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县王沟镇北蒋集村:一个宁静祥和,人才辈出的地方……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文:蒋思锋

丰县王沟镇的东北角有个北蒋集村,这里紧邻汉文化的发祥地----汉皇祖陵,她静静地坐落在美丽的白衣河南岸,村里的一条小岔河缓缓流入白衣河。静静流淌的白衣河水滋养了北蒋集这片沃土,也滋养了北蒋集这方土地上的人民。



北蒋集村的人民勤劳能干,淳朴厚道,热情好客。这个村目前有常住村民1200人左右,以前北蒋集村包括北蒋集和小孙楼两个自然村,现在村庄合并以后,北蒋集和小孙楼自然村都并入刘菜园村了,但人们还是按照以前的老称呼,依然叫她为北蒋集村。




进入北蒋集村,首先看到了村庄的指示牌---北蒋集,北蒋集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她叫蒋牌坊,因为很早以前,村子东头建了一个很有气派的牌坊,所以这个村庄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蒋牌坊,究竟这个村名叫了多久无人知道。



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牌坊被拆除了,蒋牌坊的名字也就不再有了,因为那时北蒋集村西北角有个庙,所以就沿袭下一个庙会的习俗,这庙会一年两次,分别是农历的2月17日,再一个就是农历的三月初八,这庙会就相当于现在的集,所以这个村就有了另外一个称呼----蒋集,1966年5月,王沟人民公社分为单楼、王沟两个人民公社时,单楼公社有两个蒋集,单楼南面的那个蒋集成为南蒋集,这个蒋集就成为北蒋集了。




 这是白衣河上的一座小桥,是北蒋集村通往蒋张线(蒋老家---张蒋河)最近的一条路线,小桥刚建了没几年,因为桥梁设计标准没达到大型载重汽车通过的标准,为了桥梁的安全,禁止大型载货汽车通过,所以就在桥的两端树立了两块“危桥”标志牌 。

桥头各放了一块大碾砣似的石块,通过这座桥的人都感到奇怪:这两块大碾砣是干什么用的?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询问了几个北蒋集上了岁数的人,他们告诉我,这两块大石头就是当初蒋集庙上的两个大石墩,文革时期庙被拆除,大石墩就被放置在白衣河边了,桥建成后为了防止大型载重汽车通过小桥,正好派上了用场。




过了小桥往南不远,就是北蒋集村的“常随家庭农场”,那个铁皮屋就是常随的木楼梯加工厂,加工厂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初北蒋集庙所在的地方,建庙的年代无从考证了。






我喜欢这样的土质乡村,除了能见到满地疯长的绿草和恣意开放的野花,还能听到知了慵懒的鸣唱和鸟儿婉转的清音。



被杨棉肆虐的沟渠,已经饱经风霜,它像一位老农,无声的承受着一切,也见证乡村的一切。




看到孩子们骑车匆匆离校的身影,是不是集油然想起当初我们放学时的样子?



说起北蒋集,不能不说老丰单公路(丰县----单县),这条路出丰县西关,经朱楼,然后就在北蒋集(雁插林南面)穿过,经许庙村后直达单县,上面这几幅照片,就是老丰单公路通过的一条路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丰单线一改道,这里就被荒废了,如今都被挖成了大坑,或者栽上了树木。老丰单公路的通行,让北蒋集村兴盛了好多年,公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话一点也不假,北蒋集村依托这条公路兴起了庙会,这庙会在从前可了不得啊,三乡五村的人都来赶这个庙会,庙会定期举行,每年农历的2月17和农历的3月初八。

庙会之日,这里可热闹了,卖这的卖那的,小摊儿可多了,小时候我跟着爷爷没少赶蒋集的庙会,来到集上,爷爷总是给我买好吃的,之后再花一毛钱买上一块西瓜,那感觉说不出来的美,最后爷爷带我来到这条小岔河里,当时这条岔河没有水,也没现在这样宽,是一条大轱辘沟,沟里有斗羊的,当时来赶庙会的都是四乡八邻的人,那时家家都养几只长尾巴的绵羊,尤其是那种公羊,都喜欢角斗,所以庙会上就沿袭了斗羊比赛的传统,因此每逢蒋集庙会,来的人很多。

上图中的那个豁口处就是当时庙会的主场地,一座凌驾于轱辘沟的青砖拱桥,而且是两个桥洞,这座桥东西走向,不下十多米长,桥东南角就是常敬胜老人开的茶馆和西瓜摊,丰单路开通的时候,老人的生意可好了,过往的行人走路口渴了都会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坐在桥头歪脖子柳树下他的茶摊上喝两碗茶水解解乏,或者吃两块西瓜解解馋,甘甜的茶水进肚之后,赶路的疲乏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常敬胜老人喜欢讲个笑话,所以他的茶水摊总是生意兴隆,来往客人很多,老人有个儿子,他给儿子取名就叫桥,寓意自然不用多说,老丰单路在北蒋集村人的心目中可是最重的情结啊!

