穿裙子,如同花儿在阳光下盛开,很美。男生也衣着光鲜,身上是洁白的的确良衬衣,脚上蹬着锃亮的皮鞋,我瞅瞅自己穿的母亲做的衣服和布鞋,心里发酸,眼馋得不得了,滋生了强烈的攀比心理。回到家,向父母张了几次嘴,也没有说出口。

后来还是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到商店给我买了身的确良衬衣,我就经常穿着,脏了晚上洗洗,白天再穿,虽然还有点湿气,但心里头美滋滋的。但是皮鞋一直没有买,母亲说,等你考上了大学,家里就是再困难,也一定给你买皮鞋。这可能让我有了上进的动力,终于成了村里的头一名大学生。

大学里,人们的穿着又是一番样子,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不由得自惭形秽。因为不用说话,一看打扮,就知道是农村来的。那时,西装已经穿在了中国人的身上,拥有一身西装成了我炽烈的渴望。在城里工作的姑姑把表弟的一身西服给了我,我高兴地特地到照像馆照了张像。

后来那身西装穿破了,我想买一套,母亲说,买的西装贵死了,还是扯布料做吧。善长裁剪的母亲不会做西装,但是她叮嘱裁缝做的时候做大些。结果我穿在身上很不合身,飘飘的,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参加工作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衣服的样式已经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人们对穿奇装异服者也开始持宽容的态度。牛仔裤、超短裙甚至露脐装堂而皇之地走在大街上,成为都市和乡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我们家无论大人和孩子每个人一年四季都有好几套衣服轮换穿着,有几个衣柜盛放各种款式的服装,犹如一个小小的服装店。我回到老家,乡亲们的穿着已经和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尤其是母亲曾接济过的那家人的一个孩子如今成了卖服装的,身上的衣服经常变花样。

 “人靠衣服马靠鞍”,衣服是最能反映我们国家几十年变化的一个方面。“穿”越时光,由过去的单调、灰暗到今天的多彩鲜亮,人变好看了,我们的国家也更漂亮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