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传恩:乡村的豆腐坊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宋传恩

豆腐是我们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佳肴,虽不能说天天使用,最起码它每个月都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说到豆腐,不能不提到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这位才华横溢的淮南王,在不经意之间,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据说,他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此豆腐诞生在民间。

刘安这个小小的发明,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大的贡献,简直无法估量。也许正是他的不安分,才丰富了我们的饮食。他那惊天动地的谋反一事,是否与这种不安分有关,人们无法断言。

民间有句歌谣:世上行业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看来豆腐好吃,做豆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磨豆腐首先要先泡黄豆,豆子被泡得完全鼓胀起来,到了用手一捏即碎的程度,就可以上磨了。

豆腐坊的晚上是最忙碌的,其他人都在床上酣睡,各种各样的梦把屋内撑得满满的。此时,磨豆腐的人们却在豆腐坊内辛勤劳作,夜里将豆腐磨好后,天明再将豆腐送到市场销售。这也是把磨豆腐列为三大辛苦的原因之一。大的豆腐坊,拉磨的都是毛驴。

小的作坊,推磨完全靠人工。对这种磨,乡下人叫拐磨子,磨的直径约有一尺,下扇磨固定,上扇磨上方有个木制的丁字架,男人站着推磨,女人坐在磨边扶推架,男人用力朝前推,女人将推架轻轻往怀里带,每转一圈,女人就用小木推板将鼓涨涨的豆子往磨眼里推一点,就这样一圈一圈,木拐子吱吱呀呀的响声把豆腐坊内的寂寞推向远处。

豆浆磨好之后,接下来是过滤。豆腐坊内有一排大的十字架,吊着方形的粗纱布布兜。然后把磨好的粗浆倒入布兜内,一个人轻轻摇动,豆浆便从纱布中沥出漏到大缸内,人们称之为“过包”。豆浆过滤到一定程度,人们还要用夹板夹住布兜,将豆腐渣内残留的豆浆挤净,过包这道程序才算完成。

师傅们把沥好的豆浆倒进大锅里,盖上锅盖烧火,直烧到锅内的豆浆沸腾才停火,然后用瓢将豆浆舀到缸里焖一会儿,就往豆浆内兑盐卤或石膏水,随兑随用勺子搅匀,兑卤水时,兑得细且慢,直到豆浆内有凝成的白块,成豆脑状,才停止兑盐卤,这就叫“卤水点豆腐”。

最后一道工序是压豆腐,首先是上模子,长方形的模子是木板做成的,有大有小,可以拆卸开。

小的豆腐坊模子不多,压豆腐时,把豆腐模子放在案板上,下面托一块大木板,然后铺上白布,倒入点好的豆汁,用白布包起来,上面放上一块木板,木板比模子小一些,木板上面压着石头,水哗哗地顺着木板往下流。半个小时后,拆掉模子,一大块白净净的豆腐呈现在案板上。

大的豆腐坊通常有几十块模子,压豆腐的程序和小豆腐坊一样,只不过在第一个模子装满点好的豆汁后,上面再摞上一块模子,铺上白布,继续装豆汁。有时一个案板上要摞七八块模子。在最上面的模子上压上两块木板,横上一根杠子,杠子的两头坠上石头,浆水顺着模子流到案板上,再流到案板旁的大盆里。

磨豆腐的师傅看到案板上不再流水,打开白布,拍拍豆腐,看它已成型,便叫人去掉模子,两人提着白布把豆腐放到托盘里,天明就可以上街、蹓乡卖豆腐了。此时,鸡已叫三遍,静寂的夜晚已从梦中醒来,人们回家稍事休息,天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劳作。

世上行业三大苦:榨油、拉锯、磨豆腐。

世上行业三大苦:脱坯、打墙、磨豆腐。

世上行业三大苦:拉纤、打更、磨豆腐。

流传的民谣版本有多种,磨豆腐都标列其中,事实证明磨豆腐真的很苦。

多少年来,豆腐生产的程序基本没有变,生产的方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乡下还有一些家庭作坊仍按传统的方法加工豆腐,但在城市里,自动豆腐机已进入作坊中,按照人们的需求,既生产豆浆也生产豆腐。

有人说,机器加工的豆腐没有人工做的豆腐好吃。是否如此,我不便妄自论断。我的邻居只吃人工做的豆腐,我知道,这不是口感问题,而是有一些感情因素在里面。

这也难怪,他的父辈就是做豆腐的,逝去的豆腐坊在他的脑海里绝对是难忘的记忆,他对豆腐坊的情愫,随着岁月的流长,将会愈加复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