在村上拍摄的时候,退休的常传金校长当我的向导,说起老丰单公路,他也是情有独钟,他说小时候经常看到运兵拉货的汽车从这条道上开过,他和一群小孩追着汽车奔跑,那时的小孩如果不靠近公路,谁见过汽车啊?1978年上大水的时候,这座桥被冲坏了,常校长告诉我,若干年的雨水冲刷,使原来的公路越来越低,变成了今天大沟的形状。



来到北蒋集村西头,正好来到了王沟镇常随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农场的主人是常家瑞,他告诉我,农场的名字是用儿子的名字来命名的,目前他管理着三十亩桃树,十五亩葡萄园。



说起收入来,常大哥兴致勃勃,从常大哥开心的笑容里,我们不难看出农场每年的收益还算可以,他告诉我,目前又种了几亩山药,栽了几亩柳树,如今柳树已经有井把粗了,准备人工养殖解拉猴,这几年解拉猴的价格直线上升,况且丰县人喜欢吃这一口,看准了的事就要闯一闯,干一干,常大哥自信的对我说。







正说着话呢,他儿子常随过来了,小伙子现在变得比以前胖多了,小时候他跟我上过学,所以一见面他就认出了我,并掏出手机转发给我几张葡萄成熟的照片。




我问他现在干啥时,他往南一指,我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原来就是那个铁皮大棚,棚里面堆着好多木方,他告诉我目前正做楼梯生意,为了做这个生意去年他在北京考察了半年之久,他也和他父亲的脾气一样,干事就要干出点名堂来。令人佩服的父子二人!

提到北蒋集,不能不说这里的红樱桃,周围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北蒋集的红樱桃好吃,可是我去的那天,红樱桃已经卖完了,樱桃的主人李文燕给我转了几张樱桃成熟时的照片。




上图这个吃樱桃的男孩子就是她的二儿子。一说我是来写北蒋集的,李文燕女士热情的向我介绍她所知道的一切,她说小时候经常去庙里去玩,庙里的那两个大石墩她记忆最深刻!





在常校长家里,见到了他91岁的老母亲,老人精神矍铄,身体健康,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养着几只鸭子和笨鸡呢,“她总是闲不住,不让她干活她还是干。”

常校长对我说,老人辛苦一生,从没闲过一天。这,也是乡村勤勉的父母们,持守一生的人格魅力。






常校长还说,前几年家里有苹果树的时候,他在学校里忙工作,没时间去集上卖苹果,老人就骑着脚蹬三轮车,去单楼集上卖苹果,当时老人都八十多岁了,多么可敬的老人啊!



在常校长家里,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证件,四十多年前的毕业证和奖状依然完好。




如今,常校长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但对这些证件,老校长仍然难释情怀,不舍得把它们丢掉,要知道,这些证件伴随他多半辈子啊!




这是自己多年心血的见证,也是自己荣耀的见证!面对着这些证件,常校长是一脸的自豪感!





乡村里的这些场景,永远都不会陌生,它们可以稳妥地、舒展地安放远方游子的身心。




一只小黄狗,悠然的漫步……



桃树地里,是忙碌的人们,修剪,打药,期待今年的桃子能获得大丰收。




拍摄的路上,遇到几个孩子,她们刚放学,开心的在路上骑着自行车,看到老师来拍照片,主动领老师找景点,‘老师,俺庄西头有片芍药地,花开得可好看了,我们带你去!’跟随孩子们的脚步,果然见到了好几亩的芍药地,芍药花有点败劲了,但看着还蛮美的!孩子们,过来吧,让老师给你们拍一张照片,孩子们最喜欢拍照了,还摆出了造型呢!






那边的墙根下,以为大嫂在给刚栽的辣椒茄子浇水,另一位大叔提着水桶去鸡圈送水。






大门口,几个大妈们忙着择菜,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不时爆出阵阵的欢笑声,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好奇地看着我举起了相机,那条狮毛狗好像无视我的拍摄,悠闲地转来转去。






太阳逐渐西沉下去,北蒋集村的宁静和祥和愈来愈明显了,走在村子中间的水泥路上,也许是常校长跟着的缘故吧,小狗见了都不咬我这个外村人了。好一幅温馨的农村生活画面!





