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天道酬勤

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没有通电。到了夏季的夜晚,家里蚊虫肆虐,几乎全队的男人们,早早的吃过晚饭,都是拿着芦席与被单到生产队的打谷场去睡觉。那里离村庄较远,野外又有风,蚊虫相对的少了些。只要不下雨,几乎每晚打谷场上都是睡满了人。


我父亲是一个教师,算是我村最有学问的人。每晚在我们的床铺周围,都围着很多人,他们缠着我父亲给他们讲故事,来降低蚊虫的叮咬带来的烦恼,以及打发无聊的时光。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那时年岁小,对父亲讲的故事似懂非懂,常常是在父亲的故事中进入了梦乡。但有几个故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只当是一个笑话,现在觉得在这些笑话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故事一:在一个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和尚。一天,有一位施主给寺庙里送来了五张卷馍与一碗菜。俩和尚本就是饥饿难忍,面对美食,垂涎欲滴。对这五张卷馍他们各自动起歪心思。小和尚先下手为强,一下拿了两张,中间放些菜,卷起来说:“师傅,我先吃个合子合。”说完,毫不客气的狼吞虎咽起来。师傅也不客气“那我先吃个单张。”边吃边问小和尚:“徒弟呀,你说这卷馍,是单张好吃,还是合子合好吃呀?”小和尚心中有鬼,他怕师傅骂他私心重,就顺口说道:“卷馍就得吃合子合,这样才能吃出味道。”

老和尚漫不经心的说“额,原来是这样呀。”老和尚的一张馍很快就吃完了,小和尚的还剩一半呢。师傅这次一下把剩下的两张馍全部拿走,也学着小和尚的样子,把剩余的菜全部倒光,边卷边说:“我怎么那么笨呢,其实菜合子就是应该把两张放在一起吃的,这样才有味。”就这样五张馍,被老和尚吃掉了三个,菜也吃了大半,小和尚干瞪眼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哈哈大笑,都说小和尚没有能过老和尚,认为姜还是老的辣。其实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像小和尚这样的人还少吗?事实告诉我们:生活中凡是想巧的人最终都得不到巧。


故事二:晋代人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老娘极其孝顺。后来因连续自然灾害,生活陷入了困境。夫妻俩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也非常疼爱这个小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日子久了,老娘越来越瘦,而儿子则养的白白胖胖的。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母亲的健康,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要,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夫妻俩商定后,趁母亲不注意,把孩子抱到了野外。他们望着嗷嗷待哺的儿子泪如雨下。他们的孝顺感动了老天爷,就在他们挖坑的地方放置了一坛黄金。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这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这个故事开始曾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扼腕叹息。有的甚至留下了眼泪。后来出现了戏剧般的变化,人们又为这样的完美结局深感欣慰。


郭巨的为了养母亲而选择活埋亲生儿子的做法,显然是大错特错的,可在“以孝治天下”,封建社会里,“孝”是皇帝统治愚弄百姓的手段。因此在那样的年代出现这样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苦心人,天不负。诚心所致,金石为开。


故事三: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常出一些有趣数学题来让我们练习,以提高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他曾给我们兄妹出这样一道数学题:“一千一根针,三个半婆分,只要把针分停当,不许折断针。”看看谁能算出来。我们兄妹几个各自为战,自己研究起来。我们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谁也算不出来。

后来我们得到一致的结论是:爸爸把题出错了,来故意难我们的。我笑眯嘻嘻地问爸爸:“您出的题不对,1001/3.5根本就除不掉。”父亲认真地说:“不错,你们再想想,这条路走不通,换换其他的路也许就能行呢。”在得到题目不错的肯定下,我自己又想其他的办法了。哥哥,妹妹还是一筹莫展。我在想:人怎么会有半个的呢,如果半个人是一份的话,那么整人不就是两份吗?这样三个半人就是七份。1001/7这样就除尽了。哈哈!我居然给算出来了:半个人143根,整人就是286根。


这虽然是一个数学题目,但我从这件事上明白了一个道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这正像父亲说的那样:这条路走不通,也许换换其他的路就能行得通。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我也不在年轻,然而昔日的那些故事还时常在脑海萦绕,我时常想,虽然这纯属于民间的小故事,仔细想一想,其实每个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