对着这条路就是蒋家的雁插林,变压器所在的位置就是雁插林的陵园南门口,因为对着雁插林的大门,所以这边没人敢盖房子,留出了一条路来,来到路的尽头,看到不远处果然是雁插林,林的周围都是逐渐小满的小麦,绿中开始泛出黄了,抬头看到一棵楝子树上正盛开着碎小的紫色花朵。




农村人都知道:楝子开花吃燎麦,小麦结束扬花期,正逐步成熟,往年这时候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分的口粮早就吃光了,所以楝子树一开花,人们就迫不及待的用手掐下许多麦穗来,放到火上去烤。






等麦芒烤糊的时候就表明烤熟了,然后放到簸箕里使劲去搓,搓下的麦粒扇去麦皮,抓一把,往嘴里一喃,吃起来味道绝对是棒棒的,比现在吃三个八的酒席还好吃呢,搓好的麦粒大人是绝对不舍得吃一口,留下来下糊嘟供全家人喝呢,这可是全家人的主粮啊!现在的年轻人吃过燎麦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吧?















拍摄的路上,见到的都是这样宁静温馨的画面,有的村民忙碌在田间地头,有的已经开始吃晚饭了,新修不久的水泥路上偶尔能看到一个骑三轮车回家的老人,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弱残疾了,只有等到三夏大忙的季节,出外的年轻人才会陆续回到家长帮家里收种。



见到有生人过来,这位老人的身影半藏在门后,好奇地打量着手拿相机的我。






在这片空地上,常校长停下了脚步,他告诉我这片地的房子早就拆了,它的主人是李成志,西安某大学毕业后就做起了开发电脑软件的工作,他目前是徐州用友软件集团公司董事长。早在二三十年前,《徐州日报》整个版面都做过他公司的广告,据说那时的他就拥有几亿的资产了,他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2000多个地方,估计现在的资产有千亿之多,村里集资修水泥路的时候,他还捐过款呢,致富不忘乡邻,这是北蒋集人的美德。常校长不无自豪的告诉我,他儿子去青州做生意20多年了,目前在青州买了好几套房产了,轿车都买了好几年了,孙子孙女如今都在上大学。
















让北蒋集人感到自豪的是村里出了一个空军飞行员,而且在部队还荣立二等功。他就是常磊,1999年应届高中生直招为飞行员,如今在部队已经20年了。

上图是他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之后,丰县武装部部长、政委,以及王沟镇党委书记常家兵到他家里送喜报,第三幅图左一是常磊的父亲常家存,戴眼镜的是王沟镇党委书记常家兵。

倒数第三张和第四张是常磊在部队时所拍,倒数第二张是常磊入伍前和村里的小伙伴合影,最后一张是常磊荣立二等功的喜报,因为害怕泄露部队番号,所以关键的地方打了马赛克。村里能出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对村民来说,可是无上的光荣啊!

好温馨的一家人!这是常磊一家人在部队里生活的照片,是视频截图,优秀的空军飞行员,荣立二等功,韩磊的骄傲,更是全村人的骄傲啊!





让北蒋集的村民们引以为荣的还有韩凯和韩方方兄弟俩,韩凯(1987.12),2007年6月入党,2012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毕业后到广西扎根基层3年半之后,于2015年12月21日他28岁生日之际升任正处级领导职务。





之前,他先后担任过广西防城港市工信委副主任,防城港市沙潭江科技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他哥哥韩方方目前在部队任正营职干部。第一张照片是韩凯的照片,后三张是兄弟二人小时候的照片,最后一张是在北蒋集小学六年级毕业合影。





昔日的北蒋集小学,如今院内已经杂草丛生,楼上的钢筋护栏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已经腐烂断裂开来。北蒋集小学成立于1945年,当时是在村子西北角的庙里上课,当时有学生36人,后来庙宇被毁后学校迁移到庄里,1992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学校再次搬迁到村子南头现在的位置,2003年,王沟镇全镇小学合并,北蒋集小学和李庄小学、丁堂小学并入蒋老家小学。






成立58年之久的北蒋集小学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博得了社会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如今,这所学校,楼房还在,教室还在,昔日在此读书的孩子们早已步出校门,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了。





而,如今这里,只留下一片回忆……



现在的孩子,对那个年代的学校,已经没有了任何印象。






常校长和马明老师在北蒋集小学工作多年,仍保存不少当年六年级毕业生的合影,感谢他俩提供这么多珍贵的毕业合影!第一张照片是马明老师在自己家门口留影!






如今,毕业已经半年了,可我还时不时地想到同学的安慰,劝说还有那互相帮助;老师的教导,这些话语都会在我的耳边回响。






看,照片上的我们虽然面带微笑,但更多的是忧伤。同窗六年,这就是缘分。再看看老师们,把我们培养成一个个满腔热血的少年,头发上也多了几根银丝。






昨天的经历已成为今日的历史,我们把那最快乐的瞬间捕捉成最美好的回忆,相片上的那段记忆是我今生最难忘的时光。






也许,当年的毕业照,是我们今生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毕业后,因着种种原因,很多同学都不再联系,但彼此的心里依然盛装着对方,在这里,也想问一句:老同学,你们现在还好吗?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北蒋集采访拍摄中,又遇到一个热心人,他就是刘菜园村的书记李成龙,他向我提供了几张北蒋集没修水泥路之前的照片。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的生活,真是何等的不堪啊!



李成龙书记家就是北蒋集村的,李书记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部队16年之久,2015年4月从部队退役后,担任刘菜园村副书记,2017年1月担任刘菜园村书记,部队出来的李书记办事果断有魄力,上任伊始,便为村民办了不少的实事,深得村民拥戴。




他协调各方,组织全村修水泥路,修路期间,李书记嗓子都喊哑了!看到李书记这么辛苦,村民们也是心疼,多次劝他回家休息,但是他始终坚守在修路第一线,直到全村的水泥路工程结束。






家乡的路伴我们成长,家乡的路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我儿时的梦想,凝聚着人们相互间的真诚、友爱、善良。






来来往往的乡亲们,愉悦的骑行在乡间的小路上。



















村里的每条道路几乎都修上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烂泥路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功劳都归功于李成龙书记,谈起今后的打算,李书记说:下一步打算是装上路灯!有这样的好书记,北蒋集村的明天不是越来越好吗?





在周围丛生的杂草都不胜干旱,而纷纷死去之时,唯有仙人掌仍然固守着生命的绿色,小小的幼芽被藏庇在腋下,等着那场大自然所赐的雨滴。






乡村生活,宁静安然,波澜不惊。





忠诚的小狗是老人最踏实的陪伴。





打盹的小猫咪,享受着静谧的五月天。





恣意的花朵,妆点着村庄。







宁静、祥和、温馨的北蒋集村。



在村头拍摄的时候,看到了修路功德碑,碑上记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捐款故事,多少年后,他们的功德会让子孙们引以为荣。










村里和村外的翻水站,曾经在干旱的时候派上了用场,那可是村民们丰收的保证,也是村民们希望的所在啊!更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功德碑!








此时,正是苏北地区干旱的时候,杨棉纷飞,昔日小伙伴游泳的坑塘早已没有了多少的水,一片生命力顽强的莲藕叶钻出了水面,舒展着柔嫩的叶面,相信不久之后,夏季的雨水将使它们变得更加旺盛与繁茂!







村里仍然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大部分都是人去屋空了,它们静静地立在原地几十年,它们无声地见证了北蒋集村庄的变迁史,它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一站就是几十年。岁月无情的风雨已经将它们剥蚀的面目全非,这些老房子里有北蒋集人奋斗的足迹,有北蒋集人昔日的欢歌笑语,也有北蒋集人昔日的贫穷记忆,更有北蒋集人难忘的回忆!










我接连用相机拍了多张老房子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不只是存在我的镜头里,而是永远地存在了每个北蒋集村人的脑海里。






这些砂缸和水泥缸在以前可是好东西,每家都有好几个,用来盛粮食,那时都还是生产队呢,一年一人分几十到一百多斤小麦,这些粮食就是当时社员一年的口粮了,所以社员对这点仅有的粮食倍加爱惜,平时都舍不得吃白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到白面馒头。


如今,村民的生活好了,地里的粮食也产的多了,由当年的每亩一百多斤,猛增到现在的一千多斤,村民再也不用为吃粮而发愁了,所以这些当年这些被社员们视为宝贝疙瘩的缸,如今都被废弃在房前屋后,成了美好的回忆了。












回忆我永远也写不完,就像墙外那无法数清的玉米粒,它已多过满天的繁星,也多过春天的细雨。










这是石槽,年轻人恐怕不认得吧?是专门用来喂牛用的食槽,人民公社之前都是各家各户的,有了生产队以后,这些石槽就被收为公家所有了,那时哪个生产队没有牛屋啊?当时老黄牛可是耕地的主要劳力,是生产队的好宝贝,队长对它们爱护有加,专门有饲养员喂养它们,而且在饲料里加了料豆(大豆炒熟后专门用来喂牲口的),要知道,当时人们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呢,更别说能吃上大豆了,所以说那时牲口的待遇都比人好。后来,土地承包后,牛屋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石槽就被闲置起来,随意地放置在村子里不显眼的地方。石槽,成了如今人们美好回忆的老古董了!






缓缓流淌的白衣河,见证了北蒋集村悠久的历史,见证了北蒋集人从贫穷迈向富裕的奋斗历程!



一下午的拍摄,很快过去了,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忙碌了一天的北蒋集人陆续回到了家中,喧闹忙碌了一天的北蒋集村又回复到她的宁静、祥和、温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